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

来源 :校本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怎样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真正解脱出来,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而历史教育正是以人的教育为根本宗旨,教学生如何做人是历史课的首要任务。
   一、拓宽历史教育的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其内涵极其丰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内容,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究竟以怎样的指导思想选取内容组织教学呢?换句话说,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怎样发挥历史课的教育作用呢?这就牵扯到一个对史学功能的认识问题。
   学术界有人以对象的差异将史学功能划分为若干层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历史教育是个历史普及问题,其着眼点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包括文化素养、道德风貌等各个方面。当然,历史普及的途径非止一端,编写和出版历史普及读物,利用历史文艺的形式进行传播等,都是向人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的途径,但在这类普及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是历史教学。我国中小学生数以亿计,占全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他们代表着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今天,就是中华民族的明天。因此,历史教学在历史普及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史学功能的不同层面看,历史教学应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包括文化素质、道德水平、进取精神等等内容。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说,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知情”合一的教育。然而,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看,我们的历史教育还存在一定偏颇,需要认真研究改革问题。
   在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知”轻“情”的倾向,重知识的传授、记忆,轻情感的激发、培养,甚至将教材的内容编作习题,孤零零地抓要点,死记硬背,使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成为僵死的条条,失去了活力。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固然在应试教育思想,但深究一下现行教材的内容编写,也不能排除认识上的原因。按以往对历史教育的理解,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主要内容便是政治上的得失,着眼于以史为鉴,大量分析成败的原因。到头来,历史教学的内容往往便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筋骨”。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而是说这样的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有失片面,从史学功能的层面讲,这种要求是偏高的,从知情合一的教育角度讲,容易导致偏激。以史为鉴是对的,但不能脱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实际。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历史教学若不能“动之以情”,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大半要落空,至少要打很大的折扣。
   因此我们主张,历史教育的视野应当有所拓展,历史教育的内容应当有所扩充。比如,我国史学界曾举行过中国社会生活史专题讨论会,历史学家们从广阔的历史活动过程去探索人类社会形成与演变的种种形式及丰富底蕴,诸如历史上人们的衣食住行、社团群体、民俗民风、社会心理、生活意识等等,已写出了一大批有关的论文、著作。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学能够注意到这些新动向,适当的引进一些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那么,历史课就会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活力,学生就会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精神营养,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历史课的教育功能,教材内容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同时又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染,这就有赖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了。
   如前所述,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农工兵学、衣食住行等等,无不包含在历史课的范围之内,而且纵横关联,犬牙交错,构成一个有机的社会形态整体。历史课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广博的知识,较厚实的文化底子,这样在课堂上讲授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讲,教师只要能够较准确的理解教材,并且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对一些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然后把这一切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考试时把题目做对,得个好分数,這就够了,教师本身有没有较广博的知识倒无关紧要。因此,从表面上看,应试教育中教师忙碌得很,编习题、印材料、猜题押宝陷入忙乱的困境不能自拔。其实,从本质上讲,应试教育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要求并不高,他所要求的是训练“答题机器”的能力和敏锐的投机思想。换句话说,应试教育需要的是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素质教育则不然,历史教学仅限于照本宣科的传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所要求的决非限于对某些问题的完整、准确答案,而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就文化素质讲,他要求学生形成大纲规定的历史认知结构,包括扎实的历史知识和相应的史论能力。同时,在思想上品德上能够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品格。显然,这样的任务当一个“教书匠”是很难胜任的。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在知识上是如此,在思想品格上更是如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介绍了日本铁路数字仿真技术的最新研发动向和成果应用情况,包括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对铁路仿真器的开发、数字仿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并阐述了耦合仿真技术、通用仿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