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枯燥的内容变得丰富,令乏味的知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让学生由静态的被动的学转变为动态的主动的学、快乐的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通过与老师们一起探讨、研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致力于数学活动真正寓教于乐,实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数学。
激发探究欲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愿学、乐学,就能学好。学习活动开始时将学生熟悉而且色彩鲜亮的蝴蝶、树叶、小房子等半边图形呈现于他们眼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看到漂亮的图形,不禁发出“哇”“啧啧”的赞叹声,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在非常用心地欣赏这些美的图形,并且能很快根据图形的一半猜出了整个图形,空间想象力也在不经意间得到提高。第二环节中的剪和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既动手,又动口,更动脑。最后的“选美大赛”在形式上新颖有趣,光“选美大赛”这四个字就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新鲜感,再听到请他们当评委,就更迫不及待了。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自然就会积极参与,经教师适当引导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拓展探究空间是关键。这样,自主探究才能在学生活动中真正体现出来。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作适时的引导,像对称的性质、辨认对称图形的方法等都是学生自主探究而得出的。展示出蝴蝶、树叶、三角鱼等事物的全貌后,教师引发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有的学生说:“都涂了颜色。”有的说:“都很漂亮。”另一个学生则说:“这些图形的两边都一样。“教师趁机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我是看出来的。”“除了用眼睛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小议片刻后,有人提议:“把它重叠对折一下,就知道两边是不是一样了。”于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感知了对称的性质,并掌握了辨认对称图形的方法。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权利和空间。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放飞了学生想象、创新的翅膀,他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发挥和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剪出了菠萝、苹果、红花、裙子等漂亮的图形,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提炼出的生活素材。(作者单位:江西省上栗县教育局教研室)■
激发探究欲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愿学、乐学,就能学好。学习活动开始时将学生熟悉而且色彩鲜亮的蝴蝶、树叶、小房子等半边图形呈现于他们眼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看到漂亮的图形,不禁发出“哇”“啧啧”的赞叹声,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在非常用心地欣赏这些美的图形,并且能很快根据图形的一半猜出了整个图形,空间想象力也在不经意间得到提高。第二环节中的剪和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既动手,又动口,更动脑。最后的“选美大赛”在形式上新颖有趣,光“选美大赛”这四个字就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新鲜感,再听到请他们当评委,就更迫不及待了。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自然就会积极参与,经教师适当引导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拓展探究空间是关键。这样,自主探究才能在学生活动中真正体现出来。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作适时的引导,像对称的性质、辨认对称图形的方法等都是学生自主探究而得出的。展示出蝴蝶、树叶、三角鱼等事物的全貌后,教师引发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有的学生说:“都涂了颜色。”有的说:“都很漂亮。”另一个学生则说:“这些图形的两边都一样。“教师趁机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我是看出来的。”“除了用眼睛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小议片刻后,有人提议:“把它重叠对折一下,就知道两边是不是一样了。”于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感知了对称的性质,并掌握了辨认对称图形的方法。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权利和空间。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放飞了学生想象、创新的翅膀,他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发挥和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剪出了菠萝、苹果、红花、裙子等漂亮的图形,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提炼出的生活素材。(作者单位:江西省上栗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