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怎么写作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00多年前,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意思是说,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内容真切;而一味为了写作勉强写成的文章,往往看似文辞华丽精彩,实则内容烦乱泛滥。近段时间,翻阅几本与名山、名人、名篇等有关的图书,发现苏东坡便是一位文笔夸张、文风严谨,人到心到、求真写真的文学家。
  苏东坡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2700多首诗、近三百首词和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其数量之巨,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其质量之优,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至今广为流传、常颂常新。其所以然,除了自身出类拔萃的文采,还与要约写真的文风密不可分。
  以苏东坡那首妇孺皆知、极具哲理的《题西林壁》为例。虽然只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短短四句,却并非一氣呵成、信手拈来的,而是他耗费10多天时间,身临其境、深入其山,仔细观察和思考,用心提炼与升华的结晶。苏东坡要约而写真的创作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而赏析了《石钟山记》,苏东坡超凡的文采、严谨的文风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面积则仅有0.2平方公里。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石钟山风景奇特秀丽———在长江与鄱阳湖的汇合处,浑浊的江水,碧蓝的湖水,“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奔流不息的水上“分界线”。而当人们登至山顶时,可远眺庐山烟云,能近睹江湖清浊……自古以来,石钟山便是长江沿线主要景点之一、鄱阳湖上一大奇景———虽然“个头”不高、“块头”不大,却傲然屹立于长江之岸、鄱湖之滨,既似一道天然屏障,又如一把坚固巨锁,牢牢“挂在”湖口县大门前,故有“江湖锁钥”之称,端的是军事要塞。但凡人名、地名、山名、水名,都有各自名称的“缘由”或“说法”。石钟山,石是明摆着的,看得见,摸得着;钟也好理解,其基本字义是“金属制成的响器”。然而,石是怎样与钟“挂钩”的,“依据”何在?尽人皆知,只要是山,大都有石。而伟岸身躯下,激流激荡中的石山、石壁多了去。比如赤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就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但也只能“卷起千堆雪”罢了,并不会发出钟鼓响声。唯独这座小小的石钟山,竟与“钟”联系在一起,这让苏东坡好生奇怪。
  在苏东坡之前,探析并认可石钟山名称由来的人有:南北朝时期大名鼎鼎的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他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因此而得名。唐朝诗人、江州刺史李渤,在石钟山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便相信自己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依据。
  苏东坡写《石钟山记》时,已年近半百。凭他的经验与经历、名气和才气,只要借用前人的说法,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抒发一番感情;借题发挥,生发几句感叹,即可大功告成。可是,抱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理念的他,宁可多费力气、多吃苦头,也要探明事实真相。
  元丰七年(1084)六月,当苏东坡送儿子苏迈抵达湖口后,寺僧按照让人“手持斧头、择石而击”的“老套路”忽悠苏东坡。他脸上堆笑,可心里质疑。况且,苏东坡手头缺少可靠而必要的佐证材料。倘若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华丽自然不成问题,真实难免大打折扣。这不是苏东坡的文风。怎么办?
  这天晚上,天公作美,在明亮的月光下,苏东坡毫不犹豫地和儿子坐着小船来到断壁下面。但见巨大的山石倾斜而立,有千尺之高,如同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苏东坡不免有点心惊,正想要回去时,忽然洪亮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像连续不断的敲钟击鼓。就连不曾到过这种地方的船夫,也感到十分惊恐,巴不得快快离开。而求真心切的苏轼,却让船慢慢地靠近考察。这才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原来,山的下面都是些孔洞石缝,不知它们有多深,微波冲入其中,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样的声音……
  寻根究底、探明缘由后,胸有成竹的苏东坡揣摩,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自己的一样,可是他描述不够详细;士大夫不愿意用小船在夜里到悬崖绝壁下面观察,自然没有谁能知道个中奥秘;渔人和船夫,或许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由头”,却无法用文字来记载。这大概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来龙去脉的真正原因。于是,他经过一番思考,大笔一挥、洒脱写来,记下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藉此叹惜郦道元记事的简略,讥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就这样,《石钟山记》如一朵奇葩,灿然盛开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山,因文声名远扬;文,因山千古流传。
  上月底,我借前往九江参加战友女儿婚宴之机,再次登临石钟山。回味经过900多年岁月检阅的《石钟山记》《题西林壁》等苏东坡散文和诗篇,我的心中,既仰慕他超凡脱俗的文采,更敬佩他是要约写真的典范。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柳青说:“作家是以60年为一个单元的。”由此想起时下一些“文人”,只图效率、不讲质量。据说有高产者,一天可码一两万字。闭门造车粗制滥造,哪里还有半点苏东坡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如此这般草率作文,炮制出来的东西,就算不是文字垃圾,怕也难成文艺精品。
  选自《朝花时文》
其他文献
我的大学梦源于38年前的早春二月。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我所在的中学在大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震耳欲聋,4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佩大红花,精神抖擞地站在高台上,接受学校的表彰和师生的夸赞。他们还不到我校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1%,却成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初中生,我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前进的榜样,那从未走进过的大学校
众所周知,我有五个微信号,我还给自己的五个号建了一个群,每天自己分裂出不同的人格互相对话。比如一个号说:先生是世界上最帅的人。另外四个都说对。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充满了自信,并且洋溢着一种浓郁的2B气质。我有几个不同号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加人。比如一个号只加家人,这样发朋友圈的时候就务必不能装逼,否则我儿子会说:我早已识破了这一切。再比如我还有个号专门加陌生人,我就是想看看你们人类的生活现状,以让我更好
说句真心话,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对学业不太擅长。倒不是成绩糟糕透顶的差生,成绩嘛,也算马马虎虎说得过去,只是我本来就不太喜欢学习,实际上也不怎么用功。为什么对学业不热心?理由非常简单,首先是因为学习太没意思,我很难从中感受到乐趣。换个说法就是,世上好多东西都比学校里的功课有意思。比如说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去海边游游泳,打打棒球,和猫咪玩玩;等到长大以后,又是跟朋友们通宵打麻将,又是跟女朋友
一向还算恋旧的我,迟迟不肯从居住十余年的老房子里搬出,似乎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直到开始请人搞装修了,仍然磨磨蹭蹭并不怎么在意,任由工匠们拖拖拉拉超过合同规定时间的好些日子。等到全部竣工后,也不急着搬迁,心安理得认可理论上说的,新房子最好闲置一两年住进去才不至于被甲醛毒化。安静的时光,一天天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我,拖到最后再也找不出淹留的理由,何况新年在即。新居是一套复式楼,我喜欢这种错落有致、不甚规则
秋收后,地里的黄豆被割下晾晒干,脱粒,而后贮存起来。  每次在10月之后回家,时间倘若在2天以上的话,爸和刘妈就会推一锅豆花,包一点豆腐。这已然成为我家的传统。  这样的传统起源25年以前,我和弟弟只有几岁。临到要过年奶奶总会推两锅豆浆,点上,做成豆腐。冬天天气冷,豆腐能放。多的豆腐煎成豆腐干,可以吃很久。多的实在吃不完,放置到最后又成为另一道美味———臭豆腐。  奶奶总是要临到过年才做是因为做豆
房子是要人住的。一段时间不住人,猛一进去,会有股涩涩的馊味扑过来,你进门须得捂住鼻子。但人住进去后,只需一个礼拜的时间,房子的气味与人的气味对冲,房子就熟啦,馊味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老家的许多东西也是这个样子。比如灶頭的两只铁锅子,平时一直铮亮铮亮的,为何?因为锅子天天烧着饭菜。如果几天不用了,锅子就会生锈。那个生锈的情景实在看不下去:锅子就像揉皱了的破烂铁皮一样,锅面会不平,锅底会生出黄斑,生出锅
外出旅游或出差,难免要带点土特产或者纪念品回家。未成家时,给父母带点吃的;结婚后,给妻子带首饰之类;有了孩子后,给孩子带玩具。不在于实际价值的大小,而在于心中有亲人,有牵挂,有寄托。物轻而情重,才是意义所在。近些年,每每外出,无论妻子还是自己,相互总要叮嘱一句:“不要买任何东西回来。”一来如今物流畅通,家门口超市就可买到各地特产;二来年纪也有一点,对身外之物越来越不在意;三来担忧花钱买回家的还是假
宋乾德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皇宫内设立了一个金库,取名叫封桩库。那时正进行统一战争,伐灭蜀国后,宋太祖命令把从四川收缴的金银铜钱都存于此,这成了封桩库的第一笔重要收入。随后,宋朝陆续消灭南汉、南唐、吴越等南方诸国,那些富庶的南方各国的国库积存,都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了封桩库里。为了让封桩库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宋太祖又规定:凡三司所掌握的国家财政岁终盈余都收入封桩库中。对于皇帝的封桩库,人们见怪不怪,那就是
北宋初年,有个叫陶榖的,是个职业文件起草人,先后为后晋、北汉、后周和宋朝起草规章制度。其实这个活也不难,把以前的文字,改改称呼,给皇帝一看,就能交差。宋太祖赵匡胤嘲笑他,说他是“依样画葫芦”。陶榖心里不服,想建功立业,就抢了个差事,出使吴越国,要说服吴越王钱俶投降宋朝。其实钱俶和赵匡胤关系不错的,听说老赵派人来,赶紧招待,还问陶榖想吃什么。陶榖说:“听说你们这儿有个东西叫螃蟹,我没见过,咱就吃这个
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月十三日,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到达之后,留盛京兵镇守该城,率所部2000人攻取雅克萨。谕旨中用了“扑剿”二字,即猛扑过去,迅速剿灭哥萨克。萨布素受命为大军主帅,所部乌喇宁古塔兵为进攻主力。玄烨没再从京营派遣御林军赴战,但命上驷院和太仆寺提供200匹骆驼,由陆路运送大炮与火药炮弹,曾经参战的郎谈、马喇、班达尔沙因熟悉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