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写作趋同问题的表现
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写作教学亦是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学生的写作应呈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景象,然而写作教育却使其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具体表现为立意趋同、材料雷同、构思相同、表现手法相似、流露的情感相似。如笔者曾以“新认识的语文教师”为题,要求全班学生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写作结果令人啼笑皆非,除少部分学生如实描写了笔者的肖像、神态和语言特点外,大部分学生都“美化”了笔者。不言而喻,学生把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师的形象套在笔者身上了。从上例可以看出,不注意观察,或者虽有观察,却不尊重观察结果,造成了写作不能实事求是的结局。
题材的雷同较为普遍。没有现场观察的条件,学生乐于胡编乱造,以至于所写材料雷同。如1998年全国写作考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质”/“战胜脆弱”,我省很多考生不是写父亲过世,我坚强地活着,就是写母亲过世后我坚强地活着。2003年全国考题是“情感亲疏远近与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城市学生不约而同地写误解农村来的保姆,农村考生不约而同地写误解贫困家庭来的学生。
立意上的雷同更是触目惊心。如2006年湖北省考题,要求以带“三”字的词语作话题作文,选择“三省吾身”为题的考生,大多从反思自身过失的角度写作,文中充斥着自我贬损,很少从积极方面来“省”闪光点。
构思上也呈雷同趋势,如写“心灵的选择”,许多考生这样构思:在公汽上看见小偷偷钱包——“我”陷入揭发还是不揭发的矛盾之中——一个“红领巾”勇敢地揭发了小偷。这故事貌似切题,表现了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评判,但其思路的平庸令人遗憾。而写作议论文时,见解相同,结构相同,例证相同比比皆是,连语言也是同一腔调。
二、产生写作趋同问题的原因
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个性千姿百态的青年学生为什么在最能表达个性的作文中陷入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的困境?问题出在学与教两个方面。
首先,从学的方面来看,存在多种因素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
学生社会阅历少,生活单调、枯燥,直接经验极为贫乏。且获得经验、知识、感情和认知能力的渠道被堵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现在的学生,3岁进幼儿园,5岁进学前班,6岁上小学,12岁进中学,从童年到青年,过着封闭单一的校园生活,人生经历主要是只有学习经历,与自然接触不多。许多学生从来不曾赤脚行走在坚硬或泥泞的大地上,从未接受烈日曝晒或大雨洗礼,叫他如何感受自然的威力?从来没有徒步跋山涉水,叫他如何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从来不干肩挑人扛的活,叫他如何体会到一丝一缕,一食一饮来之不易?从未游历名山胜水,又怎能领略祖国山河壮美、历史悠久和文化博大精深?平时除了接触父母、亲戚、师长和同学,几乎难以接触各色人物,又如何感知生活的纷繁芜杂,波云诡谲和丰富多彩?生活平静如水,一帆风顺,又何来敏感、丰富、细腻的情感?贫瘠的土壤长不出茂盛的森林,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写作严重缺氧。
学生写作间接经验的情况又怎样?通过多年观察、交谈情况的反馈和问卷调查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近些年,社会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多数人的生存压力沉重。对于学生来说,上学就是为了将来就业和更好地生存。对于学校来说,名校升学率就是最有含金量的名片;对于教师来说,帮学生获取高分是最切实、最紧迫的事。教育部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被逼上了死胡同,都同心协力,无奈地、悲壮地大抓分数,一切教学活动都打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学生读名著、报刊为不务正业。“三光政策”在家庭、学校同时进行,名著、报刊纷纷从学生寝室和教室扫地出门。书桌上,抽屉里,枕头下只剩下清一色的各种学习资料,这种现象在农村重点初中、高中尤为严重。
大环境如此,语文教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教学科被釜底抽薪。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深知语文尤其是写作,必须有坚实的人文精神支持,必须加大阅读量,但因时间有限,很多教师便把主要精力放到其他见效更快的学习内容上去。兄弟学科的挤压,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不利。多方面的打压已使学生不堪重负,无法大量阅读,更何况本身又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笔者在所执教的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班70多人中仅有17人读过《红楼梦》,15人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8人读过《三国演义》,6人读过《水浒传》和《西游记》,14人读过《古文观止》。没有人读过《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老人与海》。除了10个人手里有零散的《文摘》《青年参考》等杂志之外,略厚一点的书籍几乎没有,就是有也不敢拿到学校来。
从书本上获取营养的道路已被堵死,从其他媒体上获得人文精神的情况也令人沮丧。且不说相对贫寒的家庭买不起电脑,装不上网线,就是家里装了互联网的,也没有多少时间、精力看。电视、电脑、互联网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的,承载的信息多而杂,需要观众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内容。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弱,选择能力不强,常常被众多干扰信息弄得无所适从,难以从中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电视、电脑的直观性特点又导致了一览无余的弱点,难以产生如同读书那样的联想和思考效应。电视、电脑的娱乐性特点,又驱使学生本着消遣的态度选择、对待信息,许多学生对网上游戏、动漫片、偶像剧,搞笑片、动作片等情有独钟即是证明。而某些编剧、导演为了赚钱、出名,大肆推出粗制滥造的武打剧、历史剧,其宣扬暴力的倾向以及歪曲的历史观、价值观对青少年都是有害无益。作文是高强度的创造活动,学生有畏难情绪和消极应付的心态,只满足于及格即可,而少展示自我的意识。应付的结果,即是千篇一律和千人一面。
其次,从教的方面看,也存多种导致学生作文趋同的因素。
语文教育理念,尤其是写作理念陈旧。有些教师不明白,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善于独立思考、获取信息和表达的人。语文教育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写作更应鼓励学生独抒性灵,而非只为应试。写作是一项技能,技能的获得有赖于训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喜欢规定写作题目、内容和形式。从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来看,这样做有很大的合理性。从写作应有目标、有计划,应循序渐进的原則来看,规定题目,限定内容形式是必要的,否则,写作训练活动会变成无序状态,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定题目,限内容、形式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而造成千人一面的状态。强烈的应试目的又使这种局面更加严重。技能的获得,尤其是写作技能有赖于模仿。学生要掌握写作各类文章的技能,经历从不会写到模仿再到会写的过程,模仿必然会使学生受到范文的影响,其作文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范文的一些特点。大家都模仿同样的范文,就会出现大同小异的文章。 高考阅卷时,为了阅卷的公平、公正而设立作文的评定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从立意的角度来确定作文档次的,分为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四个等次。这就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个个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重视写作本身而不重视写作前准备,命题只关注训练的计划,隨心所欲,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无米之炊,勉为其难。在无奈之中,学生就都用大话、空话、套话来应付,结果当然是千人一面。
三、解决学生写作趋同问题的对策
解决学生写作趋同的问题,并不容易。笔者尝试了一些作法。
一是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做一些目的明确的观察体验。如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油菜花、桃花、梨花,游玉泉山、长坂坡、关陵庙;到附近农村调查子女尽孝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烈日当空和大雨滂沱时,不带遮阳遮雨器具,体会大自然的威力,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参加演讲会、辩论会,学校的体育艺术节活动,并将经历、感受记录下来。写作技能训练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人物描写技能训练,以“一个同学在静思”为题;心理描写训练,以“欲哭无泪”为题;动作描写训练,以“妈妈在厨房里劳作”为题,等等。
二是进行专题训练。
尝试运用相关联想法。例如,设这样的训练题:寝室每次卫生检查均为优秀,而平时却乱七八糟,其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联想法,打开思路。本题属于多因一果的问题。有学生认为,这是平时没有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有学生认为,这是没有认识到寝室卫生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健康;还有学生认为,打扫和整理内务是值日生的事,值日生敷衍塞责。相关联想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甚至可以顺着一个方向不断追踪下去,挖掘出背后的实质来。
尝试运用相似联想法。例如,以“人生状态”为题,指导学生由水的三态展开相似联系。由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的特点,联想到人生状态应丰富多彩;由水的液态、气态特点,联想到人生应朝气蓬勃,千姿百态。在训练中发现学生仅仅从水的动态特点来联想,且把三态孤立起来,这时就要及时指导学生从三态之间的联系角度立意。
四、结语
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毛病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看法肤浅,缺乏对具体问题进行充分解析的能力,都停留在浅层次上说着同样道理,使用相同的、陈旧的例子。如果能从不同层面展开联想,从报刊上摘录鲜活的事例,就可以拓展思路,使学生作文呈现精彩缤呈的状态。
在批阅中鼓励个性化表达。重点鼓励在内容上个性表达,对内容上虽有偏颇却有创意的文章采取容忍和鼓励态度。要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尽量运用多种句式和表达方法。
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写作教学亦是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学生的写作应呈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景象,然而写作教育却使其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具体表现为立意趋同、材料雷同、构思相同、表现手法相似、流露的情感相似。如笔者曾以“新认识的语文教师”为题,要求全班学生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写作结果令人啼笑皆非,除少部分学生如实描写了笔者的肖像、神态和语言特点外,大部分学生都“美化”了笔者。不言而喻,学生把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师的形象套在笔者身上了。从上例可以看出,不注意观察,或者虽有观察,却不尊重观察结果,造成了写作不能实事求是的结局。
题材的雷同较为普遍。没有现场观察的条件,学生乐于胡编乱造,以至于所写材料雷同。如1998年全国写作考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质”/“战胜脆弱”,我省很多考生不是写父亲过世,我坚强地活着,就是写母亲过世后我坚强地活着。2003年全国考题是“情感亲疏远近与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城市学生不约而同地写误解农村来的保姆,农村考生不约而同地写误解贫困家庭来的学生。
立意上的雷同更是触目惊心。如2006年湖北省考题,要求以带“三”字的词语作话题作文,选择“三省吾身”为题的考生,大多从反思自身过失的角度写作,文中充斥着自我贬损,很少从积极方面来“省”闪光点。
构思上也呈雷同趋势,如写“心灵的选择”,许多考生这样构思:在公汽上看见小偷偷钱包——“我”陷入揭发还是不揭发的矛盾之中——一个“红领巾”勇敢地揭发了小偷。这故事貌似切题,表现了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评判,但其思路的平庸令人遗憾。而写作议论文时,见解相同,结构相同,例证相同比比皆是,连语言也是同一腔调。
二、产生写作趋同问题的原因
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个性千姿百态的青年学生为什么在最能表达个性的作文中陷入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的困境?问题出在学与教两个方面。
首先,从学的方面来看,存在多种因素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
学生社会阅历少,生活单调、枯燥,直接经验极为贫乏。且获得经验、知识、感情和认知能力的渠道被堵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现在的学生,3岁进幼儿园,5岁进学前班,6岁上小学,12岁进中学,从童年到青年,过着封闭单一的校园生活,人生经历主要是只有学习经历,与自然接触不多。许多学生从来不曾赤脚行走在坚硬或泥泞的大地上,从未接受烈日曝晒或大雨洗礼,叫他如何感受自然的威力?从来没有徒步跋山涉水,叫他如何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从来不干肩挑人扛的活,叫他如何体会到一丝一缕,一食一饮来之不易?从未游历名山胜水,又怎能领略祖国山河壮美、历史悠久和文化博大精深?平时除了接触父母、亲戚、师长和同学,几乎难以接触各色人物,又如何感知生活的纷繁芜杂,波云诡谲和丰富多彩?生活平静如水,一帆风顺,又何来敏感、丰富、细腻的情感?贫瘠的土壤长不出茂盛的森林,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写作严重缺氧。
学生写作间接经验的情况又怎样?通过多年观察、交谈情况的反馈和问卷调查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近些年,社会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多数人的生存压力沉重。对于学生来说,上学就是为了将来就业和更好地生存。对于学校来说,名校升学率就是最有含金量的名片;对于教师来说,帮学生获取高分是最切实、最紧迫的事。教育部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被逼上了死胡同,都同心协力,无奈地、悲壮地大抓分数,一切教学活动都打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学生读名著、报刊为不务正业。“三光政策”在家庭、学校同时进行,名著、报刊纷纷从学生寝室和教室扫地出门。书桌上,抽屉里,枕头下只剩下清一色的各种学习资料,这种现象在农村重点初中、高中尤为严重。
大环境如此,语文教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教学科被釜底抽薪。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深知语文尤其是写作,必须有坚实的人文精神支持,必须加大阅读量,但因时间有限,很多教师便把主要精力放到其他见效更快的学习内容上去。兄弟学科的挤压,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不利。多方面的打压已使学生不堪重负,无法大量阅读,更何况本身又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笔者在所执教的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班70多人中仅有17人读过《红楼梦》,15人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8人读过《三国演义》,6人读过《水浒传》和《西游记》,14人读过《古文观止》。没有人读过《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老人与海》。除了10个人手里有零散的《文摘》《青年参考》等杂志之外,略厚一点的书籍几乎没有,就是有也不敢拿到学校来。
从书本上获取营养的道路已被堵死,从其他媒体上获得人文精神的情况也令人沮丧。且不说相对贫寒的家庭买不起电脑,装不上网线,就是家里装了互联网的,也没有多少时间、精力看。电视、电脑、互联网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的,承载的信息多而杂,需要观众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内容。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弱,选择能力不强,常常被众多干扰信息弄得无所适从,难以从中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电视、电脑的直观性特点又导致了一览无余的弱点,难以产生如同读书那样的联想和思考效应。电视、电脑的娱乐性特点,又驱使学生本着消遣的态度选择、对待信息,许多学生对网上游戏、动漫片、偶像剧,搞笑片、动作片等情有独钟即是证明。而某些编剧、导演为了赚钱、出名,大肆推出粗制滥造的武打剧、历史剧,其宣扬暴力的倾向以及歪曲的历史观、价值观对青少年都是有害无益。作文是高强度的创造活动,学生有畏难情绪和消极应付的心态,只满足于及格即可,而少展示自我的意识。应付的结果,即是千篇一律和千人一面。
其次,从教的方面看,也存多种导致学生作文趋同的因素。
语文教育理念,尤其是写作理念陈旧。有些教师不明白,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善于独立思考、获取信息和表达的人。语文教育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写作更应鼓励学生独抒性灵,而非只为应试。写作是一项技能,技能的获得有赖于训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喜欢规定写作题目、内容和形式。从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来看,这样做有很大的合理性。从写作应有目标、有计划,应循序渐进的原則来看,规定题目,限定内容形式是必要的,否则,写作训练活动会变成无序状态,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定题目,限内容、形式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而造成千人一面的状态。强烈的应试目的又使这种局面更加严重。技能的获得,尤其是写作技能有赖于模仿。学生要掌握写作各类文章的技能,经历从不会写到模仿再到会写的过程,模仿必然会使学生受到范文的影响,其作文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范文的一些特点。大家都模仿同样的范文,就会出现大同小异的文章。 高考阅卷时,为了阅卷的公平、公正而设立作文的评定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从立意的角度来确定作文档次的,分为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四个等次。这就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个个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重视写作本身而不重视写作前准备,命题只关注训练的计划,隨心所欲,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无米之炊,勉为其难。在无奈之中,学生就都用大话、空话、套话来应付,结果当然是千人一面。
三、解决学生写作趋同问题的对策
解决学生写作趋同的问题,并不容易。笔者尝试了一些作法。
一是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做一些目的明确的观察体验。如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油菜花、桃花、梨花,游玉泉山、长坂坡、关陵庙;到附近农村调查子女尽孝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烈日当空和大雨滂沱时,不带遮阳遮雨器具,体会大自然的威力,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参加演讲会、辩论会,学校的体育艺术节活动,并将经历、感受记录下来。写作技能训练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人物描写技能训练,以“一个同学在静思”为题;心理描写训练,以“欲哭无泪”为题;动作描写训练,以“妈妈在厨房里劳作”为题,等等。
二是进行专题训练。
尝试运用相关联想法。例如,设这样的训练题:寝室每次卫生检查均为优秀,而平时却乱七八糟,其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联想法,打开思路。本题属于多因一果的问题。有学生认为,这是平时没有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有学生认为,这是没有认识到寝室卫生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健康;还有学生认为,打扫和整理内务是值日生的事,值日生敷衍塞责。相关联想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甚至可以顺着一个方向不断追踪下去,挖掘出背后的实质来。
尝试运用相似联想法。例如,以“人生状态”为题,指导学生由水的三态展开相似联系。由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的特点,联想到人生状态应丰富多彩;由水的液态、气态特点,联想到人生应朝气蓬勃,千姿百态。在训练中发现学生仅仅从水的动态特点来联想,且把三态孤立起来,这时就要及时指导学生从三态之间的联系角度立意。
四、结语
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毛病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看法肤浅,缺乏对具体问题进行充分解析的能力,都停留在浅层次上说着同样道理,使用相同的、陈旧的例子。如果能从不同层面展开联想,从报刊上摘录鲜活的事例,就可以拓展思路,使学生作文呈现精彩缤呈的状态。
在批阅中鼓励个性化表达。重点鼓励在内容上个性表达,对内容上虽有偏颇却有创意的文章采取容忍和鼓励态度。要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尽量运用多种句式和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