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桐城市2008年中粳稻品种对比试验表明:镇稻7号产量较高,达8 977.5kg/hm2,抗性较强,综合性状表现好,可示范推广种植;太湖糯产量表现较好,但稻曲病发生严重,需进一步试验。
关键词中粳稻;品种对比;安徽桐城
中图分类号S511.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58-01
近年来,中粳稻在桐城市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筛选出适合桐城市种植的中粳稻新品种,特安排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皖稻86、当育粳2号、镇稻10号、镇稻7号、太湖糯、武运粳7号,以武运粳7号作对照(CK)。
1.2试验设计
每个品种设为1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00m2,株行距为13.2cm×29.7cm,区间及四周走道宽0.5m,四周设保护行。
1.3试验方法
试验由双港镇农技站主持,在长枫村中屋组田块实施。试验地地势平坦,能排能灌,肥力比较均匀,土壤为沙壤土。播期为5月11日,移栽期为6月14日,大田基肥施40%振风复合肥300kg/hm2、尿素225kg/hm2、20%有机无机复合肥375kg/hm2,分蘖肥施尿素75kg/hm2,穗肥施尿素75kg/hm2、氯化钾112.5kg/hm2,粒肥施尿素60kg/hm2。试验田除草2次,耘草1次,打沟搁田1次,防治稻蓟马、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各1次,防治稻纵卷叶螟3次,防治稻飞虱2次。水分管理按常规大田生产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
由表1可知,参试品种生育期在147~157d之间,除当育粳2号与对照武运粳7号生育期一致外,其他各品种生育期均较对照长,延长5~10d,均较适宜。
由表2知,参试品种的株形均较紧凑,群体整齐度较好,无杂株。参试品种的抗倒性均较好;纹叶病发病轻,这可能与栽培水平低有关;而稻曲病在镇稻10号、太湖糯上发病较重,可能与抽穗期的气候条件有关。
2.3产量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中镇稻7号、太湖糯产量较高,分别为8 977.5kg/hm2、8 257.5kg/hm2,均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增幅分别为10.67%、1.79%。这与2个品种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较高有关。其他参试品种均较对照减产,减产幅度 2.46%~7.49%。其中镇稻10号有效穗虽较高,达到280.56万穗/hm2,但每穗实粒数仅87.4粒,较对照(109.8粒)降低22.4粒。千粒重28g,较对照减少2g;皖稻86、当育粳2号千粒重均较高,达30g,每穗实粒数分别为112.4粒、130.3粒,较对照增加11.2粒、29.1粒,但总有效穗数较低,分别为237.98万穗/hm2、207.92万穗/hm2。
3结论
参试品种镇稻7号产量较高,达8 977.5kg/hm2,抗性较强,综合性状较好,建议示范推广种植;太湖糯产量表现较好,但稻曲病发生严重,建议继续试验;其他参试品种产量一般,可进一步安排试验。
关键词中粳稻;品种对比;安徽桐城
中图分类号S511.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58-01
近年来,中粳稻在桐城市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筛选出适合桐城市种植的中粳稻新品种,特安排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皖稻86、当育粳2号、镇稻10号、镇稻7号、太湖糯、武运粳7号,以武运粳7号作对照(CK)。
1.2试验设计
每个品种设为1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00m2,株行距为13.2cm×29.7cm,区间及四周走道宽0.5m,四周设保护行。
1.3试验方法
试验由双港镇农技站主持,在长枫村中屋组田块实施。试验地地势平坦,能排能灌,肥力比较均匀,土壤为沙壤土。播期为5月11日,移栽期为6月14日,大田基肥施40%振风复合肥300kg/hm2、尿素225kg/hm2、20%有机无机复合肥375kg/hm2,分蘖肥施尿素75kg/hm2,穗肥施尿素75kg/hm2、氯化钾112.5kg/hm2,粒肥施尿素60kg/hm2。试验田除草2次,耘草1次,打沟搁田1次,防治稻蓟马、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各1次,防治稻纵卷叶螟3次,防治稻飞虱2次。水分管理按常规大田生产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
由表1可知,参试品种生育期在147~157d之间,除当育粳2号与对照武运粳7号生育期一致外,其他各品种生育期均较对照长,延长5~10d,均较适宜。

由表2知,参试品种的株形均较紧凑,群体整齐度较好,无杂株。参试品种的抗倒性均较好;纹叶病发病轻,这可能与栽培水平低有关;而稻曲病在镇稻10号、太湖糯上发病较重,可能与抽穗期的气候条件有关。
2.3产量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中镇稻7号、太湖糯产量较高,分别为8 977.5kg/hm2、8 257.5kg/hm2,均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增幅分别为10.67%、1.79%。这与2个品种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较高有关。其他参试品种均较对照减产,减产幅度 2.46%~7.49%。其中镇稻10号有效穗虽较高,达到280.56万穗/hm2,但每穗实粒数仅87.4粒,较对照(109.8粒)降低22.4粒。千粒重28g,较对照减少2g;皖稻86、当育粳2号千粒重均较高,达30g,每穗实粒数分别为112.4粒、130.3粒,较对照增加11.2粒、29.1粒,但总有效穗数较低,分别为237.98万穗/hm2、207.92万穗/hm2。
3结论
参试品种镇稻7号产量较高,达8 977.5kg/hm2,抗性较强,综合性状较好,建议示范推广种植;太湖糯产量表现较好,但稻曲病发生严重,建议继续试验;其他参试品种产量一般,可进一步安排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