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意识不够
职业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明确,职业教育的执教者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将教书育人这一辩证统一体割裂开来。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成长的指引者,更为重要的职责是“育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割裂开来,从时间分配上把课内与课外分开,对学生的教育和治理没有形成应有的效果与合力。
(二)素质教育的位置没有摆正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只重视“高技能”教育,忽视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没有将素质教育写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虽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没有具体化和实践化,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因而难以落实。
(三)素质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形成
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职业教育领域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和形成较完备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还存在着明显缺陷,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指导,导致把素质教育看成是有组织地开展一些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召开几次无关痛痒的文化、艺术类的讲座等等上。素质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素质教育活动课外多,融入课内教学内容少,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四)职业学校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职业学校生源不足,而且质量下降。尤其是技工学校,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差异较大,综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绝大多数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的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团队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越来越高。探索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成为摆在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强化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
有什么机关报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因此必须把强化素质教育理念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应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制定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划,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体教职工职业教育实践的始终,增强“育人”意识,形成人人“育人”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科学可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建立相对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和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体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调整改革发展思路。育人模式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观,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对今后职业发展和提升的要求,才能实现由服务于计划体制的育人模式向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育人模式的转化。
(三)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科的整合渗透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其学科形成和发展中总体现和渗透着素质教育的內容。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把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每一门课、每一次活动中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和协调地发展。
(四)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倡导提高学生素质的学风、校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应努力开展各种形式地校园文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挖掘校园积淀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职业学校还应对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挖掘生源市场机会,调整专业规模及学制类型,以大市场观念发展职业教育。可充分运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使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实行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大批高质量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沈阳出版社,2001-2-1
(一)教师的教育意识不够
职业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明确,职业教育的执教者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将教书育人这一辩证统一体割裂开来。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成长的指引者,更为重要的职责是“育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割裂开来,从时间分配上把课内与课外分开,对学生的教育和治理没有形成应有的效果与合力。
(二)素质教育的位置没有摆正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只重视“高技能”教育,忽视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没有将素质教育写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虽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没有具体化和实践化,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因而难以落实。
(三)素质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形成
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职业教育领域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和形成较完备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还存在着明显缺陷,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指导,导致把素质教育看成是有组织地开展一些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召开几次无关痛痒的文化、艺术类的讲座等等上。素质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素质教育活动课外多,融入课内教学内容少,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四)职业学校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职业学校生源不足,而且质量下降。尤其是技工学校,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差异较大,综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绝大多数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的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团队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越来越高。探索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成为摆在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强化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
有什么机关报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因此必须把强化素质教育理念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应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制定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划,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体教职工职业教育实践的始终,增强“育人”意识,形成人人“育人”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科学可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建立相对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和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体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调整改革发展思路。育人模式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观,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对今后职业发展和提升的要求,才能实现由服务于计划体制的育人模式向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育人模式的转化。
(三)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科的整合渗透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其学科形成和发展中总体现和渗透着素质教育的內容。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把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每一门课、每一次活动中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和协调地发展。
(四)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倡导提高学生素质的学风、校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应努力开展各种形式地校园文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挖掘校园积淀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职业学校还应对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挖掘生源市场机会,调整专业规模及学制类型,以大市场观念发展职业教育。可充分运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使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实行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大批高质量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沈阳出版社,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