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是总会为自己设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k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完成的。文本解读要想得出对文本主题的认识,既取决于学生的解读过程,也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一般来说,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认识进行充分的碰撞,那形成的认识就会非常丰富,而在认识丰富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机的引导,教学效果就会更好。在这一思路之下,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能够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这些精彩来自于学生文本解读之后提出的有趣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共鸣,还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甚至是对其它人与事物的思考更加深入。《装在套子里的人》(以下简称“《装》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課文之一,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需要由表及里,需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认识进行,而事实也证明,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并畅所欲言,可以让文本的解读变得更加有趣,所形成的结论也更加有意义。
   一、外貌描写的指向解读
   《装》文最能够让读者留下印象的,就是文中的外貌描写,如果孤立地研读这篇课文,可能还感觉不到什么,但如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研究就可以发现,对于契诃夫而言,这样的浓墨重彩地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形象,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主人公一般是没有外貌描写的,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大笔浓墨、相当夸张地展开了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1]从写作逻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外貌描写是必然的,既然要写“装在套子里的人”,那就要体现其是装在套子里的,离开了外貌描写,显然无法让读者建构起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最基本的认识。
   但是,作者在描写别里科夫的外貌时,又不只是局限于纯粹外貌的描写,在描写的过程中,实际上渗透或者暗指着许多别的意思。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解读外貌描写,实际上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中,着重跟学生讨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别里科夫是如何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从外貌描写的角度来看,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用课文开头的一个段落: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在这样的描写中,从别里科夫身边的物品,到别里科夫自己这个人,都装在套子里,读到此处,一个初步的人物形象也就建立起来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解读到此处的时候,又有一个疑问:这个世上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人?再联想到小说原本就是艺术创作,原本就是“高于生活”的,因此此时学生更多地认为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必是虚构无疑。虚构意味着夸张,夸张之后的文本也就少了一些现实意义,学生心中这样的逻辑,往往使得对文本的解读容易失之于肤浅,因而需要引导学生解读走向深入,于是文本解读也就走向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隐性的问题:契诃夫创作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想说明什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总是指向生活的实际的,从学生的直接反应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在暗喻生活中保守的人。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认同。但从教学深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认识仍然有着继续深挖的空间。于是教学过渡到第三个问题(因行文关系,关于第三个问题的阐述放在下面第二点进行)。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上,进而由外貌描写去窥得作者的写作意图上,有了这样的学习铺垫,学生在建构相关的认识的时候,显得更加顺畅,同时也为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批判应当是为了建设
   实际上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天然带有一种批判的思路在解读课文,笔者以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既引导学生基于作者的思路去批判生活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机,同时也是为了帮学生建构起文本意义认知的契机。而这就要从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开始。
   第三个问题:现在的生活中是否存在别里科夫这样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提出的,如果读者或者说学生再勇敢一点,站在自己的角度,并基于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形象的内省,去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显然就是:人是不是总会为自己设套?
   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的情形,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人总是会将自己缩到一个由自己营造并自认为可以保护自己的“套子”中。这使得人在获得一种自我的安全心理的同时,又使得人与社会形成了隔离,这种隔离有时候是隐性的,有时候是显性的,但更多的时候是隐性的。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讨论:一方学生认为,人在遇到挑战且无法应战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为自己设个套的;另一方学生则认为,人的进步总是在面对挑战、化解挑战的过程中实现的,钻入了自己设的套,也就意味着人不再进步了,而不进步往往就意味着退步……
   两个观点针锋相对,这个时候笔者所起的引导作用是:让学生到文本中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描写。于是文本解读也就步入了更具深度的阶段:有学生找出文中的“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总是心慌得很”“那种慎重,那种多疑”说明的正是别里科夫墨守成规的一面,这已然决定了他生活在自己为自己所设的套子里,而如果突破了“成规”,那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会更加让套子变得牢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正是因为别里科夫处处为自己设套——箱子般的卧室、匪夷所思的恋爱过程、华连卡的笑声……,才使得他没有任何的自我突破的机会,于是他的人生便停止了生长,而只有萎缩。而且与其说是华连卡的笑声终结了一切,倒不如说是别里科夫自己终结了自己……
   在学生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再回头讨论“人是不是总会为自己设套”,两方的学生观点似乎有所接近:生活中总会有挑战,但不能将所有的预期之外的事物都视作挑战,只有这样才能面对自己无意当中为自己所设的套子,才可能跳出套子。
   三、人生如何跳出套子外
   相应的,《装》文文本解读的新挑战就在于:人如何跳出自己所设的套子?从课本本身来看,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他们只是普通民众,只是些“小人物”而已,没当官,没发财,甚至连老婆都没有,并不是既得利益者,统治者也没给他们什么好处,但是他们却甘当奴才,死心塌地地为统治者服务,本能地维护着旧有的一切。[2]当下的世界,虽然说人性并没有如此窝囊,但自设的套子难免存在,而跳出套子的关键,在于树立自己的精神,精神何以树立?其实在对《装》文的解读中就可以树立,研究表明,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3],真正立足于这个世界,其实就可以树立一个人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在跳出套子的过程中,就会增添许多动力。说白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孕育出来的力量,才是跳出套子的力量,有此力量,即使生活中下意识地为自己设套,亦能够成功跳出,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挣不脱精神“套子”的悲喜剧——《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和副主题[J].语文建设,2014(6):42-45.
   [2]张怡春.从“我”来看国民性——《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3):63-65.
   [3]陈晓峰.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J].中学语文教学,2005(11):15-16.
   杏枝青,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周记导练”就是通过周记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修炼品德,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术德兼修,导练并存”。 “系列”是指为了保证或者说争取实现“导人生、练能力”这个目标,周记的写作就不能随意为之,而应努力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训练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训练的内容包括人生修养、思维素质和表达能力三个层面,每一层面都要构成一定的序列;还有实验的操作,包括引导、批改、评讲和激励等也都要有一套程序,这就成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潘新和的《语文高考“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  【原文提要】本文认为语文科主要测试的是言语能力,基本能力是“三感”,其中“语境感”是中心。因而,语文试题应以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国古代文学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更新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弘扬古代文学的精神传统,传承并且创新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推动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这就暗示了作者对地坛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文题点明故事,地坛饰以情感。  我与地坛
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其中明确规定了语文高考的必备知识,第一项就是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更是体现出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因此,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用板块的备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高考的“依学设考”,充分备考,进而“以考促学”,使得学生真正获得高考需
我们不妨先谈“逍遥”,再说“游”,而后诠释“逍遥游”。  谈起“逍遥”一词,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庄子,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其实,“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礼记·檀弓上》有“孔子早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的记载,《诗》中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诗经·郑风·清人》)的歌唱,屈子有“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远游》)的行吟。这些语典中的“逍遥”,是对于叙述对象和抒情主人公形体徬徨徘徊的描述
一、60年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历史视角    建国以来,60年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就是课程范式演绎的过程。“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S·Kuhn)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在这个古希腊已有的词中,库恩赋予了其科学哲学的新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共同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①库恩否认了科学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式发展这个旧命
当前,深度学习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认识深度学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也就是判断学习是否具有深度,关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文本的意蕴如何为学生所领略,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越具有深度,文本意蕴的彰显也就越加顺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意蕴的彰显只有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深度解读应当是相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
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仍然在两个极端跳跃,要么“死于章句”,要么“废于清议”。“死抠章句”、“一味清议”也正是形成中学文言教学一直以来高耗低效态势的原因。  如何在“章句”和“清议”的两极中寻求平衡点进而改变文言教学高耗低效态势,应该是我们走出文言教学困境思考和实践的着力点了。  我们认为,用现代言语实践激活文言教学,是走出文言教学困境的科学之路。“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语言运用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