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中学化学教育方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化学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比法的合理应用促使了教学目标的提高,从而确保了化学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化学教学中,对比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的化学思维和专业知识都得到了加强,筆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中的对比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力求结合实际,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初中教学对比法化学教学应用 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中学化学教育方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化学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比法的合理应用促使了教学目标的提高,从而确保了化学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化学教学中,对比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的化学思维和专业知识都得到了加强,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深造、个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化学课堂中的突出问题
化学教育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化学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细细研究。
(一)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运用
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利弊相互交织在一起。受其制约,化学课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看上去似乎教学方法在优化,但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却在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以化学学科为例,长久以来化学课堂教育都是一种“演讲式”的教育。一节课45分钟,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几乎占去三分之二。初中学生的性格比较活泼好动,在听课中特别容易转移注意力,理论演讲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影响化学教育水平的首要问题。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以教师为课堂核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笔者对班级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部分同学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看起来学生似乎在认真的听课,可是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处于低谷,完全没有达到主观能动的发挥。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顺从教师,但是在课下,学生们依旧情愿做一些更感兴趣的事情,忽视了化学科目的复习、预习、练习等任务。
(二)知识汲取的反馈不及时
教师不仅要做教育中的师长,更要做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们需要怎样的学习环境,从而加以设计和改善。现下,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严重缺乏,教师上完一堂课后就回办公室,学生有问题不敢去问老师,长此以往难免形成知识的薄弱和匮乏。
学校和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们沟通交流的能力,增进集体学习意识,只有构建了很好的化学学习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动态。由于化学这门学科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需要严谨周密的数学思维做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或活动增强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加强对比法、合作法、归纳法的相互结合,达到教育的最佳目的。
二、对比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比法应用于课题导入
在化学课堂的开课阶段,需要有一个精彩的话题导入,将对比法应用至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对比法,将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知识、幽默故事、影视资料整理起来,引出中心的课题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利用对比法将课题导入进来,以一种直线的形式陈列起来,使学生有所对比和选择,加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例如,在教学案例《二氧化碳》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展开课题的导入。二氧化碳是化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课,可以通过二氧化碳与氢气、氧气等气体相互对比,做出最终的课堂导入和实验设计。教师围绕气态的各种特性,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课题,除此之外,利用对比法还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经过此法,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思维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和开发。虽然这一过程并不具有很强的核心性,但是却为化学学习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
(二)对比法在课堂中的作用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找寻其中的相同和不同。在课堂的理论讲述中,对比法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三尺讲台上,化学教师讲述的理论多为专业的词汇和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可以利用知识对比法将不同系统的知识归纳在一起,将知识点之中的同、异之处作对比,从而训练学生整理知识、对比分析的能力。对比法不仅在教学设计、知识积累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其他学科中同样适用。
(三)对比法对实验的理解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实验开展是否顺利决定了化学学习的效果。在教学案例“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较为单一的实验模式,运用其他气体和二氧化碳做对比,比如碳酸钠和盐酸、石灰石和盐酸等等,为了增加实验的丰富性可以多设计几个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通过实验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实验设计中制取二氧化碳。这样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思路更清晰。
对比教学法贴合了化学教学的需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运用对比法,可以在“相对”中寻找共同,在“比较”中找寻不同。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对比教学法弥补了传统学习的不足,创造出一种独立、自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汲取充足的文化知识和精神营养。
参考文献
[1]宋心琦.胡美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化学教育2001(22)
[2]吴俊明.把转变方式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标志[J].化学教育2002(01)
[3]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
【关键词】初中教学对比法化学教学应用 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中学化学教育方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化学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比法的合理应用促使了教学目标的提高,从而确保了化学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化学教学中,对比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的化学思维和专业知识都得到了加强,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深造、个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化学课堂中的突出问题
化学教育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化学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细细研究。
(一)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运用
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利弊相互交织在一起。受其制约,化学课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看上去似乎教学方法在优化,但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却在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以化学学科为例,长久以来化学课堂教育都是一种“演讲式”的教育。一节课45分钟,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几乎占去三分之二。初中学生的性格比较活泼好动,在听课中特别容易转移注意力,理论演讲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影响化学教育水平的首要问题。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以教师为课堂核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笔者对班级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部分同学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看起来学生似乎在认真的听课,可是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处于低谷,完全没有达到主观能动的发挥。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顺从教师,但是在课下,学生们依旧情愿做一些更感兴趣的事情,忽视了化学科目的复习、预习、练习等任务。
(二)知识汲取的反馈不及时
教师不仅要做教育中的师长,更要做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们需要怎样的学习环境,从而加以设计和改善。现下,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严重缺乏,教师上完一堂课后就回办公室,学生有问题不敢去问老师,长此以往难免形成知识的薄弱和匮乏。
学校和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们沟通交流的能力,增进集体学习意识,只有构建了很好的化学学习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动态。由于化学这门学科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需要严谨周密的数学思维做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或活动增强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加强对比法、合作法、归纳法的相互结合,达到教育的最佳目的。
二、对比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比法应用于课题导入
在化学课堂的开课阶段,需要有一个精彩的话题导入,将对比法应用至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对比法,将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知识、幽默故事、影视资料整理起来,引出中心的课题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利用对比法将课题导入进来,以一种直线的形式陈列起来,使学生有所对比和选择,加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例如,在教学案例《二氧化碳》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展开课题的导入。二氧化碳是化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课,可以通过二氧化碳与氢气、氧气等气体相互对比,做出最终的课堂导入和实验设计。教师围绕气态的各种特性,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课题,除此之外,利用对比法还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经过此法,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思维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和开发。虽然这一过程并不具有很强的核心性,但是却为化学学习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
(二)对比法在课堂中的作用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找寻其中的相同和不同。在课堂的理论讲述中,对比法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三尺讲台上,化学教师讲述的理论多为专业的词汇和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可以利用知识对比法将不同系统的知识归纳在一起,将知识点之中的同、异之处作对比,从而训练学生整理知识、对比分析的能力。对比法不仅在教学设计、知识积累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其他学科中同样适用。
(三)对比法对实验的理解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实验开展是否顺利决定了化学学习的效果。在教学案例“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较为单一的实验模式,运用其他气体和二氧化碳做对比,比如碳酸钠和盐酸、石灰石和盐酸等等,为了增加实验的丰富性可以多设计几个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通过实验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实验设计中制取二氧化碳。这样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思路更清晰。
对比教学法贴合了化学教学的需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运用对比法,可以在“相对”中寻找共同,在“比较”中找寻不同。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对比教学法弥补了传统学习的不足,创造出一种独立、自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汲取充足的文化知识和精神营养。
参考文献
[1]宋心琦.胡美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化学教育2001(22)
[2]吴俊明.把转变方式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标志[J].化学教育2002(01)
[3]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