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指向何处?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教学应指向写作,第二种观点认为阅读教学应指向阅读本身。那么,小学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指向何处,这是目前小学阅读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期推出的几篇文章,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建议。我们热切期盼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工作者,围绕本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时间:2014年4月16日
地点: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会议室
主持人: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潘晓红
参加活动的老师: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范霞 吴春燕 李秀文 芮晓菊 李科
潘晓红: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本学期第一次教师教学沙龙,主题是“阅读教学应指向哪里”。近几年,随着特级教师管建刚“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主张的提出,尤其在几次大型公开教学场合执教观摩课后,“阅读教学到底该指向哪里”不仅引起了专家们的思考,也引起了老师们的热议。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节课是我在深入学习管建刚老师的理念后进行的一次尝试、探索。记得以前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懂、理解”上,整节课就围绕“你读到了怎样的狼牙山五壮士”展开,学生的回答无外乎“勇敢、不怕牺牲、爱国”等,而这些学生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已经感悟到了,所以第二课时教学时只能是单调的重复,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说实话,这样会了还在教,我从内心深处感觉是低效的。就在我迷茫的时候,管老师《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设计给了我启示,我尝试从“指向言语表达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很好的习作训练素材,运用了“用事情写人,有顺序,有详略;正侧面结合,有层次,有点面;抓核心人物,有概括,有具体”的写作方法,如果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以后写好人物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一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作者是如何把这五位壮士写得栩栩如生”上,真正解决90%学生不懂的,并且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上。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因为它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则能反映出他阅读水平的高低。所以我认为: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在阅读教学的指向上应该是不同的,而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指向写作。
范霞:“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但我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过于关注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对语言形式关注过多,写作技巧指导过多,很难建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联系。“为写而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自主感悟的机会,丧失了进行人文教育的时机。阅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课程应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课文中的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崖,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引发无限的思索,能一步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阅读课都指向写作,过于强调阅读学习的工具性,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指向人文教育,让学生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以个性化的方式,挖掘出文本的人文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吴春燕:范老师说的“人文教育”的确需要,但我认为这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小学阅读在学生“听说读写”素养目标达成过程中,“理解”是最重要的,应当把它放在首位。新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见,“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本位要求。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潘老师《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总感觉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过多。阅读是咀英嚼华、涵泳体悟,是一种美好享受。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感觉、体验、察悟、语感等等。如果老师对于写作方面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就破坏了阅读教学中“涵泳”的感觉。如果在阅读课上过多地指导学生写作,把指导写作作为阅读课的主要目标,那这样的阅读课还能叫阅读课吗?是否应该取名为“读写”课?这与每周两节的习作课又有何区别?阅读课上的其他目标又如何达成?当然,我所说的“理解”既包括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即文本内容,也包括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既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也要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李秀文:我不这么认为,作为一名高年级阅读教师,我觉得当前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指向写作。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上,而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写作能力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阅读是手段、过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呢?潘老师执教的这节《狼牙山五壮士》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纵观全课设计,教学目标为:抓重点段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习作能力。这样的目标,重点探究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关注的是指导解读文本的“怎么写”,探索的是作者如何“构思”。这对学生写作将产生直接的借鉴作用。整篇课文的教学都围绕作者的“构思”展开。第一部分,从整篇课文事件的“言语形式”切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哪部分写得具体?”让学生明白写事情要“有顺序有详略”。第二部分,以第二节为例,学生带着“作者是如何把这五位壮士写得栩栩如生的?”问题读文分层,总揽重点语段,把握行文结构,解读出正侧面结合,有点有面的写作秘妙。第三部分,学生引用学法自悟第四节与第二节的同异“构思”,通过比较,明白“写人要注意抓核心人物,有概括,有具体”。这几部分中步步涉及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更为关注的是写作构思上的基本问题。让学生知道,动笔写之前要考虑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之间的详略如何安排才能体现主题,细化人物的言行表现时要注意“抓核心人物,有概括,有具体”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等。学生明白了原来作者写得好,是因为事前构思得好,自己写作前也要认真构思,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再写。这就是“课文只是个例子”,这就是“有效训练”“高效课堂”,这就是指向表达,从写作的角度教阅读的意义所在。 芮晓菊: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并不完全赞同。阅读教学到底应指向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阅读老师思考的问题,因为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潘老师认为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指向写作,她在教学时注重读写结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写人写事的方法上,这有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如目标明确,教给了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但这样的课堂显然是功利色彩太浓,我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爱上阅读。而要想达成这一系列的目标,就必须要关注文本所包含的情感,要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段落的诵读感悟,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再配上动情的朗读,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体会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是兴趣的前提,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时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真情实感,才是生动高效的,才能为所有的孩子带来人生的幸福与光彩。
李科:我认为阅读教学还应该指向课堂的拓展。阅读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语言的提升,阅读素养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把教材视为载体,不能光盯着眼前的这一亩三分田。教材实际上就是一种工具,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内容的拓展与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将传统的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式的教学互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就《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因为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必要的拓展对于学生理解壮士的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拓展的内容和时机要把握恰当。而今天潘老师的课堂在指向学生习作一大改革的同时,也关注到这一点,没有完全忽视借助拓展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如在总结部分,老师恰当地提供了五壮士跳崖的影视片段,就是在课堂中急需宣泄学生情感时,以影片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拓展,悲壮故事再现于学生眼前。看完后,学生被五壮士的伟大精神感动着,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眼眶中蓄满了泪水,此时在悲壮的定格画面和乐曲声中,让学生深情地读着文章最后的部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真切的情在学生琅琅的诵读中从学生心中缓缓流出,学生情感得到了充分释放,在课堂中这样的拓展是必需的。但总体感觉今天的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的内容过少,课堂中的信息量不大,所以学生对文本内在精神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有种孤立的口号式的感知。当然也不是在课堂中拓展越多越好,在拓展的选择时,目标性要明确,切不可为了拓展而拓展,要注意拓展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绝不能存在“随意性”。需要结合“文本特点、学生学情、教学需要”这三个要素选择材料。
…………
潘晓红:今天“阅读教学应指向哪里”主题沙龙活动,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谈了自己的想法,非常好!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阅读教学的“指向”应该是多元的。包括:练习运用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与习惯、积累读写素养、研习表达等,因此,在阅读教学多个指向中,“指向写作”只能占若干席位中的一席。正如特级教师诸向阳所说:“‘阅读本位’‘写作本位’最好不要走极端,‘两极相融’最为理想。”
今天的“阅读教学应指向哪里”主题沙龙活动到此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
(责任编辑:郭根福)
时间:2014年4月16日
地点: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会议室
主持人: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潘晓红
参加活动的老师: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范霞 吴春燕 李秀文 芮晓菊 李科
潘晓红: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本学期第一次教师教学沙龙,主题是“阅读教学应指向哪里”。近几年,随着特级教师管建刚“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主张的提出,尤其在几次大型公开教学场合执教观摩课后,“阅读教学到底该指向哪里”不仅引起了专家们的思考,也引起了老师们的热议。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节课是我在深入学习管建刚老师的理念后进行的一次尝试、探索。记得以前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懂、理解”上,整节课就围绕“你读到了怎样的狼牙山五壮士”展开,学生的回答无外乎“勇敢、不怕牺牲、爱国”等,而这些学生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已经感悟到了,所以第二课时教学时只能是单调的重复,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说实话,这样会了还在教,我从内心深处感觉是低效的。就在我迷茫的时候,管老师《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设计给了我启示,我尝试从“指向言语表达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很好的习作训练素材,运用了“用事情写人,有顺序,有详略;正侧面结合,有层次,有点面;抓核心人物,有概括,有具体”的写作方法,如果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以后写好人物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一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作者是如何把这五位壮士写得栩栩如生”上,真正解决90%学生不懂的,并且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上。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因为它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则能反映出他阅读水平的高低。所以我认为: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在阅读教学的指向上应该是不同的,而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指向写作。
范霞:“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但我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过于关注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对语言形式关注过多,写作技巧指导过多,很难建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联系。“为写而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自主感悟的机会,丧失了进行人文教育的时机。阅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课程应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课文中的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崖,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引发无限的思索,能一步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阅读课都指向写作,过于强调阅读学习的工具性,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指向人文教育,让学生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以个性化的方式,挖掘出文本的人文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吴春燕:范老师说的“人文教育”的确需要,但我认为这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小学阅读在学生“听说读写”素养目标达成过程中,“理解”是最重要的,应当把它放在首位。新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见,“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本位要求。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潘老师《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总感觉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过多。阅读是咀英嚼华、涵泳体悟,是一种美好享受。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感觉、体验、察悟、语感等等。如果老师对于写作方面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就破坏了阅读教学中“涵泳”的感觉。如果在阅读课上过多地指导学生写作,把指导写作作为阅读课的主要目标,那这样的阅读课还能叫阅读课吗?是否应该取名为“读写”课?这与每周两节的习作课又有何区别?阅读课上的其他目标又如何达成?当然,我所说的“理解”既包括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即文本内容,也包括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既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也要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李秀文:我不这么认为,作为一名高年级阅读教师,我觉得当前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指向写作。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上,而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写作能力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阅读是手段、过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呢?潘老师执教的这节《狼牙山五壮士》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纵观全课设计,教学目标为:抓重点段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习作能力。这样的目标,重点探究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关注的是指导解读文本的“怎么写”,探索的是作者如何“构思”。这对学生写作将产生直接的借鉴作用。整篇课文的教学都围绕作者的“构思”展开。第一部分,从整篇课文事件的“言语形式”切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哪部分写得具体?”让学生明白写事情要“有顺序有详略”。第二部分,以第二节为例,学生带着“作者是如何把这五位壮士写得栩栩如生的?”问题读文分层,总揽重点语段,把握行文结构,解读出正侧面结合,有点有面的写作秘妙。第三部分,学生引用学法自悟第四节与第二节的同异“构思”,通过比较,明白“写人要注意抓核心人物,有概括,有具体”。这几部分中步步涉及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更为关注的是写作构思上的基本问题。让学生知道,动笔写之前要考虑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之间的详略如何安排才能体现主题,细化人物的言行表现时要注意“抓核心人物,有概括,有具体”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等。学生明白了原来作者写得好,是因为事前构思得好,自己写作前也要认真构思,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再写。这就是“课文只是个例子”,这就是“有效训练”“高效课堂”,这就是指向表达,从写作的角度教阅读的意义所在。 芮晓菊: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并不完全赞同。阅读教学到底应指向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阅读老师思考的问题,因为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潘老师认为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指向写作,她在教学时注重读写结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写人写事的方法上,这有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如目标明确,教给了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但这样的课堂显然是功利色彩太浓,我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爱上阅读。而要想达成这一系列的目标,就必须要关注文本所包含的情感,要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段落的诵读感悟,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再配上动情的朗读,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体会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是兴趣的前提,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时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真情实感,才是生动高效的,才能为所有的孩子带来人生的幸福与光彩。
李科:我认为阅读教学还应该指向课堂的拓展。阅读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语言的提升,阅读素养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把教材视为载体,不能光盯着眼前的这一亩三分田。教材实际上就是一种工具,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内容的拓展与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将传统的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式的教学互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就《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因为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必要的拓展对于学生理解壮士的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拓展的内容和时机要把握恰当。而今天潘老师的课堂在指向学生习作一大改革的同时,也关注到这一点,没有完全忽视借助拓展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如在总结部分,老师恰当地提供了五壮士跳崖的影视片段,就是在课堂中急需宣泄学生情感时,以影片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拓展,悲壮故事再现于学生眼前。看完后,学生被五壮士的伟大精神感动着,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眼眶中蓄满了泪水,此时在悲壮的定格画面和乐曲声中,让学生深情地读着文章最后的部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真切的情在学生琅琅的诵读中从学生心中缓缓流出,学生情感得到了充分释放,在课堂中这样的拓展是必需的。但总体感觉今天的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的内容过少,课堂中的信息量不大,所以学生对文本内在精神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有种孤立的口号式的感知。当然也不是在课堂中拓展越多越好,在拓展的选择时,目标性要明确,切不可为了拓展而拓展,要注意拓展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绝不能存在“随意性”。需要结合“文本特点、学生学情、教学需要”这三个要素选择材料。
…………
潘晓红:今天“阅读教学应指向哪里”主题沙龙活动,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谈了自己的想法,非常好!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阅读教学的“指向”应该是多元的。包括:练习运用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与习惯、积累读写素养、研习表达等,因此,在阅读教学多个指向中,“指向写作”只能占若干席位中的一席。正如特级教师诸向阳所说:“‘阅读本位’‘写作本位’最好不要走极端,‘两极相融’最为理想。”
今天的“阅读教学应指向哪里”主题沙龙活动到此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
(责任编辑:郭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