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制图课教学中的“反常”现象
学生初学制图课,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原来学习数理化成绩之优秀者,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制图课很吃力,而有些数理化成绩不是很好但思维灵活、平时被认为是调皮捣乱的学生却得心应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笔者认为,“反常”的现象并非反常。因为制图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制图课主要研究由空间到平面(画图)和由平面到空间(看图)的转化关系、规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其思维方式独特(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倘若袭用老方法学习此课,则难免感到吃力。
二、如何改变“反常”现象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方式,尤其在讲课伊始,做到“教师领进门”,使学生步入正确的学习轨道,建立起空间概念,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因此,制图绪论课不但要讲清本课的性质、任务、教学方法,而且应重点讲明课程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学习方法。从投影作图开始,使学生牢牢抓住“实物”、“平面图形”相互的转化过程及规律。
投影面的“展开摊平”是由“物”到“图”转化过程的关键。这一过程中,物体的前(面)、后(面)在视图中的方位在改变,切勿与俯视图中的下、上及左视图中的右、左相混淆。因此,投影作图第一课,即应以“体”开篇,以物(模型、投影箱)的展示为手段,以轴测图为媒介,以三视图为归宿,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以“物”成“图”的过程,掌握其投影规律,辩明方位关系。在其后的“点、线、面”投影作图教学中,首先讲点到投影面的距离与坐标的关系、与点的投影的坐标的关系,然后画出投影图,通过投影图总结点的投影规律。而线段的投影这一部分,首先讲清楚线段的作图方法,即先求出线段的两端点的同面投影,然后连接成线段的投影,再演示各种位置线段的投影特性。平面形的投影也要先讲清楚平面形的投影作图方法即先求出平面形的各顶点的同面投影,然后再连接成平面形的投影。而基本体的投影则是求出组成基本体的各面,各棱线、各顶点的投影,然后连接成基本体的三视图。这一过程中,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形成过程,不断从微观角度揭示将“物”变成“图”这一转化过程,务使学生学懂弄通。这样,学习画图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然而,学生感到困难的是看图。解决的办法自然是使学生掌握投影原理,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以及通过勤动手、勤动脑、多徒手画轴测图、多看图实践,积累一些基本体的形象储备等等。但关键还是要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投影面的“旋转归位”。这个问题,若与投影面“展开摊平”的讲授步步相随,效果会更好。
有鉴于此,完成好直观教学,尤其是使学生掌握看图的原理——“旋转归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所谓旋转归位,就是使正面保持不动,将水平面、侧面向空间引投影线,即将主视图上各点沿投影线向前拔出,将俯视图上各点沿投影线向上升起,将左视图上各点沿投影线向左横移,则同一点的三面投影必相遇,即物体上所有点,都将由于过其三个投影所引的返回空间的投影线汇交而得到复原。由于这种投影的可逆性,视图上各点的“旋转归位“,就使整个物体的开头”再造“出来。由此可见,看图与画图,其过程正好相逆;而投影面的”展开摊平“与旋转归位”,其旋转关系又恰好相反。因此,在讲授投影作图时,从点、线、面投影开始,就应环环紧扣,讲清这种特殊关系,将物体的几何元素由空间到平面和由平面到空间(实质是作直观图)的两个相反的旋转过程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所以说,学习制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以前的平面思维转换到立体,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只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设备安装技工学校)
学生初学制图课,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原来学习数理化成绩之优秀者,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制图课很吃力,而有些数理化成绩不是很好但思维灵活、平时被认为是调皮捣乱的学生却得心应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笔者认为,“反常”的现象并非反常。因为制图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制图课主要研究由空间到平面(画图)和由平面到空间(看图)的转化关系、规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其思维方式独特(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倘若袭用老方法学习此课,则难免感到吃力。
二、如何改变“反常”现象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方式,尤其在讲课伊始,做到“教师领进门”,使学生步入正确的学习轨道,建立起空间概念,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因此,制图绪论课不但要讲清本课的性质、任务、教学方法,而且应重点讲明课程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学习方法。从投影作图开始,使学生牢牢抓住“实物”、“平面图形”相互的转化过程及规律。
投影面的“展开摊平”是由“物”到“图”转化过程的关键。这一过程中,物体的前(面)、后(面)在视图中的方位在改变,切勿与俯视图中的下、上及左视图中的右、左相混淆。因此,投影作图第一课,即应以“体”开篇,以物(模型、投影箱)的展示为手段,以轴测图为媒介,以三视图为归宿,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以“物”成“图”的过程,掌握其投影规律,辩明方位关系。在其后的“点、线、面”投影作图教学中,首先讲点到投影面的距离与坐标的关系、与点的投影的坐标的关系,然后画出投影图,通过投影图总结点的投影规律。而线段的投影这一部分,首先讲清楚线段的作图方法,即先求出线段的两端点的同面投影,然后连接成线段的投影,再演示各种位置线段的投影特性。平面形的投影也要先讲清楚平面形的投影作图方法即先求出平面形的各顶点的同面投影,然后再连接成平面形的投影。而基本体的投影则是求出组成基本体的各面,各棱线、各顶点的投影,然后连接成基本体的三视图。这一过程中,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形成过程,不断从微观角度揭示将“物”变成“图”这一转化过程,务使学生学懂弄通。这样,学习画图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然而,学生感到困难的是看图。解决的办法自然是使学生掌握投影原理,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以及通过勤动手、勤动脑、多徒手画轴测图、多看图实践,积累一些基本体的形象储备等等。但关键还是要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投影面的“旋转归位”。这个问题,若与投影面“展开摊平”的讲授步步相随,效果会更好。
有鉴于此,完成好直观教学,尤其是使学生掌握看图的原理——“旋转归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所谓旋转归位,就是使正面保持不动,将水平面、侧面向空间引投影线,即将主视图上各点沿投影线向前拔出,将俯视图上各点沿投影线向上升起,将左视图上各点沿投影线向左横移,则同一点的三面投影必相遇,即物体上所有点,都将由于过其三个投影所引的返回空间的投影线汇交而得到复原。由于这种投影的可逆性,视图上各点的“旋转归位“,就使整个物体的开头”再造“出来。由此可见,看图与画图,其过程正好相逆;而投影面的”展开摊平“与旋转归位”,其旋转关系又恰好相反。因此,在讲授投影作图时,从点、线、面投影开始,就应环环紧扣,讲清这种特殊关系,将物体的几何元素由空间到平面和由平面到空间(实质是作直观图)的两个相反的旋转过程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所以说,学习制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以前的平面思维转换到立体,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只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设备安装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