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教学管理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人才的培养影响巨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加强教学管理是每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小学校长作为管理体系的主要决策人,应改变管理理念,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效率,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校长工作 教学管理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改革力度,学校管理逐渐发生了新的变革。就小学教育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一阶段,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还未完全打破,新型管理模式未完全建立,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等各方压力。如何理解新课改要求,进一步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成为小学校长关心的重要问题。
  2.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理念落后
  教学管理是涵盖教学和管理两层涵义的,小学校长不仅要充分新课改下的管理理念,而且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入学习。当前,小学校长对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导致教学管理方向与新课改方向存在偏差;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社会、家长和考核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对教案、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新尝试。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视力度不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常以自己的教学习惯为主,采取讲解式教学方式;课堂中与学生互动有限,而且多数时间耗费在课堂纪律的维持上,没有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目标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新课改对教学目标有了明确规定,由此确定了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这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极为有利。
  2.3应试教育影响深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学教学管理的重点都围绕升学和分数而制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失衡的特点,各地区竞争程度不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家长和社会对分数的关注力度较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将成为教学目标,现有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精神、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和认知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现有的水平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突破现有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教学模式开始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微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掌握信息化技能,使之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利工具。
  3.小学教学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完善小学教学管理体系
  3.1.1管理理念的转变。
  小学校长要转变管理理念,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各项管理制度,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转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小学教学管理理念,能顶住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小学校长要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实际行动,将管理理念落实到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文化建设上,并不断挖掘学校优势,推动新课程改革,形成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提升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3.1.2学校管理内容的转变。
  将原有对知识和分数的管理,转化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管理。传统教学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分数成为评价教学的唯一指标,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能力锻炼,小学教学管理应围绕教学,将关注焦点放到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狠抓学生个性能力培养。
  3.1.3学校管理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较为刚性,新课改下的教学管理表现出一定的弹性。课改前管理模式为校长制定教学管理决策,将管理任务分配到各个年级,教师接受到教学任务后,执行命令,缺乏自主权。课改后的教学管理更注重民主,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作用,营造“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3.1.4评价标准的转变。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客观反映,也是后期进行教学改进的重要参考。传统的评价以相对性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为主,无法为小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参考,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成为必然趋势。应逐渐改变评价体系,将终结性或选拔性评价转为过程性和发展性能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增加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激励性和多元性指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全校师生得到全面发展。
  3.2科学实施改进措施
  3.2.1深入课堂,带头上模范课。
  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听课和分析课,只有真正深入课堂,才能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所做出的各项决策才更具针对性。
  3.2.2关注教师的潜能。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学水平的主要代表,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实施,校长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关键是要开发教师潜能。只有教师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塑造新形象,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4.结语
  教学是学校工作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涉及面最广、设计人员最多、工作量最大的一项系统化管理工作。校长作为学校管理体系的主要决策人,在整个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校长的教学管理就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学校长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更有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我国基础性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继彦.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与应对举措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02:107.
  [2]郭智发.关于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与解决对策的思考[J].新课程(上),2015,09:170.
  [3]李运刚.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校长管理能力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5,04:165.
  [4]韦荣东.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35-36.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局面,改变了过去“灌输”“独角”的课堂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促进了师生关系融洽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政课堂中,老师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而采取不同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增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思政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一词出自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论
摘 要: 职业学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难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从“文明风采”大赛对学校德育教育促进的角度探索相应对策。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德育教育 教育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这些活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担心的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摘 要: 教育部自2003年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发挥有效的引导和推进作用,也为开发现有课程教学资源潜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契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我院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入手,探讨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有效利用,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络资源 有效利用  我院自2005年启动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