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韵文化”滋润小学生优势成长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学生缺乏耐性,民族自豪感缺失,意志力薄弱,性格暴躁等性格缺陷已经是学校教育中较棘手的难题,更是不容忽視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寻求一种方法和载体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滋润儿童优势成长。结合我校地处客家山区,有着悠久客家文化这一实际情况,我们以客家文化为载体,弘扬客家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研引路,开发“客韵文化进校园”校本特色课程,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开发客家文化校本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快乐学习、科学传承、健康成长,在活动中磨炼意志、锻造心智,陶冶情操,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道德素养提升,优势成长,演绎具有浓厚特色的“客韵文化”德育教育成功之路。
  【关键词】客韵文化;小学德育;优势成长
  拥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拥有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身为客家人,生在客家之乡,就读客家之校,理应履行客家之礼,继承客家传统,学习客家精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学校的实际,通过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的起源、客家的历史和客家精神。从而把将客家的起源,客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山水水引入到学生身边,使学生能够“入芝兰之室久闻其香”,让山水的韵味、乡土的气息、客家的文化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以开展社会实践为手段学习客家文化,开展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专题德育教育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的传统客家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传统,弘扬客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乡土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爱国爱乡情感,成为我校开展德育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培养人文素养
  我校把弘扬客家精神,打造一代阳光少年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主旋律,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品位。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弘扬客家精神与体现四个做到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正确区分真、善、美、丑、恶相结合;与强壮体魄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建设美好家乡相结合;与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坚强、自信、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把客家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化为学生自身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人际交往、学习等进行评价、鉴定,还与期末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目标、做有榜样,为良好的校风、校纪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
  面对传统的课堂,学生往往感到厌烦:一成不变的课堂形式、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要奢望学生会有多少学习的激情,他们有的只是无奈。而班会和中队活动课可以避免那些形式,学生们可以学山歌、刻版画、识名人、品乡情……学生自己成了活动的主体。
  少先队活动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结合少年儿童的兴趣特点,一是隔周一次开展中队活动,由大队长统一布署,各中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有关客家文体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如举行了“涯是客家人”中队主题活动;“讲客家名人故事比赛”;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学生观看客家山歌剧《等郎妹》《杯花声声》《兴宁老酒釀造工艺》《竹板歌》等;组织学生研究和学习客家族谱;组织学生参观兴宁客家特色古建筑,到客家村庄了解其建筑特点、风土人情、饮食习惯、传统手工艺等。通过众多活动,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生活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他们学生们从活动中得到了情感体验,享受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所以他们就能把自己放到活动当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究现象和规律,学习真正的知识,获得真正的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改变了对学习原有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们了解客家文化,将课堂放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鲜活的能力。
  1.山歌唱响客家情
  我们在2008年就提出客家山歌进课堂。我们与兴宁市文化馆合作,在山歌的原有唱法的基础上赋予客家山歌以新的元素,并聘请文化馆资深老师对孩子们进行指导,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特点,采取原生态的唱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在具体的客家山歌的教学中融入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将正板山歌改编成多声部合唱,进一步拉近本土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的距离,赋予客家山歌更丰富的艺术情趣,利于找到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普通音乐素质教育的契合点。例如,《十送红军》堪称客家“别离歌”的近代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材。我校的山歌合唱队在第四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演唱的《共产党来恩情长》荣获金奖,就是采用多声部合唱的一种尝试。目前我们学校的每位学生都能唱上几首客家山歌,有好些学生能根据人或事的特点即兴编出山歌。
  2.版画描绘客家心
  兴宁素有“版画之乡”而著称,近代、现代均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版画家,学校根据这一优势不仅组织版画兴趣活动小组、还组织了素描、摄影等兴趣活动小组,请在兴的著名版画家或画家作课外指导,把孩子带到农田、附近的果园,学校附近的十大古民居之一的“九天十八井”进行绘画、摄影等,把家乡的有其客家文化特色的东西及家乡的变化表达出来。然后我们把学生中优秀作品装表后用于布置校园,在学校的文化走廊、楼梯上、走廊上、教室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学生自己的作品。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功,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乡的美,从而达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目的。   3.研究传承客家魂
  我们以少先隊活动形式组织各种形式的各种内容的研究性活动。组织中高年级中开展有关“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谚语”“客家山歌”“客家名人”等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发展,已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求知欲比较旺盛,具体相当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学校在中、高年级中组织了120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每组6至8个人。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活动主题、研究方法与过程、具体实践活动时间、设计调查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出实施计划并实施行动。 中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收集“客家民谣”“客家谚语”等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在游览客家古名居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做小记者,写采访纲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古名居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典故,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整理的能力,最后还要写出采访报告,锻炼了写作能力。这样,一个活动使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能力素养。而这些东西,不正是我们老师所追寻的吗?我们在校报《新蕾》、黑板报上均开辟了“涯是客家人”专栏;开设学校书画长廊;组织“我带大家游梅州”的征文、摄影比赛。学生在这众多的活动中受益匪浅,其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在社会化大教育观念的背景下,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在富有兴趣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自己确立的社会综合性小课题的研究中,了解社会,并获得某些小小成功,从小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每次系列活动后,他们将在反馈材料和评价信息中,以及为他们安排的成果展示中,获得荣誉、自豪和价值体验,并能通过对活动经历的反思,积累经验完善自我,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热爱客家精神、服务客家地区的意识大大增强。
  开发“客韵文化进校园”校本特色课程,学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熏陶、客家美德的滋养,使客家精神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时刻鞭策着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客韵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成长。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2]丘桓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高慎英.小學校本课程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本报综合消息 11月27日上午,首场“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网络教研活动在珠海市文园中学举行。这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第13场“同一堂课”网络教研系列活动,主题为“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首次由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由省教育研究院和省教育技术中心主办,在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易新闻广东、腾讯课堂全程同步直播,累计点击观看人数超57.6万人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三步入手:  第一步,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写了什么?”  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伊始,我一定会给足时间,让学生带着“文章写了什么?”这个任务进行自主阅读思考,让初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不同学生因阅读能力、生活体验等的差别,对文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且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育有着非常宽广的视角,这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让学生对生活的情感通过正确的渠道得以宣泄,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的认识。探索多元的、灵活的美术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设条件,设计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是美的碰撞、美感与知觉的积累、综合能力的运用和体验。  【关键词】儿童国画;教学艺术;情感;个性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已经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习得规律为导向,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将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课堂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以人为本;新课改
[摘要]乡土文化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乡土文化在农村学校的教育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要让乡土文化的价值能够更好地体现,就应该站在发展的高度,让乡土文化融入到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当中去。  [关键词]乡土文化;小学品德;社会教学  一、乡土文化对教育的意义  (一)乡土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都是在长时期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形成的,而乡土文化能够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 教育”已以势不可挡之态涌入了现实教学中,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因而,“翻转课堂”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被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前任务;设计策略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流程,利用微视频引导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进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中学语文
【摘要】语文教师要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引领学生迈开自由步调,去观察,去读文,去交流,去听说体验,去想象感悟,从而在多方面多角度去寻觅到写作的素材。孩子们通过观察想象,就遇到新的感受,碰到新的触点,会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作文,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  【关键词】语文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里明确地指出:“有效的习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
【摘要】学生初次接触倍比关系,对“倍”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借助形象的直观图,引导学生经历多种结构的变化表象,在比较中舍弃不相干的因素,在变化中抓住不变的“倍”关系,从而理解“倍”的概念,领悟“倍”的本质,使学生对“倍”的认识达到概念性的水平。  【关键词】变化因素;“倍的认识”;概念本质  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比较它们的差,另一种是它们的比率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关系,就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小学生都怕作文,因为“胸中无墨”,所以在写作时就经常出现离题、 偏题 、抄袭或词不达意 、无法修改等现象。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索。  一、从练说开始,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训练口语开始,
【摘要】在基础教育时期,语文阅读教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本文以小学语文S版教材为例,从小学六年级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在阅读技巧教学中运用“互联网 模式”的策略,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 模式”;小学语文;阅读技巧教学  将“互联网 模式”应用于教育行业,主要是指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借助网络手段来整合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