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祭鬼”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祭鬼,即祭祀已故的先人,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它离开人体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由于阴魂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想象它们一定生活在漆黑一团的世界中,即所谓的阴间。“祭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后人对先人的崇敬、缅怀和思念的情感。
  古人的“祭鬼”,主要是祭祀已故的亲朋好友和名扬千古的历史人物。祭祀祖先的场所主要是宗庙,亦称“家庙”“祖庙”“祠堂”,帝王的家庙称为“太庙”。“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所谓祭祀宗庙,就是为了见到先人生前的容貌。因此在先秦时期的祭祀宗庙中,就采用以“尸”代祭的方式,即让生者代替亡者接受家人的祭祀。“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以“尸”代祭可以使后人见到先人的相貌,旨在使祭祀者“触景生情”,更加怀念已故的亲人。由于“尸”在祭祀宗庙时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尸”的选取是十分严谨的。“尸”需要在亡者的孙辈中遴选,还要经过“筮尸”,即用占卜的方式最终确定。根据亡者的性别,“尸”还分为男尸和女尸,代表祖父受祭者为男尸,代表祖母受祭者为女尸。如果选出的“尸”年龄太小,可由一位长者怀抱受祭。如果家庭内没有孙辈或没有合适的人选,则从家族的其他家庭中选择一位辈分相同的人充当“尸”。
  祭祀宗庙,选择孙辈“尸”祭,还有一个教育后代的重要目的。“夫祭之道,孙为王(亡)父尸。所使为尸者,为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即孙辈在代替祖辈受祭时,可以感受到父辈们对祖辈们的尊敬、崇拜和怀念之情,懂得如何对待自己的父辈,实际也是在教育后代要继承先辈之业,懂得做人的道理。
  以“尸”代祭的方式在夏、商、周三代十分盛行,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又有不同之处。夏代在举行祭祀宗庙的仪式中,“尸”始终站立着受祭;商代则改为坐着受祭;周代的“尸”不仅坐着,而且还要听从祭祀者的告语和劝请,饮酒进食。
  战国以后,以“尸”代祭的方式逐渐淘汰,“尸”又被“神主”所取代。“神主,以木为之,方尺二寸,穿中央,达
  四方。天子主长尺二寸,诸侯主长一尺。”所谓神主,就是在宗庙内为已故亲人所立的牌位,亦称“主牌”,简称“主”,其所起的作用与“尸”相同,均作为某位先祖的象征。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有“避讳”的礼俗,“神主”上不能直书先祖的名字,只能另用一个称号替代,通常多使用“祖”“宗”二字,如高祖、太祖、高宗、太宗等,这个称号便叫“庙号”。
  在宗庙“神主”前,一般还陈设有祭祀用的鼎、尊、簋、爵等祭器。这些礼器与供奉的“神主”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最神圣的,故需加倍保护。古时有“君子虽贫不鬻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之说,如若祭器和“神主”有损毁或丢失,则会被视为对祖先的大不敬。至于皇家太庙中供奉的“神主”和祭祀用的器物,更被视为国家之重宝,决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错。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苟且偷安的宋高宗赵构从扬州仓皇渡江南逃,一路丧魂落魄,竟将先祖的牌位都丢了,足见其狼狈至极。
  在中国古代,也有将亡者的画像用于纪念或缅怀。汉光武帝刘秀在重建汉朝的过程中,有一批将士随他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汉明帝时,为了纪念当年随其父中兴汉室的28位开国元勋,令画工在洛阳南宫云台为他们绘成画像,永作纪念。唐太宗时,为了纪念当年曾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24位功臣,令画家阎立本在皇宫内三清殿旁一座名为“凌烟阁”的阁楼上,绘制他们的画像,他还亲自为这些功臣作“赞”。在24位功臣中,有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不已,他登上凌烟阁,面对魏征的画像进行吊唁,并赋诗表达自己对这位既恪守君臣之礼,又直言坦承、以理服人的忠臣的敬仰和怀念、哀思之情:“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于形无复人。”
  在唐代也有将生前的画像用作遗像的。作为凌烟阁24位功臣之一的侯君集,早年曾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灭亡隋朝,并参与“玄武门之变”。他后来又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之事,唐太宗虽念其功劳,但在群臣的反对下,只好与他诀别:“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
  唐朝的宫廷内还出现了被称为“御容”的先帝遗像。“唐玄宗就曾于别殿安置太宗、高宗、睿宗御容,每日侵(清)早具服朝谒。”不过,唐玄宗没有将先帝的“御容”陈放在宗庙的大殿内,而是放置在宫内的别殿里,虽然方便了他每天的祭拜,但也因此遭到后人的非议:“然窃以为两庙二主,非严敬之意。”
  在以后的朝代中,皇家宗庙大殿内除“神主”外,还有先帝的“御容”。金朝的太庙大殿内除“神主”外,就挂有先帝的“御容”,且数量很多,仅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的“御容”就多达12幅,其中包括立像、坐像、半身像、戎装像等。北宋末年,皇家宗庙内不仅有先帝的“御容”,还出现了历朝文臣宰相和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官员的遗像,作为先帝的陪祀。
  遗像或“御容”的出现,不仅符合“宗庙”的含义,还使祭祀者面对亡者生前的容貌,更“心有所系”,能产生敬仰、思念和缅怀之情,所以,使用遗像祭祀先人的方式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祭祀家庙,从而成为一种社会习俗。
  【责任编辑】王 凯
其他文献
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在奔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那将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直观地观测小行星。大部分小行星都栖身在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其他小行星则围绕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的轨道运行,不过它们中有很多都与行星拥有共同轨道。并非所有小行星都会老老实实呆在原处:太阳系里的一些小行星的轨道与行星轨道呈十字交叉。  谷神
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是一种维护大脑学习和记忆机能的重要方式。过去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衰退,但是,通过学习和运动,成年人不仅会保持较好的记忆力,而且认知能力也会提高。因为,通过学习和运动,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有了更新和生长,而且大脑执行特殊任务的功能部位也在扩大,这也为预防老年性痴呆指明了方向。  音乐家和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人的大脑皮质在完
水星恐怕是肉眼可见的行星中最“诡异”的一颗。由于非常靠近太阳,它只会短暂地出现在黎明或者黄昏的霞光之中。正因为如此,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希腊天文学家甚至认为它是两个不同的天体:一个出现在日出前、一个出现在日落后。一年到头能看见水星的机会只有几次,每一次也就持续几周。  20世纪初,水星在验证广义相对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天文学家对它的物理特性却知之甚少,即使是在望远镜的窥探下水星也总是“犹抱琵琶半
蚂蚁虽然身量很小,可却是世界上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动物,远远超过所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的总和。小小蚂蚁遍及全球,无孔不入,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就是在这小小的蚂蚁中,科学家发现了许多令人慨叹的大智慧!  配药治病  一种生活在南美大陆的红蚂蚁,一旦吃了腐肉烂食而生病时,竟然会像人类一样服用蚁巢中的一种“消炎药”。科学家们破解开一个蚁巢,对红蚂蚁的“小药库”进行了分析、鉴别,结果发
地球氧气何时出现?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报告说,约30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就已经大量存在,这比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的时间提早了数亿年。一般认为,目前约占大气21%的氧气并不是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累积的,地球诞生后最初20亿年氧气几乎不存在。地球大气第一次氧含量剧增,即“大氧化”可能发生在距今约24.8亿至23.2亿年前,通常认为是由蓝藻光合作用造成的。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通过数据模型
笔者先后18次深入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等国的18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研究狮子、花豹和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面临的生存威胁。与非洲草原动物亲密接触的那一幕又一幕让人终身难忘……  在斯瓦拉平原与斑鬣狗对峙  肯尼亚的斯瓦拉平原保护区位于首都内罗毕郊区,连同相邻的7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200年前,这里是非洲规模最大的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走廊,
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仰、崇奉的一尊佛。在多数佛寺中都建有他的塑像或雕像,供大众礼拜。他那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受大众崇敬的同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亲近。  弥勒渊源  弥勒,梵文Maitreva,音译“梅旦利耶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慈氏”。汉译佛经有六部经典专门讲述弥勒出身、修行、成道、转法轮等事项,所谓弥勒六部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大
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自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到了唐代,公务往来日益频繁,这项制度也目臻完善,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驿馆”。这既为官员因公出差这种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对官员的优待,进而演变为一种特权。宋元时期大致延续了唐代的政策。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法令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命令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7日11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兰迪-W·谢克曼和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为他们发现了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也即发现了细胞内主要运输系统的机理。  细胞内的物流  人体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细胞,尽管它们非常微小,却如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数个企业或组织,会生产很
大型强子对撞机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上帝粒子”。它是由英国人彼得·希格斯等物理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学界被称为“希格斯粒子”,因为它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所以被称为“上帝粒子”。寻找“上帝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科学家为什么要一直寻找它?它的发现对人类有何意义?    为什么要寻找“上帝粒子”?    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有质量的,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