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和“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1.阅读教学须掌握整体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习惯于一段一段地讲解。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我以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首先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
  例如,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课文通过记叙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来历,生动地表现了周总理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人民热爱周总理的真挚情感。文章采取按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的方法,记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首尾呼应,中心突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学习掌握课文围绕一件衬衫下笔,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开头、结尾直接抒发感情的记叙方法,只能在对全文的结构、内容和写法有了整体(全貌)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认识事物必须由整体到部分,由综合到分析,从根本上说,是由事物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这一事实决定的。换言之,事物整体的功能不是它的各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比如:一些词句、段落,无非是一些词句、段落而已,一旦组成文章,就可能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作品,其整体的价值,已经不是那些词句和段落孤立的价值之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当它们“进入”整体之后,由于处在同整体、同其他“部分”的有机联系之中,因而它们就较处于孤立状态时增加了新的功能。
  2.自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学科没有数理化等课程的精密性,相反,却有很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大到课文中心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见仁见智,难以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的判断形式,很难求得答案的一致性。这正是许多语文教学认为语文不好教的因素之一。我认为,这不是我们逃避语文教学现实的与尴尬无奈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固有特质,语文教学的乐趣也尽在于此。可以说,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一个侧面是“自悟”而非灌输,朱熹说过,读书是自己读书。一篇课文,讲是讲不出来的,教也是教不出来的,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领悟。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积累后,达到“自悟”,形成强烈的语感,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筑建想象中的空中楼阁和摘捞虚幻的镜花水月,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
  语文学习强调“自悟”的作用,学习语文,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反之,则可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多方面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靠教师的讲课而被动地接受而非学生的自悟,那简直是把一盏美酒像水一样地灌给学生,是对学生“自悟”的恶性扼杀。
  3.运用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专题,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体验写作过程,研究写作方法、体味语言特色等。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争辩,从而找出一些关于写作的知识,掌握创作规律,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创造性阅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将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来推广和运用,这样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笔者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在有效开展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方面应该注意的几点。
  一是巧妙创设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良好阅读心理状态,从而更为有效地投入到探究式阅读活动中去。在导入环节,教师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绪,因为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二是精心设计问题。关于问题,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能接触、能感知到的事物和生活实际,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提问。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当,问题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这样不仅能降低解题难度,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4.采用灵活教学方式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
  5.强调多种学法指导
  其一,应更多地教会学生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计划性;其二,应教会学生做笔记的技巧,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提取与记忆;其三,进行思维教学,思维的参与是主体参与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学习应该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同时还要学习思维本身;其四,开展反思教学,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这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语言的统一和规范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然而,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思想认识不足,环境影响深远。面对这种问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普通话 运用情况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语言的统一和规范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
摘 要: 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颜色词被用于各种隐喻表达中,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颜色词在隐喻表达中也有不同的意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红”进行了浅析和对比,揭示了两者的隐喻意义相同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 认知视角 概念隐喻 颜色词 红色  一、引言  隐喻无处不在,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研究一直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支柱,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它担负着二十一世纪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教育只有创新才可以培养出创新的人才。语文的创新教育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学会用新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中之重。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谈一些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