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优”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ege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在教改中,“一次多题,一题多作,鼓励创新,抒发真情”的作文教学,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作文教学;改革;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考作文占总分量的41.6%,高考占总分量的40%。但是学生怕写,老师怕改。造成此现象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没有兴趣;二是老师方法死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次多题,一题多作,鼓励创新,抒发真情”的尝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辩证思维,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手法的观察,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一次多题
  所谓的“一次多题”,就是根据计划确定一个中心或专题,拟定一组同类或相关的题目。比如我在一次作文课上出示了两个相似的话题:1.题目:责任。提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责任。国家遇到困难,学校出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都应该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2.诗人说:鲜花承担着装扮春天的责任,春天承担着复苏大自然的责任,大自然承担着人类繁衍、生息的责任,人类承担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我应该怎样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呢?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写出自己对责任的认识和感受。
  我先组织全班读题、审题,认清它们的异同:相同是都是与“责任”有关,题意相同,体裁上没有限制;不同是第一题是以“责任”为题目,属命题作文,第二题是以“责任”为话题是属话题作文,并组织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然后开始写作。作文写出来后,收到了不同的效果,有些以身边的小事来反映“責任”之大事,写成记叙文;有些以生活的事例,来证明了“责任”的深刻内涵,写成议论文。通过这一次的作文,让学生有了写作文的自由选择,把作文训练系统化,一组作文不同题目,略有侧重,各有特色,侧看成峰,通过与别人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就掌握了这一系统的作文写法。
  二、一题多作
  所谓的“一题多作”就是在一次作文课上,布置一道作文题,然后有目的设计一些不同写法,分别落实到若干小组,进行作文教学。如:我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请以“信念与成功”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第1、2组:力求取好一个引人的标题;第3、4组:力求在开头起笔时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第5、6组:在文章的结尾用比喻的手法点题。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基本上按要求做了,如标题好的有《我美丽,因为我自信》《自信是帆,成功是岸》;在排比上有学生写:“生活中,我终于明了,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没有自信,就没有奋起;没有自信,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在结尾点题用比喻的有:“生活就像一条溪流,有平缓也会有激进,更会有险阻。生活如同大海,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海浪,更会有海啸,我们不能奢求生活的一帆风顺,毕竟,那样太不现实了,只有树起自信的帆,才能达到成功的岸。”学生在同一题作文中收获了不同的写法,也让学生把这些写法落实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虽然是分项写作,却达到了完美的效果。
  “一次多题,一题多作”在作文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局限,在想象中驰骋。然后我把这些思维进行整合、总结,就成了一个个的作文系统,在以后的写作中就可以轻车熟路,找到写作的技巧,同时学生有了一点儿成功感。
  三、鼓励创新
  有位改卷老师说得好:“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最不希望看到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这就是说作文要有亮点,更有创新。作文创新,我在教学中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1.创新用语。它包括词语的话用、句式的巧用、修辞的巧用、诗词的引用。2.创新选材。选材方面,学生生活面窄,接触社会少,天天头脑中挤满了公式、定理,哪来的新、奇!要想选材上有创新,就必须从学生身边的事抓起,去观察、发现,写小事反映大道理,做生活的有心人,才可能触发美好的情感,找出新颖的材料。3.创新构思。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在同样的材料中,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未写。4.创新手法。写作手法有语言表达、悬念、对比、烘托、修辞、抑扬等,在每次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完成一种写作手法。5.创新文体、形式。即给作文穿件迷人的外衣,可是小说、戏剧、散文,也可以是日记式、片断式、寓言式、题记式、书信式、应用文体式等,就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灵活运用。当然“创新”是我们当前作文写作的一个要求,但在实际写作中不能过于牵强,否则就会出现“画蛇添足”之类的笑话。
  四、抒发真情
  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真情拨动读者的心弦。有人提出“千古不朽的作品,要具备深情与至诚的两个条件”的观点,这就是说,文章写作贵在真情实感。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会产生动人的魅力。可我们很多学生的作文,不是胡编乱造,就是东抄西挪,何来真情呢?所以要引导他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要做到心中有情,笔下有感,却不是“闭门造车”所能办到的,必须深入生活,走向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之中,靠他们去体验、去发现、去归纳、去表现,这样“情动而辞发”才能“真情流露”。“鼓励创新,抒发真情”这是近年来作文的写作要求,但要做到这两点,还是困难重重,毕竟这与学生的知识面、接触面、观察力、判断力,及情感体验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这方面,对学生作文多肯定少批评,多交流少刻薄,这样学生才可能写真心话。
  总之,“一次多题,一题多作,鼓励创新,抒发真情”的作文教学任务重、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是有很大困难,或许走了些“曲径”,但“曲径”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达到优良程度——曲径通“优”吧!
  (编辑:张驰)
其他文献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现在你正坐在考场里进行着语文学科的考试,相信你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无不经历着一次次的“考试”,倘若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在行进的路上,我们会走得更欢畅,更坚实。  请以“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的点点滴滴,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曾与你同桌的他(或她),明天你是否会记起初进校园时的懵懂与无知。  走在熟悉的校園里,心中感慨万千,偶然间抬头,竟意外地发现广玉兰开放在枝头了。依旧还记得刚刚迈进校园时的情景,怀着对新学校的憧憬、对新生活的好奇、对新同学的期待,我们开始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在这相处的三年里,我们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努力过,一起疯过,一起闹过。广玉兰的花开花落年年都有
作家张爱玲有过这么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是什么呢?它的本质是善良,是向善、行善、乐善的美德。这是我们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善,是一种感动。它用无声的语言,用无私的奉献,用无私的行为,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善良犹如黑夜里的一束光,带给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我曾讀到一则温暖的报道。女婴小土豆刚出生就患上了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并被亲生父母遗弃;但小土豆是幸福的,有一对善良的夫
在写作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先“自拟标题”,然后再依题写作。标题拟得好,不仅有助于尽快打开写作思路,还可以给自己写好作文的信心。自拟标题的方法很多,不同的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好,希望大家在自拟标题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五“求”。  一“求”切题  写作文最讲究切题,而切题则需要我们从自拟标题开始做起。大家知道,标题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彰显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自拟标题的时候,可以先对所写
生命将因为你的倾听而更加完美,生命也将因为你的倾听而更加丰润。  ——题记  曾经,匆匆奔忙于成长的道路上,不顾一切地想要到达,却忘记了倾听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爱上了倾听,听花开花落的声,听春去秋来的歌。  熹微的晨光中,父爱温暖的旋律,让我爱上倾听。“咣咣当当”,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奏响了一支清晨奏鸣曲,将我从美好的睡梦中拽出,瞌睡虫在脑袋中“嗡嗡”转个不停。是爸爸又在准备早餐
①生活在冻土苔原带上的驯鹿,堪称生命的奇迹。上苍要“饿其体肤”,驯鹿就降格以求,练就了用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充饥的能力。驯鹿的两角之间可拓展到近2米,分枝繁复超过30叉,有利于大面积扫雪觅食。驯鹿进化出了鹿科动物中最阔的蹄子,可从深达1米的坚硬雪里刨出食物,也易于在深雪、密林、沼泽中长途跋涉、快速行走。  ②每年春天伊始,驯鹿还要“劳其筋骨”,例行北上数千公里,在日夜兼程的战略转移中觅食。这一达变
哲人告诫我们:“人生的最佳狀态,是保持轻度的贫困。”仔细品味,颇有深意。推而广之,适度地容纳对立,或许应当是事物的最佳状态。犹如太极图,白鱼中必须有黑“眼”,黑鱼中又需要保留一点白。事物的转化往往就从这“眼”开始。  俗话说,欲壑难填。生活中保留某种程度的不满足,不仅无害,反而有益。饭前轻度的饥饿感可以刺激食欲;劳作后轻度的疲劳感也许睡得更香;谋事时轻度的焦虑感反能时刻铭怀在心,有利于事成;繁迫时
“胫”(jìng):指小腿。“不胫而走”,原义比喻贤才投奔慕贤者;现比喻消息无须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易混淆成语有不翼而飞。“不翼而飞”主要指东西丢了,“不胫而走”主要指消息散播迅速。  该成语出自孔融的《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三国时,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他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书生,名字叫宋玉,他是屈原的学生,为人耿介不随。因为仕途很不得意,写过一篇叫《九辨》的赋,借肃杀的秋气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赋一开始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xuè)寥(寥,旷荡空虚的样子)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
【摘要】中职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很多诗歌,诗歌教学在中职语文中占有的份额不容忽视。但是中职生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诗歌教学中,在诵读时学生可以与诗人一起感受情感的抒发。诗歌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的诵读,三分诗歌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