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患糖尿病,我“厄运”难逃吗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小姐:
  我今年刚刚30岁,最近单位组织体检,查出我血糖异常,虽然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已经离糖尿病不远了。同事们都说我身材也瘦瘦的,完全不像糖尿病的“苗子”。但因为我妈妈患有糖尿病,医生说我具有遗传基础。想想我的人生还没走到一半,以后的大半辈子就要被糖尿病所累,真的好无奈:难道我必须步妈妈后尘,加入糖尿病大军吗?
  
  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临床综合病症。因为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高,所以糖尿病有遗传倾向。虽然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但双亲均是糖尿病患者,其后代并非100%都患糖尿病,而是仅有5%的人得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患者,则后代患糖尿病的机会更少,而且常隔代遗传。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后代遗传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也就是说,有遗传背景的人,只有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会发生糖尿病。
  生活干预可逆转糖尿病前期
  汪小姐血糖已经出现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应该属于糖调节受损期,或称为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期包括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异常就是指对糖的耐受比别人差,还没有到糖尿病的程度,是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的中间阶段。这个阶段,只有积极干预,才能不加入或推迟加入糖尿病大军。国外有用药物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临床试验,我国多数专家还是主张在糖耐量减低时从生活方式上加以干预,做到管住嘴迈开腿,维持理想体重,还要注意精神不要过度紧张。这样就有可能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不向糖尿病的方向发展。
  父母患糖尿病,子女怎么办
  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怎样才能将自己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尽量减少,或者尽可能早地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呢?
  1.热量摄入适当,饮食平衡
  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由于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很多人出现营养过剩,而体力活动则明显减少,使原有潜在功能低下的胰岛B细胞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热量摄入适当,饮食应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并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2.适当运动,预防肥胖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为肥胖者。中心型(或称腹型)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生关系尤为密切。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在平衡饮食的基础上,更应注意加强运动,预防肥胖。
  3.调整心态,避免精神因素影响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大量分泌。承受精神应激较多的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脑力活动者患病率高于体力活动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在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心态,尽量减少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和各种应激状态,保持心态平和、精神愉悦。
  4.定期测血糖,尽早发现无症状糖尿病
  父母患有糖尿病的人,应将血糖测定列入常规体检项目,即使血糖正常,也要定期测定。如果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检查,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其他文献
65岁的张阿姨患有糖尿病,血糖一直控制得不太好。近半年来,她又被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搞得心烦意乱,整天唉声叹气。她不明白,为什么吃了那么多药,这小小的尿路感染就是好不了呢?  70岁的李阿婆一个月前因突然出现尿频、尿急等不适症状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尿路感染。吃了几天抗菌药以后,她感觉尿频、尿急症状有了明显改善,便自行停了药。几天以后,她又感觉不舒服了,便重新开始服药。服药几天以后,见不适症状有所改善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放弃饭店、餐馆的美味佳肴以及超市中便利的半成品,选择自己动手,买菜做饭。怎样才能练就“火眼金睛”,买回安全、健康的天然食材呢?  1 主食类  总体而言,粮食和豆类等植物种子积累污染的能力较低,但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还有除草剂、生长调节剂、杀菌剂等农用化学品的污染。  因此,选购米、面、豆类等主食时,如果能够选择
2010年上海世博会持续时间长,自5月至10月绵延半年之久;规模大,参观人数众多,估计约7000万国内外参观者光临。这几千万人“吃”在上海,既要满足他们对美味佳肴的需求,还要确保食品生产、加工安全,无疑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倡议,大家要及早做好准备,防止世博会期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细数食品安全6隐患    上海世博会期间,食品供应品种复杂,食品来源既有国内的也有国
老百姓常有“冬练三九”的说法。冬季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在“冷刺激”作用下,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增强抗寒能力。很多人都非常关心“天冷怎么练”的问题,别着急,就请专家为您支招。    攻略1:在恰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锻炼    不少人喜欢在冬季低温环境中健身,但是,人们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各有不同,想准确界定多少摄氏度属于低温,多少摄氏度适合锻炼就很困难了。国外有研究发现,如果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最佳环境
近年来,“食物相克”的说法广泛流传,不仅是过去的一些“相克”食物如“大葱加蜂蜜断肠”“柿子加螃蟹中毒”被反复传说,而且还把很多日常吃的食物如“土豆烧牛肉”“黄瓜炒鸡蛋”,也贴上了“相克”的标签,变成了禁忌的食物搭配。所谓的“太医”“大师”们在电视上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大讲“食物相克”;“食物相克”类图书成了畅销书,小报小刊以及互联网相关报道更是比比皆是,搞得人们一头雾水。很多人在问:“食物相克”是
自古以来,酒与人类之间一直有着不解之缘。人们用饮酒来抒发感情、品味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逢知己千杯少”等广为传颂的诗句都与酒有关。在中国,饮酒已成为一种文化,喜庆节日、朋友聚会,都少不了它。在大家熟知的饮酒“经验”里,“不空腹饮酒”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一条。为什么不能空腹饮酒?或许大家会回答,空腹饮酒容易醉。不过,空腹喝酒仅仅是“易醉”那么简单吗?不是。  最近,我在
生活实例    89岁的罗先生患脑出血病后,一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近日,罗先生因肺部感染到医院就诊,医生逐给予青霉素治疗,用药3天后病情好转。可没想到的是,在用药的第4天上午,当液体输入10分钟时,罗先生突然出现阵挛性、强直性抽搐,后呈中度昏迷。虽然医生采用各种方法抢救,可罗先生的病情仍没有好转,反而昏迷加重,于36小时后死亡。最后,医生考虑罗先生的死与他年龄较大、体弱多病,大剂量静脉滴注青
一天上午,我正在看门诊,一位病人急匆匆地走进诊室,对我说:“医生,我一大早就来挂号,但搞错了科室,挂到别的科去了,那边的医生说不能看,要我找对症的专科加号,您能不能给我加个号?”我很为难,告诉他说:“我今天已经加了很多号了,你若要加号的话,需要等到最后看,或者,你可以换一天再来。”病人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在那边排的是第2号,挂错号是你们分诊护士的问题,怎么能让我等那么久呢?必须让我先看!”面对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20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40万;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在全国不少大城市,恶性肿瘤已经超越心脑血管疾病,成为第一死亡原因。  前不久,一张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微博上疯转。该地图罗列的癌症村数量超过200个,涵盖20多个省份,江苏盐城、无锡、镇江三地5个村,重庆市梁平县4个村“榜上有名”......一时间,“中国癌症村“地图在网络上引起网友广
烈日炎炎,出汗多是必然的、正常的生理现象。可是对有腋臭的人来说,出汗多、穿衣服少,腋下不断散发出气味来,实在令人烦恼。现在社会上有关腋臭治疗的广告很多,患者往往感到困惑:到底哪些可信,哪些不该信呢?    读者情报一:  最近,我看到一则资料。上面介绍一种消除腋臭的“腋露”。这份资料上说,“B螺旋体真菌体”是产生腋臭气味的根源,而这种“腋露”可以杀灭“B螺旋体真菌体”,从而能够3个月内消除腋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