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等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岳阳楼记》一课,笔者一开始就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出示文章中描绘的3幅图景,即: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致;淫雨霏霏、凄凉阴涩的秋景;风和日丽、明媚恬静的春景。农村的学生大多从未见过,很难想象。笔者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向学生展示,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多媒体打破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那美丽的岳阳楼,学生的学习兴致油然而生。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课件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能给学生展示一些非常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便于探究的情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式、大容量,为学生感知事物提供了更宽阔的思想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辩证地看待事物,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1.3 有利于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功能
语文学科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靠语言表达,缺乏渲染,思想教育不生动也不深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的合理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七律·长征》时,笔者插入红军长征的影视媒体,动态画面中有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登铁索桥的动人场面;有红军战士中弹后坠入滔滔激流时令人心悸的镜头;有红军战士走在草地上稍不留神陷入沼泽的痛心镜头……最后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历尽千辛,取得长征的胜利。影视媒体的情景,具有形象、感人、激励等独特功效,有利于学生真实体验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殊死较量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小自觉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
1.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學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1.5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传统媒体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媒体如黑板、粉笔等趋势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任意增删;而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有忽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如果借助粉笔和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
2.2 计算机操作不能代替讲述
计算机操作代替讲述影响学生语言表达。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虽然也有学生与计算机对话的过程,具有趣味性、生动性、交互性的特点,而且色彩鲜艳,画面精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显然对学生的语言不利,无法弥补人文境界和语用环境的缺失。
2.3 人机的交往不能代替师生的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它严重妨碍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潜于字里行间。多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
2.4 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教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3 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在运用中克服其局限性,充分发挥其长处,这样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安城中学)
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等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岳阳楼记》一课,笔者一开始就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出示文章中描绘的3幅图景,即: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致;淫雨霏霏、凄凉阴涩的秋景;风和日丽、明媚恬静的春景。农村的学生大多从未见过,很难想象。笔者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向学生展示,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多媒体打破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那美丽的岳阳楼,学生的学习兴致油然而生。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课件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能给学生展示一些非常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便于探究的情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式、大容量,为学生感知事物提供了更宽阔的思想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辩证地看待事物,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1.3 有利于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功能
语文学科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靠语言表达,缺乏渲染,思想教育不生动也不深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的合理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七律·长征》时,笔者插入红军长征的影视媒体,动态画面中有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登铁索桥的动人场面;有红军战士中弹后坠入滔滔激流时令人心悸的镜头;有红军战士走在草地上稍不留神陷入沼泽的痛心镜头……最后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历尽千辛,取得长征的胜利。影视媒体的情景,具有形象、感人、激励等独特功效,有利于学生真实体验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殊死较量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小自觉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
1.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學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1.5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传统媒体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媒体如黑板、粉笔等趋势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任意增删;而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有忽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如果借助粉笔和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
2.2 计算机操作不能代替讲述
计算机操作代替讲述影响学生语言表达。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虽然也有学生与计算机对话的过程,具有趣味性、生动性、交互性的特点,而且色彩鲜艳,画面精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显然对学生的语言不利,无法弥补人文境界和语用环境的缺失。
2.3 人机的交往不能代替师生的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它严重妨碍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潜于字里行间。多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
2.4 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教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3 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在运用中克服其局限性,充分发挥其长处,这样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安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