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贞夫妇墓乐伎图像再考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milk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唐秦王陵由两座东西相邻约30米的墓穴地宫组成,其夫人秦国贤德太夫人的墓为袝葬.太夫人墓在通往后墓室的甬道东西两壁,各镶嵌有砖雕乐伎图像9幅.文章针对考古报告中提供的个别图像识别结论进行了再考证.从乐器组合来看,无论是在乐器数量还是种类方面,砖雕图像乐伎与龟兹乐、西凉乐的规制更为接近;从整体构图和雕刻工艺来看,呈现出墓葬设计和建造工匠们对礼仪规制的尊崇.
其他文献
文章以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老复音合唱遗存为依据,逆向追溯人类歌唱的起源与演进,并通过推演歌唱起源初始阶段的历史情境,探究人类的音乐审美意识由而衍生并进而演化的初始过程,为进一步阐明音乐美的本质,提供一些来自人类音乐行为与音乐思维之源头的历史依据.
北宋时期,雅乐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徽宗即位后,为使祭祀乐舞合乎《周礼》制度,命蔡京等创制大晟乐,并颁行于天下.同时,为实现以国子为先的教育理念,且恢复三代古制中以乐舞“尊祖”“侑神”的本义,徽宗摒弃以乐工为祭祀舞者的祖宗成法,下诏选国子生学习二舞以备释奠之礼.然而,一方面朝中各党派借事起端,争论不断,徽宗政令执行不畅,另一方面由于宋代教育逐渐平民化,朝廷取士以科举为主,“国子”已非世卿子弟,“以国子习二舞”的诏令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种种因素导致徽宗的尝试最终失败.
对东巴音乐认知观念的研究,既是东巴音乐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迄今尚无人涉猎的工作.文章通过初步研究认为:在东巴认知观念中,"唱"分为"咨本"(唱本)、"阔突"(出声)和"做摞"(颤音)三大类别;"奏"被分为"木"(吹奏)、"抗"(拉奏与弹奏)、"敦"(打击)和"多"(摇击)四大类别;"舞"依据"东巴蹉模"(模板、范本)和"东巴蹉本"(典故,现称舞谱),将其分为"东巴蹉"(东巴舞)和"桑尼蹉"(巫师舞)两大类别.
民族音乐学者如何在实地考察中突破历史的限固进而回到历史现场、走进文献田野?这是历史民族音乐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的思考点.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分别提出文化空间、历史现场、文本田野、口述历史和身体记忆等概念,推动了历史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探索.文章在梳理上述学术历程的中国学术经验后,分析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进而指出民族音乐学者通过在田野中对音乐行为、音乐文本、音乐口传给予历史解读,达到"听见历史"的研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