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软技能缺失的现象和原因的分析,结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阐述构建学习共同体在提升学生软技能中重要意义。
[关键词] 软技能 缺失原因 学习共同体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努力方向,高职毕业生基本掌握在社会竞争中适应特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即所谓的 “硬技能”,在初次就业时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更受企业的欢迎。但是通过走访、跟踪毕业生和相关企业,我们发现,企业用人单位经常抱怨他们要为录用的高职毕业生支付很高的适应期成本,因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抗压能力弱。职业素质欠缺,不能较快地完成从就学到就业角色的转变,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工作适应期偏长。
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的不是专项技术职能,而是“软技能”,即那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就业十分重要,能为用人单位或社会带来效益的其他能力。 包括:人文素质修养、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它是衡量一个人处理事情能力的量表,也是职业基本技能,即硬技能(hard skills)的有效补充部分。软技能能力值越高,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这种技能被企业认定为关键能力。所以对“软技能”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重新理解和认识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软技能是一个人“ 通过激发自己潜能和赢得他人合作以放大自己的能力和资源, 进而获得超越自身独立能力的更大成功的技能”, 更进一步的, 它是一个人“ 控制自己情绪并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 情商” 。
一、高职学生软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较低。传统的精英教育过于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以考试成败论英语,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和学生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机械训练和答题上。不能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他们的思维被程式化、刻板化,其所有的灵感和悟性被消磨殆尽,积极主动探究的意识淡薄,极度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和创新潜力。而高職学生大多数就是由于不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程式化的教育模式早早地在初中毕业时被分流到了职高、技校以及职业中专等所谓“三校”里。在这些以掌握职业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学校里,有关软技能的教育也得不到重视。即使到了大学里,由于没有了以前那样的监督和管理, 学生们仍然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而不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
2、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也阻碍了学生沟通和抗压能力的发展。
由于家长的过分关心和爱护,缺少锻炼抗压能力的机会,使得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协作、宽容意识较弱。又因为他们的一切得来的太容易,以致他们不懂得爱惜,不懂得奋斗,不懂得尊重他人。一些高校毕业生组织纪律性差,往往喜欢单独作业,向团队的其他人虚心学习和合作的精神较差。他们听惯了表扬,狭隘自私而容不得批评,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娇骄有余而坚韧不足。一旦走入社会,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不知所措,情绪波动就会较大,更不用说经历严重的挫折和承受较大的压力。只有少数人选择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正是许多企业感到头疼的地方。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在提升高职学生软技能中的意义
1、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它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在学习共同体里学生可以既与辅辅导者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因为学习共同体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归属感:可以培养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接纳感,有助于形成利于个人发展的成员友谊,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2)信任感:使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影响,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团队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是个人能力和他人认可的“ 乘积”,也就是“认可凸现价值”。
(3)互惠感和分享感:使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受益、强化共享的价值观念。它是一种从与其他人进行交互活动中而得到的相互利益的感觉。可以超越时空和心理藩篱,分享学习的体验和结果,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分享,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基础。
2、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不能离群索居。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熏陶,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构建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软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感召和促进作用,通过利用学习共同体中的信任、互惠、分享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与人合作共事,使学生感受到他人的长处和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知识和硬技能高度同质化的今天, 提升团队成员的软技能将对团队效能的提升具有更大的战略价值。因为软技能不仅会影响每个团队成员潜能的发挥, 还会进一步决定团队的人文环境。 正是一个人所处的人文环境, 决定了他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 以及其潜能的激发程度。
三、结束语
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强化提升学生软技能的学习环境;促进专业课程的设计、改造,加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力度, 深化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 徐兵 高职教育需要加强软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潘光林大学生软技能及其培养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5月
[3] 蓝同磊试论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意义及其策略 《当代教育论坛》 2007年 第1期
[4] 刘光余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4期
[5] 李娅玲大学生软技能的缺失与培养对策《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第六期2008年11月
作者简介
卢锦芍 副教授 湖北黄梅人。主要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管理。
本课题为2009年(下)院级科研课题成果之一。
[关键词] 软技能 缺失原因 学习共同体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努力方向,高职毕业生基本掌握在社会竞争中适应特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即所谓的 “硬技能”,在初次就业时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更受企业的欢迎。但是通过走访、跟踪毕业生和相关企业,我们发现,企业用人单位经常抱怨他们要为录用的高职毕业生支付很高的适应期成本,因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抗压能力弱。职业素质欠缺,不能较快地完成从就学到就业角色的转变,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工作适应期偏长。
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的不是专项技术职能,而是“软技能”,即那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就业十分重要,能为用人单位或社会带来效益的其他能力。 包括:人文素质修养、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它是衡量一个人处理事情能力的量表,也是职业基本技能,即硬技能(hard skills)的有效补充部分。软技能能力值越高,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这种技能被企业认定为关键能力。所以对“软技能”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重新理解和认识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软技能是一个人“ 通过激发自己潜能和赢得他人合作以放大自己的能力和资源, 进而获得超越自身独立能力的更大成功的技能”, 更进一步的, 它是一个人“ 控制自己情绪并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 情商” 。
一、高职学生软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较低。传统的精英教育过于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以考试成败论英语,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和学生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机械训练和答题上。不能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他们的思维被程式化、刻板化,其所有的灵感和悟性被消磨殆尽,积极主动探究的意识淡薄,极度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和创新潜力。而高職学生大多数就是由于不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程式化的教育模式早早地在初中毕业时被分流到了职高、技校以及职业中专等所谓“三校”里。在这些以掌握职业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学校里,有关软技能的教育也得不到重视。即使到了大学里,由于没有了以前那样的监督和管理, 学生们仍然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而不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
2、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也阻碍了学生沟通和抗压能力的发展。
由于家长的过分关心和爱护,缺少锻炼抗压能力的机会,使得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协作、宽容意识较弱。又因为他们的一切得来的太容易,以致他们不懂得爱惜,不懂得奋斗,不懂得尊重他人。一些高校毕业生组织纪律性差,往往喜欢单独作业,向团队的其他人虚心学习和合作的精神较差。他们听惯了表扬,狭隘自私而容不得批评,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娇骄有余而坚韧不足。一旦走入社会,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不知所措,情绪波动就会较大,更不用说经历严重的挫折和承受较大的压力。只有少数人选择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正是许多企业感到头疼的地方。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在提升高职学生软技能中的意义
1、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它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在学习共同体里学生可以既与辅辅导者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因为学习共同体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归属感:可以培养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接纳感,有助于形成利于个人发展的成员友谊,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2)信任感:使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影响,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团队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是个人能力和他人认可的“ 乘积”,也就是“认可凸现价值”。
(3)互惠感和分享感:使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受益、强化共享的价值观念。它是一种从与其他人进行交互活动中而得到的相互利益的感觉。可以超越时空和心理藩篱,分享学习的体验和结果,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分享,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基础。
2、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不能离群索居。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熏陶,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构建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软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感召和促进作用,通过利用学习共同体中的信任、互惠、分享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与人合作共事,使学生感受到他人的长处和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知识和硬技能高度同质化的今天, 提升团队成员的软技能将对团队效能的提升具有更大的战略价值。因为软技能不仅会影响每个团队成员潜能的发挥, 还会进一步决定团队的人文环境。 正是一个人所处的人文环境, 决定了他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 以及其潜能的激发程度。
三、结束语
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强化提升学生软技能的学习环境;促进专业课程的设计、改造,加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力度, 深化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 徐兵 高职教育需要加强软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潘光林大学生软技能及其培养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5月
[3] 蓝同磊试论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意义及其策略 《当代教育论坛》 2007年 第1期
[4] 刘光余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4期
[5] 李娅玲大学生软技能的缺失与培养对策《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第六期2008年11月
作者简介
卢锦芍 副教授 湖北黄梅人。主要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管理。
本课题为2009年(下)院级科研课题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