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武汉实施了近三年时间,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如技术滞后、人员缺乏、入户困难等。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些困境,使社区网格化管理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做到系统衔接耦合化、资金来源多样化、人员配置合理化、实施过程制度化、信息采集合理化、居民参与多样化,站在 “高角度”认识到网格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综合治理的方式,更是“大数据”下的时代潮流。
关键词 社区 网格化管理 困境 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基层社科研究资助项目“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号:HBSSK115JZ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丹,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理论中心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191-02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需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同时,也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在提高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水平中,社区管理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得到许多地方政府的青睐,网格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路。2012年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网格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武办发〔2012〕13号),政策出台了近两年时间,武汉市的网格化管理是否能落实到位?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汉阳区建桥街的网格化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
建桥街位于汉阳区东部,是典型的复合型街道,既有老区旧城的遗迹,也有新兴的商业街区;既有破败的红瓦平房,也有崭新的玻璃大厦;既有国企的下岗工人、流动商贩,也有工作体面的白领人士。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网格化管理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街道内,落实情况不甚理想。
一、网格化管理的困境
根据辖区内社区工作人员的反映,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推进过程正在遭遇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技术困境
建桥街所辖社区的网格员都配备了“城管通”手机,初衷是方便网格员随时对社区和居民的情况进行记录并且上传,既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又能够简化工作。但是“城管通”手机所设置的录入项目和综治委电脑系统的采集项目有较大出入,“城管通”手机采集的信息比较简单,涉及范围不广;但是综治委电脑系统所需填的项目繁多、需采集的信息量大,如果按照手机记录的信息上传,电脑系统将会因为所填信息不全而无法保存。这样一来,就需要再次采集信息,增加了网格员的工作量,有些网格员干脆采取用笔记录的方式,“城管通”手机并未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人员困境
目前社区治理中“缺人”,尤其“缺人才”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到网格化管理中,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解读:
第一个维度是“缺人”。建桥街所辖的社区平均是三百户到四百户为一个网格,按照市综治委的要求,每个网格应该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和一名信息员。但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社区的人员配置很难到达要求,一般都是由社区的“八大员”兼任,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项工作,兼任网格员往往觉得精力不济、力不从心。
此外,社区可调度的人员非常有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事情落实到社区,最终就是落在几个人身上。当工作需要人员配合或协助时,社区工作人员能够调度的人员不多。例如,社区虽然有安保队,但是安保人员由当地派出所管理,由片区的户籍民警领导,社区工作人员很难对其分配任务,这时往往只能依靠良好的私人关系请其帮忙协助。
第二个维度是“缺人才”。建桥街所辖社区的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由他们担任网络员和信息员,电脑操作是个很大的难题。他们说“那个系统的应用培训已经搞了好几次了,当时学的时候会了,回去就忘了”。
(三)实施困境
在“陌生人”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越来越强。在传统社区中,例如以前的单位型社区,人们对周围邻居一般知根知底,城市的新建社区或者社区的新建楼房里,人们往往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偶有互动也多为点头之交。这就给网格员入户收集信息带来了很大阻力。居民能够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拒绝网格员的信息采集要求,网格员也无权要求居民配合信息采集工作,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有网格员反映“快一年了,仅仅只录入了不到二十户居民的信息。”
此外,有些信息也很难被采集到,例如:第一次吸毒的时间?复吸的时间?这类比较敏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社区网格员的能力范围。
二、改善网格化管理的实时建议
(一)系统衔接耦合化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城管通”手机的信息采集项目和综治委电脑系统所需的信息实现无障碍、无缝隙对接。有关部门和专家应该对采集信息的种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务必使两套系统能够交互上传和下载,实现“及时输入、方便上传、随时查看”。
(二)资金来源多样化
建桥街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低,运作资金不足”。解决资金问题需要转变思维,认识到政府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单一的政府拨款并不能解决网格化管理所有的资金困难问题。除了政府拨款,也可以引用社区捐赠和募集机制,发挥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力量。例如企业捐赠,网格内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的好坏,量力而行,对社区管理工作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为建设更好的社区共同努力。
(三)人员配置合理化
“任务多、事情杂、人手少”是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现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就社区网格化管理而言,还是需要招募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到社区来充当信息员,专门负责信息操作方面的工作。 可以借鉴国外社区建设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本社区中的失业或半就业年轻居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在社区中就提供就业机会,鼓励他们在居住的或邻近的社区中工作。此外,应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在精神与物质上对社区网格员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使网格化管理不仅能吸引人,也能留得住人。 (四)实施过程制度化
在入户收集居民信息的过程中,单靠社区网格员很难进行,这就需要当地的派出所、片区户籍民警以及一些职能部门的配合才行。但是社区网格员在进行信息采集时,既缺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的机制,又不具备法律赋予的权力;需要部门联合协作时,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所以网格员常常深感力不从心,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该具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保证它的顺利运作。
(五)居民参与多样化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需要社区居民的广泛积极地参与,网格化管理系统与居民形成互动的局面,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才能实现作用最大化。很多居民对网格化管理不了解,对此,社区可以组织统一学习,向居民示范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操作,使他们熟悉网格化管理,为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采集信息解除误解、扫除障碍。
此外,甚至可以考虑让居民独立使用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平台,改变单方面依靠社区工作者维持网格化管理系统运转的局面。例如居民上网就可以进行信息录入,如果个人信息有变动,也可以及时更新,社区工作人员就不需要逐家逐户的去采集信息。日常生活中,居民发现问题后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反映给社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社区工作人员不需走出办公室便可及时掌握社区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六)信息采集合理化
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采集系统似乎陷入到了一个误区,就是追求“大而全”的数据,这种设计固然反映了管理者的美好愿景,但是却有些不切实际,一些比较隐私的信息如难以采集到。因此 ,除了与其它部门信息共享或合作外,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者们还应该思考,哪些是网格化管理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的采集工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三、网格化管理的前景
建桥街社区的工作人员反映“网格化管理如果做好了,真是方便,以后的工作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做好网格化管理?做好网格化管理,需要“高视野”,认识到网格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综合治理的方式,更是“大数据”下的时代潮流。
(一)大价值
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采集是实现大数据的第一步,其潜在的“大价值”随着新工具的发明能够被挖掘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走入“重采集、轻分析”的误区,满怀雄心的采集了大量数据,但是轻描淡写的分析,并没有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对网格化管理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蕴藏在数据背后的社会规律,将传统的“发生问题,解决问题”模式向“预测问题,防范未然”思路转变。
(二)大社会
“大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权力的重新分布,从国家流向社会。更多的权力将从中央政府下放到地方政府,从地方政府下放到社区,让大众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建立一个“更大、更强、更好”的社会, 而网格化管理能够使社区工作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对社区发生的事情能够及时了解和解决,如果能够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那么社区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当社区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作为公共领域开始出现时,社区的管理将是一个“自理”与“治理”的过程,任何外力仅起辅助作用。
(三)大挑战
有学者认为 ,中国人数据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甚至可以称之为国民性的一部分,而未来中国的进步,有赖于建立精确的管理体系。和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拥有数据量的绝对值较小、公信力弱、质量低。网格化管理的信息系统能够采集到大量的数据,武汉市政府应站在“数据治国”的高度看待网格化管理,公共决策最重要的依据将是系统的数据,而不是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不仅是在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采集这一块,还有其它各种数据,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纳入公务员的常规培训体系,力争在武汉市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李鹏、魏涛.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与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11(1).
[2]涂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3]徐继华,等.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中信出版社.2015(1).
关键词 社区 网格化管理 困境 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基层社科研究资助项目“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号:HBSSK115JZ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丹,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理论中心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191-02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需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同时,也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在提高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水平中,社区管理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得到许多地方政府的青睐,网格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路。2012年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网格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武办发〔2012〕13号),政策出台了近两年时间,武汉市的网格化管理是否能落实到位?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汉阳区建桥街的网格化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
建桥街位于汉阳区东部,是典型的复合型街道,既有老区旧城的遗迹,也有新兴的商业街区;既有破败的红瓦平房,也有崭新的玻璃大厦;既有国企的下岗工人、流动商贩,也有工作体面的白领人士。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网格化管理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街道内,落实情况不甚理想。
一、网格化管理的困境
根据辖区内社区工作人员的反映,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推进过程正在遭遇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技术困境
建桥街所辖社区的网格员都配备了“城管通”手机,初衷是方便网格员随时对社区和居民的情况进行记录并且上传,既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又能够简化工作。但是“城管通”手机所设置的录入项目和综治委电脑系统的采集项目有较大出入,“城管通”手机采集的信息比较简单,涉及范围不广;但是综治委电脑系统所需填的项目繁多、需采集的信息量大,如果按照手机记录的信息上传,电脑系统将会因为所填信息不全而无法保存。这样一来,就需要再次采集信息,增加了网格员的工作量,有些网格员干脆采取用笔记录的方式,“城管通”手机并未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人员困境
目前社区治理中“缺人”,尤其“缺人才”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到网格化管理中,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解读:
第一个维度是“缺人”。建桥街所辖的社区平均是三百户到四百户为一个网格,按照市综治委的要求,每个网格应该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和一名信息员。但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社区的人员配置很难到达要求,一般都是由社区的“八大员”兼任,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项工作,兼任网格员往往觉得精力不济、力不从心。
此外,社区可调度的人员非常有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事情落实到社区,最终就是落在几个人身上。当工作需要人员配合或协助时,社区工作人员能够调度的人员不多。例如,社区虽然有安保队,但是安保人员由当地派出所管理,由片区的户籍民警领导,社区工作人员很难对其分配任务,这时往往只能依靠良好的私人关系请其帮忙协助。
第二个维度是“缺人才”。建桥街所辖社区的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由他们担任网络员和信息员,电脑操作是个很大的难题。他们说“那个系统的应用培训已经搞了好几次了,当时学的时候会了,回去就忘了”。
(三)实施困境
在“陌生人”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越来越强。在传统社区中,例如以前的单位型社区,人们对周围邻居一般知根知底,城市的新建社区或者社区的新建楼房里,人们往往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偶有互动也多为点头之交。这就给网格员入户收集信息带来了很大阻力。居民能够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拒绝网格员的信息采集要求,网格员也无权要求居民配合信息采集工作,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有网格员反映“快一年了,仅仅只录入了不到二十户居民的信息。”
此外,有些信息也很难被采集到,例如:第一次吸毒的时间?复吸的时间?这类比较敏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社区网格员的能力范围。
二、改善网格化管理的实时建议
(一)系统衔接耦合化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城管通”手机的信息采集项目和综治委电脑系统所需的信息实现无障碍、无缝隙对接。有关部门和专家应该对采集信息的种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务必使两套系统能够交互上传和下载,实现“及时输入、方便上传、随时查看”。
(二)资金来源多样化
建桥街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低,运作资金不足”。解决资金问题需要转变思维,认识到政府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单一的政府拨款并不能解决网格化管理所有的资金困难问题。除了政府拨款,也可以引用社区捐赠和募集机制,发挥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力量。例如企业捐赠,网格内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的好坏,量力而行,对社区管理工作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为建设更好的社区共同努力。
(三)人员配置合理化
“任务多、事情杂、人手少”是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现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就社区网格化管理而言,还是需要招募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到社区来充当信息员,专门负责信息操作方面的工作。 可以借鉴国外社区建设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本社区中的失业或半就业年轻居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在社区中就提供就业机会,鼓励他们在居住的或邻近的社区中工作。此外,应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在精神与物质上对社区网格员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使网格化管理不仅能吸引人,也能留得住人。 (四)实施过程制度化
在入户收集居民信息的过程中,单靠社区网格员很难进行,这就需要当地的派出所、片区户籍民警以及一些职能部门的配合才行。但是社区网格员在进行信息采集时,既缺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的机制,又不具备法律赋予的权力;需要部门联合协作时,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所以网格员常常深感力不从心,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该具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保证它的顺利运作。
(五)居民参与多样化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需要社区居民的广泛积极地参与,网格化管理系统与居民形成互动的局面,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才能实现作用最大化。很多居民对网格化管理不了解,对此,社区可以组织统一学习,向居民示范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操作,使他们熟悉网格化管理,为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采集信息解除误解、扫除障碍。
此外,甚至可以考虑让居民独立使用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平台,改变单方面依靠社区工作者维持网格化管理系统运转的局面。例如居民上网就可以进行信息录入,如果个人信息有变动,也可以及时更新,社区工作人员就不需要逐家逐户的去采集信息。日常生活中,居民发现问题后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反映给社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社区工作人员不需走出办公室便可及时掌握社区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六)信息采集合理化
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采集系统似乎陷入到了一个误区,就是追求“大而全”的数据,这种设计固然反映了管理者的美好愿景,但是却有些不切实际,一些比较隐私的信息如难以采集到。因此 ,除了与其它部门信息共享或合作外,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者们还应该思考,哪些是网格化管理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的采集工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三、网格化管理的前景
建桥街社区的工作人员反映“网格化管理如果做好了,真是方便,以后的工作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做好网格化管理?做好网格化管理,需要“高视野”,认识到网格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综合治理的方式,更是“大数据”下的时代潮流。
(一)大价值
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采集是实现大数据的第一步,其潜在的“大价值”随着新工具的发明能够被挖掘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走入“重采集、轻分析”的误区,满怀雄心的采集了大量数据,但是轻描淡写的分析,并没有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对网格化管理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蕴藏在数据背后的社会规律,将传统的“发生问题,解决问题”模式向“预测问题,防范未然”思路转变。
(二)大社会
“大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权力的重新分布,从国家流向社会。更多的权力将从中央政府下放到地方政府,从地方政府下放到社区,让大众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建立一个“更大、更强、更好”的社会, 而网格化管理能够使社区工作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对社区发生的事情能够及时了解和解决,如果能够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那么社区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当社区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作为公共领域开始出现时,社区的管理将是一个“自理”与“治理”的过程,任何外力仅起辅助作用。
(三)大挑战
有学者认为 ,中国人数据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甚至可以称之为国民性的一部分,而未来中国的进步,有赖于建立精确的管理体系。和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拥有数据量的绝对值较小、公信力弱、质量低。网格化管理的信息系统能够采集到大量的数据,武汉市政府应站在“数据治国”的高度看待网格化管理,公共决策最重要的依据将是系统的数据,而不是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不仅是在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采集这一块,还有其它各种数据,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纳入公务员的常规培训体系,力争在武汉市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李鹏、魏涛.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与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11(1).
[2]涂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3]徐继华,等.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中信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