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s2h114n9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既減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数学课堂教学是否能处于高效有序之中,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是否有充分的预设和随机生成的灵活把控,以及从数学不同知识层面的构建,通过相机切入,分别激活学生的“动情点”,找准“连接点”,形成“创新点”,把握“成功点”,从而引导数学教学一步步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引导中善于激活“动情点”,找准“连接点”,形成“创新点”,把握“成功点”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是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的教学手段之一。
  关键词:动情点;连接点;创新点;成功点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则习惯于感受生动具体的事物。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不免有些枯燥,学生一旦没兴趣,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的活动,无序、混乱将使教学无法展开,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过:“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倘若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那么,如何维持好课堂秩序,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呢?
  一、预设引导,激活“动情点”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从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的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如果一堂课的开头很精彩,那么他们对接下来学习的内容也会兴致勃勃。
  1.竞猜谜语,激活“动情点”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因此,老师可以密切结合教材,适当引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数学《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猜谜语:“老师拳头里攥着什么?”当学生争着猜谜语时,我挣开拳头,让学生看,什么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数字——0。再如,第一册《认识钟表》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家兄弟,高矮各不齐,滴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当学生说出谜底时,教师肯定、赞许,学生体会到了钟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随即板书“认识种表”,自然地引出新课。激活了动情点,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续编儿歌,激活“动情点”
  如在上《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个池塘的青蛙图片。看着这可爱的青蛙,让我想起了一首儿歌——《数青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张眼睛12条腿……要是这样说下去说不说得完?是啊,要是这样说下去肯定说不完,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句话就能表示这首儿歌呢?这样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同时,续编儿歌又带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动情点”使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
  3.创设情境,激活“动情点”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内驱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盒东西,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打开装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钱币的盒子)哇,好漂亮!这是美国的钱,叫美元;这是中国香港的钱,叫港币……(手举人民币)谁知道这是哪国的钱?(中国)对,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钱——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通过创设认识钱币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必然感觉学习是件乐事,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即时引导,找准“连接点”
  通过教师的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那么进一步的引导就是找准“连接点”。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习得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数学由于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教学中尽可能依据教材的特点,即时引导,找准“连接点”。
  1.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比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创设迁移的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启迪学生思维,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先出示: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计划多了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交流中复习巩固解题方法。然后,教师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比较中,体会到这两题之间的共同点,数量关系是一致的,因此解题方法是一致的,不同点就是表示结果时,一个是用分数表示,一个是用百分数表示。这样以旧引新,新旧对比,学生在比较观察中轻松获得了新知。
  另外“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分数除法”的教学,分数除法的法则是“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表面上看,分数除法很难同分数的加、减、乘法以及整数除法联系起来。但只要抓住“统一分数单位”这个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突破算理教学的难点。“分数除法是分数单位统一的前提下,分子的整数除法运算”,教学时,可以由学生大量地举例,归纳出法则。这种思路还可以迁移到小数的四则运算。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而获取新知识。   2.找准生活与数学的连接点
  俗话说:“百聞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生活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检验某些数量关系,进一步探究数学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培养能力。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生的“贲”“悱”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就能使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
  三、灵活引导,形成“创新点”
  数学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更深的东西。把学生的思维通过数学问题引向广阔的数学探索的空间,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去尝试创新,提高学生探求数学的能力,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的本意。
  1.激发好奇心,产生创新的欲望
  教育心理学家汪广仁说:“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在教学“年、月、日”第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明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却只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2.提问、质疑,增强创新意识
  我们要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如我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灵活引导下,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形成了创新点。
  3.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
  如我在教学“6加几”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 5。同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①7、8、9……,一共有11个人;②把5分成4和1,4和6组成10,10 1=11;③把6分成5和1,5和5组成10,10 1=11;④6 5=11,因为我知道5 5=10,10 1=11……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4.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全校老师(13人)带领同学(65人)去“世界之窗”参观,在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养。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和领悟,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去尝试创新,提高学生探求数学的能力,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的本意。
  四、激发引导,把握“成功点”   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要使数学课堂处于高效有序之中,还必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赞扬。
  1.从不同角度,把握“成功点”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如我在教学5/8和7/12的大小时制定了这样的三个目标:
  目标1:能用一种方法比较得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目标2:能用化简的方法比较出5/8和7/12的大小,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
  目标3: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得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出最好的方法。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我制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目标1是学困生都能达到的评价目标,目标2是中等生都能达到的评价目标,目标3是优等生达到的评价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弹性化的特点。
  2.展开竞赛,把握“成功点”
  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他们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小学生总想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显示自己的成功。利用这种好胜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易于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组织过各种比赛,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比谁的方法更简便”,“看谁算得又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等等,都能使学生们大显身手。如在“笔算加减法”的练习课中,我就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大张旗鼓的表扬了细心做题的同学,評他为细心标兵,奖给小礼物。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把握了学生的成功点,还给教学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潜在能力,让学生人人都享受“成功之乐”。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景,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要把握好“成功点”及时鼓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
  总之,要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就要通过相机切入,分别激活学生的“动情点”,找准“连接点”,形成“创新点”,把握“成功点”。这样,就能实现教学目标,最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J].《小学教学参考》2002年增刊
其他文献
霍邱,古称蓼国。千里长淮,浩荡东流,滋润着这片文韵深厚的古蓼热土,孕育着这所特色创新的明星学校。这里是引领高效课堂的航母,这里是培养祖国英才的摇篮,这就是被国际教育界誉为中国新课改的“小岗村”——霍邱县农机小学。  学校始建于1999年,是霍邱县全日制寄宿重点学校。走进校园,犹如沉浸在文化殿堂之中,“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雕像矗立在学校中央,历代伟人塑像、名人名言,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向上,自强不
目之所及,处处是“化人”的场景走进芷兰实验学校,就像是翻阅一本立体的校本教材,独特的设计、精巧的布局,无不透露着其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特色。霞光、笑脸、问候构成了校门前温暖的风景。  高个、宽脸、于举手投足中饱含儒雅与智慧的、新潮,校门是一所学校的脸面,必须彰显学校的核心文化,让学生每天早晨一望校门就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  仔细端详学校校门,自有深意蕴含其中。主体部分的造型取自“芷兰”二字拼音首字母“
“游戏是人生中必不可或缺的活动,不论其年龄大小,人们总是喜爱游戏。”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把学习的活动转化为游戏,那么读书就会变的更加有趣,更加快乐”。因此,在对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游戏方法引入的必要性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
摘要:农村学校想走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可以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对历史足迹进行回顾进而提炼、整理,去粗取精;从学校当地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体现地域元素的影像文化资料中吸取营养;在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出乡土特色。  关键词:学校历史 地域文化 体现特色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相对较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形式简单。一些农村学校在进行校
作为一名校长和特级教师,我更注重数学练习的设计。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设计练习题,能较好地促进数学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练习的设计应该科学有效。几年来,我有自己的深刻体会:  一、练习的设计要贴近生活  数学源
广东省吴川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14年,其前身为始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的梅坡书院,现为省一级学校,师生近8000人。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学校顺应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建“绿色生态教育”,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文明礼貌等现代意识,提升综合素质,让学校春意盎然!  一、崇尚绿色生态,打造低碳校园  学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如果某人在阅读上存在障碍,将大大阻挠其信息的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舒华教授在《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研究》中对儿童阅读障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具有阅读障碍的儿童在汉字的掌握上存在困难,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小学语文中的识字教学应是帮助学生有效、优质、迅速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汉字交流信息的工具性,充分揭示汉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教学已是积弊难消, 沉疴难去。在课改中, 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让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呢?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从2013年开始, 着眼于人本课堂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通过实施“三大联动”策略, 在人本课堂的实践中逐渐走出了一条推动课改的全新之路, 从而推动人本课堂建设向深水区迈进, 实现了师生和谐发展的“双赢”。  课改推动人本课堂建设  所谓“人本课堂”,
未来学校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范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未来学校结构变革首先是思维和理念的变革,然后才是结构变革。我们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革新教育理念和重塑学校形态、教育范式,以“跨界融合、开放体验、数据决策”等特征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开放融合的教育生态。结构变革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师生学习成长共同体。  一、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建构校长的未来教育哲学路径,
在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七曲山脚下,有一所学校始建于 1905 年,至今已有 112 年办学历史,它就是美丽的梓潼县文昌第一小学校。  多年来,学校秉承培养“崇德尚美、知行合一”的儒雅少年,打造“以文养德、以艺修身,诵经典诗文,育艺术特长,以文化艺术植养书香校园,个性乐园”的传统办学特色,倡导“弘扬文昌文化,传承百年一小”的文化理念,以铸造质量品牌为主轴,形成了艺术教育、品格教育、基础学科教育等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