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两道数学情境题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认为教师应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经验搭建数学模式,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归类、分析。尤其在小组的合作自学中,教师要多在学生的课桌前“停一步”,对需要特别帮助和指导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指导,不是急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而是给小组合作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和交流,让学生真正把知识讲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判断能力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合作学习;情境创设;课例;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核心素养的定义看,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或将来的生活中一个会思考的公民需要具备的认识、理解数学在自然、生活中的地位的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以下两个课例教学片段的执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给予笔者很大的启发。
一、课例1
(授课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师: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乒乓球比赛,需要采购一些乒乓球。你能争当一次学校的小采购员吗?
(师用媒体出示教学例题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每个乒乓球的单价是2元。
生:每袋能装5个这样的乒乓球。
生:买6袋乒乓球要花多少钱?
师:要解决买6袋乒乓球需花多少钱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应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2分钟后,师选择小组发言人汇报小组的解决方法)
生:6×5=30(个),2×30=60(元)。
师:你能把你的思考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生:每个乒乓球的单价是2元。我们要想知道买6袋乒乓球需花多少钱,应该算6个袋子中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然后,再算这些乒乓球一共花多少钱。
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后,追问)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生:2×5=10(元),10×6=60(元)。
师:你能像他那样也把你的思考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生:每袋装5个这样的乒乓球,要想知道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钱,就要先算出1袋乒乓球的价钱,然后就可以算出6袋乒乓球要花多少钱。
(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肯定,并对学生送去掌声)
二、课例2
(授课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簡单的数据汇总”)
师:富华蛋糕店准备在班里做一次优惠促销活动。假如你是促销活动的策划者,你打算将活动安排在几月份呢?
(生逐一汇报,并介绍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自己的生日正好在这个月份)
师:怎样安排更合理呢?
(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结果: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优惠活动就安排在这个月份)
师:怎样知道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呢?
生:统计。
师:你打算怎样统计?
生:逐月统计。
(师出示表1,以学生举手的形式进行逐月统计,并要求计算合计人数)
师:今天上课的人数是48人,怎么人数变少了呢?如何才能做到数据的准确呢?
生:分组统计。
(师出示统计表,要求小组长统计填表,并在组内交流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少)
(小组活动完成后,师在黑板的表格上汇总各组统计数据,并要求学生算出全班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生得到结果:3月份和11月份出生的各有8人,3月和11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建议活动分别在3月份和11月份开展)
师:各组比较小组出生人数最多的月份、最少的月份,与全班的统计有什么出入?
(生比较,师小结)
三、评析
(一)教师的情境创设合理有效
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问题的情境中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善于思考问题。为此,在课例1中,教师创设了让学生争当学校的“小采购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新知识,恰好迎合了低年级学生争一争、比一比的心理,较好地符合了“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发展数学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的理念;在课例2中,教师创设了假如你是“活动策划者”的情境,使学生在经历问题的提出、分组收集数据、汇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契合了“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素养”的理念。
(二)教师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在课例1中,当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算式和解题思路后,教师及时追问:“谁还有不同的算法?”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和接受新方法,为解决问题拓宽了途径。执教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以往对问题的解决经验,进行数学模式的搭建,这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所在。
(三)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能对简单的数据进行归类,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等,这些正是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的能力表现。在课例2中,教师故意在“合计”数据上出错,以提醒学生在数据收集和整理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使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并积累了收集数据和整理的初步经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巧妙地将“从数据能说明什么”引向了“基于数据进行有意义的推理和判断”,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两个课例中,执教者都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开展教学,学生间相互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共鸣。正是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判断能力和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感悟与反思
结合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境,笔者认为这两个课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在小组的合作自学中,教师不能不管不问、袖手旁观
两个课例中,教师在布置完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的任务后,只在个别小组间进行巡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而应多在学生的课桌前“停一步”,对需要特别帮助和指导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教学,了解和掌握每个同学的参与情况,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以及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为下一环节的推进做出判断和决策。
(二)小组的合作学习存在时间不充足、分工不明确、忽略学困生等不合理的现象
从合作学习的课堂效果看,上述课例中的执教者只是简单地给出大约2分钟的时间,学生很难在短短的2分钟内进入角色并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自主先学时,不用急着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而应“慢一步”地提示,给小组合作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和交流,真正让学生把知识讲出来。分工不明确导致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没有较好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而是忙于自己的事情,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探讨问题的深度。教师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前,应打破以往“前后位学生”为学习小组的分组模式,而是以“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标准,按男女错位、动静错位(即男女搭配、健谈好动与不善表达型搭配)的方法分组,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安排记录、操作、发言等任务,绝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优秀学生(小组长)的“一言堂”,或者出现小组合作成员当看客、听众,坐享其成、人云亦云的现象。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去履行职责、展现自我,提高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教师要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实现“翻转旧课堂”
教师在让学生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把黑板和讲台让给學生,让他们面对全体同学,结合屏幕和黑板上的信息,边指边讲。这样,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自己直观讲述,定能引起小伙伴们的关注和思考,“学进去”让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及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效果,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行恰当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课堂也将焕发无限的活力和魅力,异彩纷呈。
【关键词】合作学习;情境创设;课例;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核心素养的定义看,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或将来的生活中一个会思考的公民需要具备的认识、理解数学在自然、生活中的地位的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以下两个课例教学片段的执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给予笔者很大的启发。
一、课例1
(授课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师: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乒乓球比赛,需要采购一些乒乓球。你能争当一次学校的小采购员吗?
(师用媒体出示教学例题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每个乒乓球的单价是2元。
生:每袋能装5个这样的乒乓球。
生:买6袋乒乓球要花多少钱?
师:要解决买6袋乒乓球需花多少钱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应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2分钟后,师选择小组发言人汇报小组的解决方法)
生:6×5=30(个),2×30=60(元)。
师:你能把你的思考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生:每个乒乓球的单价是2元。我们要想知道买6袋乒乓球需花多少钱,应该算6个袋子中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然后,再算这些乒乓球一共花多少钱。
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后,追问)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生:2×5=10(元),10×6=60(元)。
师:你能像他那样也把你的思考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生:每袋装5个这样的乒乓球,要想知道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钱,就要先算出1袋乒乓球的价钱,然后就可以算出6袋乒乓球要花多少钱。
(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肯定,并对学生送去掌声)
二、课例2
(授课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簡单的数据汇总”)
师:富华蛋糕店准备在班里做一次优惠促销活动。假如你是促销活动的策划者,你打算将活动安排在几月份呢?
(生逐一汇报,并介绍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自己的生日正好在这个月份)
师:怎样安排更合理呢?
(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结果: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优惠活动就安排在这个月份)
师:怎样知道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呢?
生:统计。
师:你打算怎样统计?
生:逐月统计。
(师出示表1,以学生举手的形式进行逐月统计,并要求计算合计人数)
师:今天上课的人数是48人,怎么人数变少了呢?如何才能做到数据的准确呢?
生:分组统计。
(师出示统计表,要求小组长统计填表,并在组内交流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少)
(小组活动完成后,师在黑板的表格上汇总各组统计数据,并要求学生算出全班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生得到结果:3月份和11月份出生的各有8人,3月和11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建议活动分别在3月份和11月份开展)
师:各组比较小组出生人数最多的月份、最少的月份,与全班的统计有什么出入?
(生比较,师小结)
三、评析
(一)教师的情境创设合理有效
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问题的情境中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善于思考问题。为此,在课例1中,教师创设了让学生争当学校的“小采购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新知识,恰好迎合了低年级学生争一争、比一比的心理,较好地符合了“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发展数学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的理念;在课例2中,教师创设了假如你是“活动策划者”的情境,使学生在经历问题的提出、分组收集数据、汇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契合了“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素养”的理念。
(二)教师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在课例1中,当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算式和解题思路后,教师及时追问:“谁还有不同的算法?”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和接受新方法,为解决问题拓宽了途径。执教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以往对问题的解决经验,进行数学模式的搭建,这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所在。
(三)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能对简单的数据进行归类,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等,这些正是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的能力表现。在课例2中,教师故意在“合计”数据上出错,以提醒学生在数据收集和整理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使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并积累了收集数据和整理的初步经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巧妙地将“从数据能说明什么”引向了“基于数据进行有意义的推理和判断”,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两个课例中,执教者都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开展教学,学生间相互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共鸣。正是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判断能力和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感悟与反思
结合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境,笔者认为这两个课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在小组的合作自学中,教师不能不管不问、袖手旁观
两个课例中,教师在布置完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的任务后,只在个别小组间进行巡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而应多在学生的课桌前“停一步”,对需要特别帮助和指导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教学,了解和掌握每个同学的参与情况,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以及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为下一环节的推进做出判断和决策。
(二)小组的合作学习存在时间不充足、分工不明确、忽略学困生等不合理的现象
从合作学习的课堂效果看,上述课例中的执教者只是简单地给出大约2分钟的时间,学生很难在短短的2分钟内进入角色并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自主先学时,不用急着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而应“慢一步”地提示,给小组合作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和交流,真正让学生把知识讲出来。分工不明确导致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没有较好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而是忙于自己的事情,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探讨问题的深度。教师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前,应打破以往“前后位学生”为学习小组的分组模式,而是以“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标准,按男女错位、动静错位(即男女搭配、健谈好动与不善表达型搭配)的方法分组,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安排记录、操作、发言等任务,绝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优秀学生(小组长)的“一言堂”,或者出现小组合作成员当看客、听众,坐享其成、人云亦云的现象。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去履行职责、展现自我,提高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教师要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实现“翻转旧课堂”
教师在让学生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把黑板和讲台让给學生,让他们面对全体同学,结合屏幕和黑板上的信息,边指边讲。这样,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自己直观讲述,定能引起小伙伴们的关注和思考,“学进去”让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及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效果,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行恰当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课堂也将焕发无限的活力和魅力,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