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着毛毛雨,路经天桥底,见老人打着伞,坐在梯阶上,双眼望前,动也不动。
  在干什么?等人?静观?都不像。没事做,是一定的。
  酒楼饮茶,入口处有一小丑,年轻人扮的,拿着一个泵,把彩色胶球打入一半的气,然后折成一个个小圆球,组合成一只米奇老鼠,送给小孩,欢天喜地。
  “请来的,”酒楼伙计说,“一个小时700元。”
  “平时上不上班?”我问年轻人。“在写字楼送信。”他回答。
  “做气球玩具的技术,是谁教你的?”
  他摇头:“没人教,到书店买一本书,看图识字学会的。”
  “真厉害。”我说。
  他又摇头:“不是什么高科技,失败了再学,不会学不到的。”
  “一个月能赚多少?”我问。
  “写字楼4000多元。”他坦白地回答,“每个星期天跑两场。一场700元,两场1400元,再乘以4,是5600元,加起来也有10000元,够用了。”
  “酒楼怎么知道?”我又问,“他们怎么会请你?”
  “每一家去表演给他们看,每一家去问问,总可以问到一两家。”他说。
  喜欢他,喜欢得要命。
  天下总分几种人,有的不肯进取,不肯学习,就那样过一生,有的肯搏,出人头地。
  天生的吗?遗传因子在作怪。有的坐在天桥下,有的绑气球。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
  (选自《看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
  赏读
  生活中,到处有像文中的老人和年轻人这样的人。两者相比,作者给出了“同情”的对象及原因。这对于我们惯常的同情弱者的思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练习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开头写“路经天桥底,见老人打着伞,坐在梯阶上”,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
  3.请揣摩“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这句话的深意。
  4.“喜欢他,喜欢得要命。”试写出“我”喜欢年轻人的理由以及作者描写这一人物的作用。
  5.“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让多少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了爱心,给予弱者帮助。可蔡澜认为“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其他文献
将毛玻璃糙的一面抹上水,凹凸处就会变“平”。这样,保洁员就能看清室内的情况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