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语文”视域下的统编教材使用策略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uf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约语文”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课程标准统领下的“系统意识”、分清“课型功能”、优化“学生活动”设计等实施策略,达成教材编写意图,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简约语文 统编教材 系统意识 课型功能 学生活动
  统编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已经三年,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是一套很好的教材,只是内容似乎过于丰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师疲于应付。如何使用统编教材自然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也是“简约语文”必须回答的问题。“简约语文”的“好课模样”归纳为三点:一是“语文的”,突显语文的学科特质;二是“学生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简约的”,诠释“简约语文”的教学主张。“简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大策略:一是聚焦,守正语文的核心素养;二是选择,取舍之间的智慧斟酌;三是整合,彰显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本文结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文的教学,谈一谈“简约语文”视域下的统编教材使用策略。
  一、系统意识:统编教材使用的前置条件
  “简约语文”强调树立课程标准统领下的“系统意识”。就阅读教学而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例如,独立阅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多重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意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等。课程标准还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深度理解课程标准的这些教学要求和建议,不仅是我们认识统编教材的前提,也是使用好统编教材的前提。正是因为这样,树立“系统意识”才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教材系统,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理念、教材的特点和体系。正如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的,拿到新教材的第一件事,不是看有哪些新课文,“最重要、最先着手去做的,是对新教材要有通盘的了解”。统编教材双线组合、三位一体、1 X、一课一得、读写融合的特点非常鲜明。双线组合就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的组合。《台阶》一课所在的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词是这样描述的: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质的光辉,引导人民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这两段文字很清晰地指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要求。这就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指明了方向。
  其次是单元系统。单元主题词统领下的教读课、自读课、写作课、活动课(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课外阅读(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构成了单元组成要件。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单元架构,发挥着不一样的功用。如统编教材编写者、全国中语专委会理事长王本华女士所言:教读课文,“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学习阅读;自读课文,以“渔”求“鱼”,让学生学会阅读;课外阅读,连类而及,建立课内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连接的通道。
  再次是單篇系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单元内部的单篇课文教读课与自读课的构成要素是不一样的。教读课从有利于教的角度来设计,自读课更多为学生自学服务。《台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由课文、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构成。旁批、阅读提示是学生进行自读的有效支架。
  因此,“简约语文”强调,树立“系统意识”,才能把握课程目标,认识教材,从单元入手去实施单篇教学。这是“用教材教”的前置条件,否则我们还会“穿新鞋,走老路”。
  二、课型功能:教学内容和手段选择与整合的重要依据
  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时间不够用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区分统编教材的课型功能,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同样用时,同样发力。温儒敏先生尖锐地指出:“阅读课效果不佳和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多方面的原因,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读书兴趣是问题之一。”教读课大家似乎驾轻就熟,自读课怎么教,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
  王荣生教授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重要。“简约语文”认为,必须找到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契合点,才能真正“用教材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整合,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简约语文”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分清课型功能。
  王本华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设计与教学实践》一文中指出,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学法”;自读课文由学生运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目的是让学生“用法”。这里我们要处理好教读课与自读课“扶”与“放”的关系。统编教材编写者、人民教育出版社朱于国先生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建构》一文中对教读课与自读课的课型功能做了更细致的区分:“教读课文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可以讲得精、细、全面,旨在给例子,给方法,以期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自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不必面面俱到。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不同,相互配合着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所谓教读课就是精读课,自读课就是泛读课。我们重新阅读叶圣陶先生《
其他文献
黄宝环  女,汉族,1930年2月—2017年8月,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永宁镇人,高等师范肄业。  1950—1952年,先后在关岭县花江镇花江小学、新场村新场小学担任唱游、语文和音乐教师;1952—1987年,转到镇宁县六马区①任教,先后在六马区的乐运村、良田村和打帮村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担任全科教师,执教三十余年;1987年调到镇宁县城关镇城关三小担任小学语文教师,直至退休。1959年至1985年,
在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依托“深度学习”教学理念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引发他们进行了深入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交流和深度思维吗?  我们的设计和实施一致吗?  我们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个性化需求了吗?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认识学生的哪些策略或方法?  我们在穿越学科边界的探索和实践中有哪些思考?  我们在认识学生方面有什么困惑或问
一、家庭环境与求学之路  1. 热情淳朴、重视读书的父母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兄弟姐妹共有五人。我的母亲是文盲,父亲读过几年私塾,他们对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很重视,支持我们读书。我母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管教比较严格,母亲的观念是“见贤思齐”,经常给我们指出应该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向对方学习。  父母教育我们要善于与人交往,不要独来独往,朋友越多越好。我上学时,尤其是高中阶段同学朋友很多。我家靠着
董一菲老师为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打造了八种教学范式,其中课堂诗词教学范式以大容量、大自由、大开阖、大包容、大视角为特点,极能体现诗意语文的美学特征。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董一菲老师酷爱读书,涉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由此涵养出的气度、风范无不融入她的教学课堂中。诗意语文课堂的美,是乾坤开阖自由之大美,是重峦叠嶂,是花团锦簇,是千姿百态,是千变万化……《涉江采芙蓉》课例
【摘 要】我们对教师游戏前指导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编码,发现游戏前教师指导幼儿的时间较短,指导大多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主要通过简单询问幼儿做什么,询问与主题内容和作品材料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指导幼儿,但由于询问过于盲目,缺乏内在的结构。教师还主要通过“追问”“重述”来回应幼儿。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在游戏前指导幼儿的意识,增加游戏前指导幼儿的时间,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丰富幼儿与游戏相关的新的知识经验
阅读教学常见于语文学科,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只有语文学科才有阅读教学。其实,许多学科都可以尝试阅读教学,历史学科尤其需要。历史知识是浩瀚的,但历史教科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以现行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古今中外的内容共六册书、132课,每课的正文、附文共约2000字,这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难以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难以帮助学生通过多维视角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分析与评价
精神明亮,就是要有一种仰望的精神姿势和谦卑的心态。康德的墓志铭让我们怦然心动:“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也是我们早已失落且应该盯凝和仰望的。  每每阅读王开岭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我的精神就会进行一次难得的旅行,精神也会随之明亮许多。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繁忙杂乱且崇尚物质,许多人因此远离自然,遮蔽对自然的情感
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大量的村小和教学点被撤,学校数量骤减。现在,国家从政策上停止了撤点并校,但其后遗症和惯性依然在农村发展。撤并后乡镇以下村小的命运如何?集中办学后如何管理、如何评价?农村的教育均衡问题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带着上述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美丽中国“首席教育官”康健和他的助手于2016年5月进行了一次乡村教育考察,自南向北,穿越滇、川、甘三省,历时20余天,走访学校24所。用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合作精神、教学方法相对隔阂的教育局面。我总在思考建立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每个人都是教师,同时又是学生,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校长还是家长,每个人都真诚友善、相亲相爱,交流体验、分享知识,互相关心、共同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集多
本刊讯 10月28日,由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主办,济宁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承办的“寻找乡村教育家活动颁奖盛典暨乡村教育高峰论坛”在曲阜市会展中心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济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于永生到会致辞。  刘利民在致辞中对获奖人员表示祝贺。他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