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思想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作家,在他的悲剧中,对美好的、理想的人性有充分的展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巨大的激情在一对少年的心里萌动,这既是感官的,又是理性的,是两者同时兼备的美妙的“谐和物”。在花园之夜一场,朱丽叶坐在绣楼窗前,心里思念着罗密欧;罗密欧在楼下倾听着朱丽叶吐露真情;而后则是两个人争先恐后地表白自己的爱情,这是人类情感真、善、美的充分体现。
  哈姆雷特本来是一个快乐王子,仿佛天生就是为了美好理想而生活的,在父亲的突然死去、母亲的匆匆改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一种善和美的环境中,尽管哈姆 雷特最后并未完成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但他却赢得了对邪恶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
  “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尊重您。我的姐姐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为什么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与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姐姐那样再去嫁人的。”这段话语体现了李尔王的小女考狄利娅的天真、真诚,又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人间的美的真情。在李尔王失去王位疯癫后,小女考狄利娅下令说,谁要是能治好父亲的病,她愿把一切身外的富贵都奉送给他。李尔王在考狄利娅的精心照料下神志渐渐清醒,考狄利娅吻着她那受尽折磨的老父说:“啊,我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我那两个姐姐加在您身上的无限伤害吧!”
  奥瑟罗真诚、坦率、疾恶如仇。正是他非凡的冒险经历和高贵的品质赢得了苔丝狄蒙娜的纯真爱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等级观念和种族歧视观念,是真、善、美结合的典范。
  在赞美美好人性的同时,莎士比亚的悲剧情景又深刻揭示了利己主义的邪恶。邪恶最简单的形式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卑鄙动机、出于猎取物质财富的图谋,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悲剧中借主人公哈姆雷特之口赞美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雅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无疑,这代表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肯定。但莎士比亚与早期人文主义者不同,他不是绝对和简单地赞美人性的。因为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所以,就在哈姆雷特那段话的后边,紧接着,哈姆雷特将语气一转,说出了下面的一段话:
  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
  在哈姆雷特的同一段话里,前面代表莎士比亚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后者则代表了他对人性的悲观意识。他看到了“精华”中的“泥土”——人性中恶的成分。主要是由早期人文主义倡导个性解放所导致的个人主义膨胀,无止的贪欲所带来的罪恶。
  李尔王的刚愎自用和不辨真假、善恶,助长了两个大女儿的贪权、贪财的利己邪恶之心。她们先削减李尔王的侍从,又用恶言恶语伤害李尔王,最终把他逼疯、变相逐出宫廷。莎士比亚借李尔王之口大声疾呼:“战栗吧,你尚未被人发觉,逍遥法外的罪人!躲起来吧,杀人的凶手,你用伪誓欺人的骗子,你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魂飞魄散吧,你用正直的外表遮掩杀人阴谋的大奸巨恶!撕下你包藏祸心的伪装,显露出你们罪恶的原形。”这些大奸巨恶原形是:“猪一般懒惰,狐狸一般狡猾,狼一般贪狠,狗一般疯狂,狮子一般凶恶。”这些狐朋狗党是那个时代一切罪恶的根源。
  麦克白最初是以了不起的真正人性的化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他的英勇博得众口赞赏,他的丰功伟绩也得到了应得的奖赏。随之得到的越多,那种野心和权欲就越强烈,而他的野心是对人的尊严观念的畸形颠倒,同唯权是图的理查三世这样的恶棍没有任何区别。麦克白第一次作恶就不止杀了一个人:他不仅杀了邓肯,而且还杀了保护国王的两个侍卫。接着开始了为所欲为的血腥屠杀,越来越卑劣、越来越残忍。麦克白的朋友班柯、麦克德夫的夫人和儿子都成了牺牲品。为了权力,他的作恶使他身上沾满了鲜血,同时也是他的作恶,尽管得到了王位,但却成了一具幽灵,最后仍难逃一死,成为麦克德夫的刀下之鬼。他的作恶展示的是一个人道德上的完全毁灭。
  在莎士比亚悲剧刻画的一系列极端利己主义者活动图画中,伊阿古和爱德蒙的形象特别显眼。
  伊阿古是《奥瑟罗》中的重要人物。他的阴谋活动是整个悲剧进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他是欧洲资本主义萌发后发展过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这个人居心险恶,残忍成性,但却一贯以一副忠诚老实的假面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而人人称他为“老实的伊阿古”。对于地位和权势,他有无限的贪欲,在生活中他遵循的唯一信条就是一切为了自己。对于自己的伪善,他倒是很坦白:“既不是为了中心,又不是为了义务,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装出一副假脸。”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目标,他可以残酷地蹂躏别人的生活,把别人的幸福撕得粉碎,踩在脚下。他根本就不相信人,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得、不理解人类还有崇高和美好的感情。他认为奥瑟罗和苔丝狄蒙娜之间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情,只是“一阵淫欲的冲动”和“一番意志的放纵”;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信义,他同样认为那只不过是“驴子干的蠢事”。他排挤、陷害直至要谋害凯西奥争夺职位、权力自然是最本质的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凯西奥,在他的生活里有一种日常的美德害得伊阿古天天出丑。这说明,他不仅不相信不理解人间的美德,而且,将它视若寇仇,誓不共存。总之,伊阿古完全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的欺诈手段和冒险精神,都说明他正是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的产物。这个时期,人们的个性从中世纪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直接产生了双重后果,其中一部分人经过艰难的自我奋斗,如恩格斯所说、按思维能力说、按热情和性格说,按多才多艺和常识渊博说,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推动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则根本否定一切社会道德准则,有无止境的欲望和野心。他们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国外从事海盗、人贩子勾当,在国内则以欺骗、狡猾、抢劫为手段掠夺财富。伊阿古就是这种野心家的形象。这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所带来的罪恶的表现,也是这个阶级阴暗残酷性的表现。
  悲剧的根源——仇恨和竞争体现在伊阿古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伊阿古的经历并不比奥瑟罗少,但从同样的生活经验中,他却引出了全然相反的教训。奥瑟罗的人生观念是他是他自己,意思是应该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人。伊阿古的人生观念也是他是他自己,但含义完全不同。在伊阿古眼里,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人在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在他看来,成了人就意味着做高官。他不仅是个权欲极强的贪图利禄之人,而且不相信感情,在他看来,世上存在的只是贪心和淫欲,爱情也归于这一类。在他眼里,人类的感情不过是有害的“肉体的刺激”,所以如果说他是相信理智的话,那他相信的也只是利己主义冷酷残忍的“理智”。
  爱德蒙是莎士比亚笔下反面人物中最突出、最阴险的一个,同时也是反映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反思最典型的代表。关于这一形象,国外学者对其曾这样评价:“爱德蒙是莎士比亚关于个性解放方面所作的最后一次伟大的表现。”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莎士比亚对早期人文主义“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崇尚的反思。
  爱德蒙与麦克白以显贵尊荣上场相反,他完全是“白手起家”的。这一点就使这个形象在文艺复兴的舞台上有了极其特殊、复杂的意义。在该剧一开始,他作为私生子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读者)面前时,人们有什么理由对他的际遇不抱同情呢?老葛罗斯特当着肯特伯爵的面,也当着自己儿子爱德蒙的面谈到他时,对这个私生子毫无爱意,甚至也没有对他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尊重:“这畜生不等我的召唤,就自己莽莽撞撞地来到这世上……”在父亲离开后,爱德蒙有这样一段独白:
  为什么我要受世人的排挤,让世人的歧视剥夺我的应享的权利?……为什么他们要叫我私生子?为什么我比人家卑贱?我的健壮的体格、我的慷慨的精神、我的端正的容貌,哪一点比不上正经女人生下的儿子?为什么他们要给我加上庶出、贱种、私生子的恶名?
  爱德蒙遭遇到的轻贱已经孕育着反抗,从善良的理想角度想,他的反抗完全可以成为合理的、争取自己“人”的平等权利的正当之举。但爱德蒙深知,合理的争取,是不起作用的,是傻瓜式的仁义。他采取的是邪恶:“不管什么手段只要使得上,对我来说,就是正当。”而这也是他所认为的合理,因为他作为私生子,只能以自己的私生子身份去争取:
  大自然(nature),你是我的女神,我愿意在你的法律面前俯首听命。
  “自然”(nature)一词,在英语里有三个含义:①自然;②本性,人固有的东西、天性;③原始状态。另外,英语中“私生子”(natural child)一词也恰好是从nature中派生出来的。所以,爱德蒙此语具有种种丰富的双关、暗示、隐喻意义,爱德蒙的反抗,在他这句话里,就显示出了“个性解放”的双面盾性质——他是葛罗斯特的私生子。由于低贱的社会地位,使他否定对于一切道德准则的责任,疯狂地进行报复,不择手段地争夺地位。先是陷害哥哥,接着就出卖父亲,进而和高纳里尔勾结谋害她的丈夫,最后还挑起高纳里尔和里根姐妹间的杀戮。莎士比亚笔下的有些反面人物有时还出现一点宗教忏悔式的感情,而爱德蒙则什么也不顾,一丝悔恨之意也没有,天堂也好,地狱也罢,他都毫无顾忌。他彻底否定一切道德义务,真是一个绝顶的恶棍!作为思想艺术家的莎士比亚,他的大智大慧触及到了人性的根源,看出了社会的不公平、专横霸道的魔掌、不平等的桎梏、金钱的腐蚀作用,把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刻画得淋漓尽致。
  莎士比亚的悲剧思想博大精深,几百年来世界各国无论是著名文豪,还是普通文人,均称莎士比亚为戏剧创作,尤其是悲剧创作的高手和巨匠。他继承和发扬了自古希腊以来的悲剧观念,并创造性地把握住了悲剧艺术的实质与灵魂。在其悲剧的创作中,不仅表现了古希腊悲剧中人与命运、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也展现了人物自身性格上的矛盾冲突,大大拓展了悲剧冲突的领域。在主题开拓方面不但表现了历史,而且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性,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讴歌友谊、爱情等思想,表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贪婪、凶狠等本质。
  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的戏剧诗人,具有博大深广的人道主义胸怀与热烈奔放的浪漫主义激情。尤其是面对正义与邪恶的剧烈交战和世风日下的严酷现实时,他既深刻地感受到人类面临的种种不可抗拒的巨大灾难与痛苦,同时也看到了历尽劫难而不为邪恶势力所征服、所压倒的崇高人性。可见,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在对人生悲剧困境的深刻感受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他浪漫澎湃的激情与妙思并涌、石破天惊的天才想象,成功地创造了众多性格复杂、深刻动人的悲剧形象,热烈地颂扬了坚持正义、渴望自由却又备受压抑与磨难的人在他的悲剧创作中倾心追求的诗意境界与美学理想。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评论集》(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孙家秀译:《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郑敏:《李尔王的象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当我们看到一部好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比如《战马》,毫无预兆,从决定到结束,也才不到一天而已。然而此时此刻,以及慢慢走回来的路上,眼前都是Joey在战壕之间腾跃、在漫天炮火中奔跑的画面。正如之前一直质疑的,拉伤员和枪炮怎么就能叫做战马。其实Joey的生命,从同伴离开,面对坦克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真正展开。  此前它都是被照顾、被呵护、被鼓励及被保护的对象,但是中尉死去的那一刻起,它
国外研究表明[1],使用100%氧气对新生儿进行复苏具有危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新生儿病死率增加;(2)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导致的失明;(3)新生儿慢性肺部疾病(CLD);(4)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矫形外科的常见畸形,发病率约为1/1000,男∶女为2∶1,依据年龄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恢复足与踝关节的外观和功能,使患足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