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il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面部皮肤炎症,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和基础的研究提示该病主要与遗传、免疫及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外界中如微生物、紫外线等诱发因素可以诱发并加重疾病,这些发病因素可以单独也可以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本文就近期有关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的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环孢素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值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根据其SCORAD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血清中SOD、MDA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口服环孢素治疗后,SCO-RAD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血清中SOD较正常对照组下降,MDA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前后SOD、MDA
目的 评价含青刺果油、马齿苋提取物的润肤剂辅助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中度亚急性头面部婴儿湿疹患儿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治疗组(左侧)皮损外涂含青刺果油、马齿苋提取物的润肤剂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对照组(右侧)皮损单独外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于第3、7、14天记录皮疹变化及EASI评分,比较两侧的评分、痊愈率、有效率,以及停止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4周及8周后双侧的EASI评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第3、7、14、42、70天,两组的EASI评分平均值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
目的 探讨皮肤Rosai-Dorfman病(cutaneous Rosai-Dorfman disease,CRDD)的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DD的诊断率.方法 收集40例CRD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分型皮损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表现,总结不同皮损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 40例患者中女25例(62.50%),男15例(37.50%);26例为单发(65.00%),14例为多发(35.00%);32例行单处组织病理检查,8例行2处组织病理检查,共48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