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学语文古诗词的语言教学,针对古诗词这门艺术性很强的文体,探索这种艺术语言与一般文体的书面语言质的差异在哪里,审美教育中如何切入。文章从三个方面和纯语言的角度入手,即交给学生三把钥匙,通过语言媒介,去品味诗词语言的意蕴,从而提高审美水平。
【关键词】古诗词 语言教学 三把钥匙 审美能力
“新课程精选了许多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篇。这些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音律优美,全是千古吟诵的名篇佳作。指导学生感悟诗词内容,感受诗词语言优美……才能极大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无庸讳言,古诗词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核心角色。
近一年,我在立项课题的教改实验中,目标锁定在古诗词的语言教学上。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要教好它,显然比其他文体难得多。但我把它作为一亩三分的“承包地”,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努力探究其特殊性,找出其规律性,终于找到了三把钥匙,可以让学生赏心悦目地走进古诗词艺术的殿堂了。
钥匙之一:揣摩同义词选用的意图
一般文体,在具体语境中,面对词汇意义相同或有细微差异的一组近义词,只要选用一个能恰当表达作者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的词就行了,但古诗词则不同,它除了思想内容的表达要恰当外,还要注意其格律——押韵、对仗、平仄等。如不合乎格律要求,就得更换词语。纵观古代很多名家写的古诗词,他们能写出许多不朽的佳品,能把内容和格律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的同义词特别丰富,能在具体语境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词来表达。
比如,古诗词中写“舟船”:
(1)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杜甫《夜雨》)
(2)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旅宿》)
(3)松根净扫弹琴石,柳下常维钓月槎。路狭不容车马到,只骑黄犊访烟霞。(元·叶颙颥《题幽居》)
(4)图书簑笠载轻舲,雨雨风风去不停。(明·王若之《江行》)
(5)买得吴江七尺舠,南来十日九停桡。(清·江沆《舟行阻滞聊城,见远山》)
(6)此地—为别,孤篷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7)长江—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8)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吴伟业《圆圆曲》)
以上(1)—(5)句中的“舟”“船”“槎”“舲”“舠”都是同义词,选用时作者特别考虑了押韵,它们分别与加“·”的词同一个韵脚。这韵律,饱了读者耳富,增强了作品的声音美。(6)—(8)句中的“篷”“帆”“桨”与“船”是同义词,在一般文体中不能用来代替船,但在古诗词中却可以,这增强了修辞效果,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另外,诗人选用同义词的标准,还考虑了平仄和对仗。
(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辞》
(10)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乡心新岁月,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14)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若要为官去?(苏轼《蝶恋花》)
很显然,(9)与(10)互为同义词,但“朔气”是仄仄,“北风”是仄平;(11)与(12)互为同义词,但“天涯”是平平,“天畔”是平仄;(13)(14)互为同义词,但“何事”是平仄,“底事”是仄仄。
在教学实践中,指出这些特殊性的规律,让学生认认真真去领悟古人写诗填词如何在选用同义词上下苦功夫这种精神,揣摩严密的格律不仅能增加作品形式上的优美,更能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思美。这的确是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
钥匙之二:赏析词语反常搭配的精妙
一般文体,词与词的配合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改变。如果把不能配合的词强拉在一起,读者是不能接受的。但古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文体,作者可以运用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词语,可以不受一般搭配的限制,在看似反常的搭配中,可以玩赏到其中的意味。
像杜甫在《月》一诗中的两句: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用“吐”来表明山与月的关系,而不用“出”或“现”,突破了一般搭配规律。唯有“吐”生动形象,赋予了人的情感,让人玩味不已。下句中水和楼的关系,用“明”,使动用法,突破了一般习惯。这表明了楼前一片池水,把接受的月光反射到楼上,使整个楼更加明亮了。如果换用“映”,虽然合乎常规,但既不合格律用“平”声字的要求,又很难达到如此“绘色”的效果。
再如杜甫在《返照》一诗中的两句: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上句说返照的阳光射到江面上,江水把阳光又反射到石壁上,把石壁照亮了,故“翻”有“反转”“反射”之意,而非“翻动”之意,它是反常搭配,不能按一般习惯解释。下句用“拥”和“失”更是反常搭配,照常规“云”与“树”与“山村”的关系,用“罩”“遮”“蔽”等都能恰当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但这样显得淡而无味了,表达不出诗人的特殊感受。特别是“失”字,让人感到了山村的失去,足见“云”之浓厚密布。
像诗人杜甫这样运用词语的反搭配关系,写出的佳句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抓住这规律,让学生去品味以下诗词中加点的词,太有意思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孟浩然《洞庭》)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钥匙之三:品评语序倒置的表达效果
一般文体,遣词造句应遵循正常词语的排列组合顺序,不得任意颠三倒四,否则,读者会感到云里雾里,但古诗词这门语言艺术很强的文体,它可以不管词语排列的正常顺序,即冲破常规的语序束缚,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内容,只要合乎修辞和格律(押韵、平仄、对仗)的要求,将词语组织起来就行了。 掌握这一条规律是品味古诗词语言魅力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会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审美水平。
1.颠倒和拆开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它作为一个整体,一般文体中不能颠倒和拆开,否则不合规范,但古诗中,为了适应格律要求,就可以颠倒和拆开。
教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其中: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实际上,上句是“慷慨”一词的颠倒和拆开,这样,既押韵,又合乎平仄。而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的: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再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像“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显然,这是“横向”“倾倒”的颠倒和拆开。由此,可品味以下诗词中加点的词: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苏轼《书韩幹牧马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如果将上述加点词还原成正常语序,顿觉诗味全无。
2.冲破正常语序
(1)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腾王阁》)
正常语序应为:南浦云朝飞画栋,西山雨暮卷珠帘。
(2)鹤舞千年树,虹飞万尺桥。(陈子昂《春日登九年华观》)
正常语序应为:千年树鹤舞,万尺桥虹飞。
(3)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张耒《夏日》)
正常语序应为:午蝶花枝晒粉衣,晴蛛屋角添丝网。
如果按正常语序,就索然无味,而冲破正常语序后,诗味隽永。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品评下列诗词的语序倒置情况:
(4)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屈原《离骚》)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中秋瞑》)
(6)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妖.赤壁怀古》)
(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国古典诗词,对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家,古典诗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古代文化的精华”,既然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的精妙,而古诗词语言有时不管常规语序,作者通过词与词的自然联系,让读者经过细心体悟,就可以心领神会了。
在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中,主要体现在文学欣赏上,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特殊性。上面所读的交给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的三把钥匙,旨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一定要从语言出发,领会诗词的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从而形成语言能力,进而达到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根本目的。
所以,我在教改实验中,一直牢记“课文的整个美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学生必须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感知理解课文美的语言,才能受到美的教育。”
作者单位:四川内江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古诗词 语言教学 三把钥匙 审美能力
“新课程精选了许多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篇。这些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音律优美,全是千古吟诵的名篇佳作。指导学生感悟诗词内容,感受诗词语言优美……才能极大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无庸讳言,古诗词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核心角色。
近一年,我在立项课题的教改实验中,目标锁定在古诗词的语言教学上。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要教好它,显然比其他文体难得多。但我把它作为一亩三分的“承包地”,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努力探究其特殊性,找出其规律性,终于找到了三把钥匙,可以让学生赏心悦目地走进古诗词艺术的殿堂了。
钥匙之一:揣摩同义词选用的意图
一般文体,在具体语境中,面对词汇意义相同或有细微差异的一组近义词,只要选用一个能恰当表达作者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的词就行了,但古诗词则不同,它除了思想内容的表达要恰当外,还要注意其格律——押韵、对仗、平仄等。如不合乎格律要求,就得更换词语。纵观古代很多名家写的古诗词,他们能写出许多不朽的佳品,能把内容和格律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的同义词特别丰富,能在具体语境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词来表达。
比如,古诗词中写“舟船”:
(1)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杜甫《夜雨》)
(2)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旅宿》)
(3)松根净扫弹琴石,柳下常维钓月槎。路狭不容车马到,只骑黄犊访烟霞。(元·叶颙颥《题幽居》)
(4)图书簑笠载轻舲,雨雨风风去不停。(明·王若之《江行》)
(5)买得吴江七尺舠,南来十日九停桡。(清·江沆《舟行阻滞聊城,见远山》)
(6)此地—为别,孤篷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7)长江—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8)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吴伟业《圆圆曲》)
以上(1)—(5)句中的“舟”“船”“槎”“舲”“舠”都是同义词,选用时作者特别考虑了押韵,它们分别与加“·”的词同一个韵脚。这韵律,饱了读者耳富,增强了作品的声音美。(6)—(8)句中的“篷”“帆”“桨”与“船”是同义词,在一般文体中不能用来代替船,但在古诗词中却可以,这增强了修辞效果,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另外,诗人选用同义词的标准,还考虑了平仄和对仗。
(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辞》
(10)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乡心新岁月,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14)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若要为官去?(苏轼《蝶恋花》)
很显然,(9)与(10)互为同义词,但“朔气”是仄仄,“北风”是仄平;(11)与(12)互为同义词,但“天涯”是平平,“天畔”是平仄;(13)(14)互为同义词,但“何事”是平仄,“底事”是仄仄。
在教学实践中,指出这些特殊性的规律,让学生认认真真去领悟古人写诗填词如何在选用同义词上下苦功夫这种精神,揣摩严密的格律不仅能增加作品形式上的优美,更能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思美。这的确是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
钥匙之二:赏析词语反常搭配的精妙
一般文体,词与词的配合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改变。如果把不能配合的词强拉在一起,读者是不能接受的。但古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文体,作者可以运用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词语,可以不受一般搭配的限制,在看似反常的搭配中,可以玩赏到其中的意味。
像杜甫在《月》一诗中的两句: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用“吐”来表明山与月的关系,而不用“出”或“现”,突破了一般搭配规律。唯有“吐”生动形象,赋予了人的情感,让人玩味不已。下句中水和楼的关系,用“明”,使动用法,突破了一般习惯。这表明了楼前一片池水,把接受的月光反射到楼上,使整个楼更加明亮了。如果换用“映”,虽然合乎常规,但既不合格律用“平”声字的要求,又很难达到如此“绘色”的效果。
再如杜甫在《返照》一诗中的两句: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上句说返照的阳光射到江面上,江水把阳光又反射到石壁上,把石壁照亮了,故“翻”有“反转”“反射”之意,而非“翻动”之意,它是反常搭配,不能按一般习惯解释。下句用“拥”和“失”更是反常搭配,照常规“云”与“树”与“山村”的关系,用“罩”“遮”“蔽”等都能恰当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但这样显得淡而无味了,表达不出诗人的特殊感受。特别是“失”字,让人感到了山村的失去,足见“云”之浓厚密布。
像诗人杜甫这样运用词语的反搭配关系,写出的佳句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抓住这规律,让学生去品味以下诗词中加点的词,太有意思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孟浩然《洞庭》)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钥匙之三:品评语序倒置的表达效果
一般文体,遣词造句应遵循正常词语的排列组合顺序,不得任意颠三倒四,否则,读者会感到云里雾里,但古诗词这门语言艺术很强的文体,它可以不管词语排列的正常顺序,即冲破常规的语序束缚,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内容,只要合乎修辞和格律(押韵、平仄、对仗)的要求,将词语组织起来就行了。 掌握这一条规律是品味古诗词语言魅力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会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审美水平。
1.颠倒和拆开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它作为一个整体,一般文体中不能颠倒和拆开,否则不合规范,但古诗中,为了适应格律要求,就可以颠倒和拆开。
教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其中: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实际上,上句是“慷慨”一词的颠倒和拆开,这样,既押韵,又合乎平仄。而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的: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再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像“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显然,这是“横向”“倾倒”的颠倒和拆开。由此,可品味以下诗词中加点的词: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苏轼《书韩幹牧马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如果将上述加点词还原成正常语序,顿觉诗味全无。
2.冲破正常语序
(1)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腾王阁》)
正常语序应为:南浦云朝飞画栋,西山雨暮卷珠帘。
(2)鹤舞千年树,虹飞万尺桥。(陈子昂《春日登九年华观》)
正常语序应为:千年树鹤舞,万尺桥虹飞。
(3)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张耒《夏日》)
正常语序应为:午蝶花枝晒粉衣,晴蛛屋角添丝网。
如果按正常语序,就索然无味,而冲破正常语序后,诗味隽永。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品评下列诗词的语序倒置情况:
(4)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屈原《离骚》)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中秋瞑》)
(6)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妖.赤壁怀古》)
(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国古典诗词,对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家,古典诗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古代文化的精华”,既然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的精妙,而古诗词语言有时不管常规语序,作者通过词与词的自然联系,让读者经过细心体悟,就可以心领神会了。
在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中,主要体现在文学欣赏上,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特殊性。上面所读的交给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的三把钥匙,旨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一定要从语言出发,领会诗词的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从而形成语言能力,进而达到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根本目的。
所以,我在教改实验中,一直牢记“课文的整个美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学生必须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感知理解课文美的语言,才能受到美的教育。”
作者单位:四川内江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