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硬要归纳出什么秘笈的话,也许就是陶教授强调的三心: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陶宏开,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共青团中央聘请的全国首位“网络文明爱心大使”。他从2004年5月帮助某少女戒除网瘾开始,先后巡回全国20多个省市作了近两百场报告,成功转化了多名上网成瘾的青少年。
  作为一名普通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笔者一直在关注着陶教授的咨询过程与案例,发现陶教授用的并非正统的心理学方法,多是教育学方法,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实效?许多当事人也曾看过心理医生,而疗效似乎平平。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心理咨询(辅导)自身存在着某些“门户之见”和“清规戒律”,影响了辅导实效的取得?
  
  当事人的主动性
  
  心理咨询和治疗认为,当事人的态度和动机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辅导效果的变量。“主动来访”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如果当事人主观上并无求助愿望,对咨询抱怀疑敌对态度,就很难互动合作,也就不会接受辅导者的指导与解释。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许多学生还不能坦然接受心理辅导,往往把心理问题与精神病之类联系起来,认为找心理教师咨询丢人,害怕被同伴议论。因此,心理辅导者多是“守株待兔”。
  在陶教授接待的孩子中,大多数是被家长哄骗来的,家长求助的愿望十分强烈,而孩子却恰恰相反:抵触,不合作,防御。不同的是陶教授充满爱心和耐心,一步步地打破坚冰:或者寻找当事者的兴趣,或进行兜圈子式的闲聊,或激将,或强行推进封闭式提问,寻找突破口,最终打开当事人心扉,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这里,当事人有无“主动来访”不再是制约咨询的瓶颈。
  陶教授认为耐心是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爱心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关键。笔者以为,陶教授下面的两段论述值得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借鉴:
  “教育孩子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配合,会出现反复。我也不是什么神仙,也没有灵丹妙药,我只是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耐心地打开他心中的一个个死结……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彻底解决的。”
  “当你开导孩子没什么成效时,千万不要放弃,不要对孩子有丝毫的怨恨,要始终保持阳光心态,保持爱心……用自己的眼神、语气、肢体语言表现这种爱心,让孩子感到,我是发自内心地关怀他。这就是沟通的最好切入点,这才会有真正的感染力。交谈氛围宽松了,我才能了解、观察到孩子的特点,走进他的心灵,以后的转变就顺理成章了。”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经常遇到父母或者班主任带着当事人一起咨询的事,此时,当事人多拒绝合作。爱心和耐心,不正是问题解决的妙方吗?
  
  必要的价值干预
  
  德育是用一套统一的、既定的世界观(其中包括价值观)去塑造人的心灵。心理咨询虽然也有价值影响,但是,价值改造不是心理咨询的基本目的;心理咨询不规定、亦不干预来访者的价值内容。因此,学校心理辅导往往避免对当事人进行价值干预,并把它作为区别于德育的重要指标。
  在陶教授的辅导案例中,价值干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也许与他使用的是教育学手段有关。如一位女生第一次到陶教授家时,大大咧咧,坐没坐相,缺乏礼貌,陶教授就直接说她不像个女孩子,简直是个女土匪,将来连男朋友都找不着;一位当事人不尊敬母亲,当着陶教授的面吼她,陶教授当即针锋相对,训斥他;一位母亲动辄数落孩子,告孩子的状,陶教授批评该位家长,告诉她自己并不完美,也存在毛病,不必对孩子求全责备等。从心理咨询角度看,这些做法是“大忌”,但陶教授是“运乎之妙,存于一心”。他曾经说过:“不管任何情况下,原则问题绝对一步不让,妥协一次,永无宁日。”“家庭教育,原则的事要寸步不让,小事要宽容理解,要多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沟通。”指明了价值干预的底线和具体操作技巧,而实际经验也验证了学校心理辅导需要适当的价值干预。
  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学生,而非成人。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人格和价值观尚未最后形成,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是非判断和自知能力还较为低下,做不到“自律”,更谈不上领悟自己的本性、认识自我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不能独立地进行自我选择,需要教育者和辅导者及时进行“他律”,如价值澄清和引导。这是不同于成人心理咨询的重要之处。
  心理教师在求助的学生眼里,身份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辅导者,他们认为辅导教师是“心理专家”,是有相关的专门知识的权威,应当能替自己解决问题,主观上有接受价值干预的准备。若辅导教师不能给予当事人适当、及时、中肯、具体的干预措施,而是说出“你有能力解决困难走出困境”之类的话,他们定会失望,觉得咨询没什么效果,甚至可能无法继续开展咨询。
  因而,一味依靠心智还很稚嫩的孩子自我觉悟自我批评,不进行有效的价值干预,笔者觉得有点理想化和教条化。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价值干预不是代替当事人做决定,而是引导当事人敢于面对自己,面对事实,敢于承担责任。恰当的价值干预,直指要害,醍醐灌顶,能使其幡然惊醒。
  
  家长参与咨询
  
  学校心理辅导多是一对一式的,较少把家长纳入咨询体系,许多辅导教师倾向于提高当事人的适应能力,提出“许多时候不能改变周围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这自然是没错的。然而对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又是多么的苛刻。
  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孩子的问题大多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有人把这类心理问题称为“亲源性心理问题”。陶教授认为,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在家长,孩子的未来也在家长。他把家长、孩子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对待,有点儿类似于家庭治疗。他坚持的是系统论的观点:教育孩子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家长、学校、社会、孩子都要行动起来。
  笔者在咨询中,也常遇到类似情况,当事人的心理困惑特别是学习和人际方面,大多与家长的不当教育观念和态度有关,而家长常常不觉或不以为然,只是关心“怎么办”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时,笔者委婉地暗示家长教育中的缺失与不足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并不真正认同,口头上多虚与委蛇。无奈笔者只好把重心放在提高当事人应对能力上,制标不制本,效果并不很理想。这大概也是大部分学校心理辅导者面临的尴尬境地。
  仔细咀嚼陶教授的一个个咨询案例,不难发现,他的许多做法和观点是教育和心理工作者非常熟悉的,甚至是“老生常谈”,如尊重信任、倾听、因材施教、先解决情绪问题等等,没有陌生的名词术语,而如何把这些元素进行有机整合,互取彼长,发挥最大效用,则是值得教育者和心理辅导者琢磨的,最简单的也往往最难做到。如果硬要归纳出什么秘笈的话,也许就是陶教授强调的三心: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其他文献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此書又由中华书局重版,这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曾根据书名“待访”及书前自序中“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密其言也”等语,讥笑此书是黄宗羲为向清廷邀宠讨好而作,以为“待访”就是俟清朝皇帝来访问。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此书书名及上引数语,均出自《周易》。《周易》明夷卦的卦辞云:“明夷,利艰贞。
《中国纳贤史话》收录了自先秦迄清初的纳贤故事,为“人才脱颖而出,鼓之以吹”,读后深受教益。但令人不满足的是,在全书九十六则故事中,属于先秦、两汉的四十七则,几占一半(其中春秋、战国时期又达二十九则),而元、明、清三代仅选了十二则,只占全书十分之一多点。这就容易使人产生时代愈近纳贤愈少的错觉。  其实,历代明主良臣纳贤荐贤者不绝于书。以元代为例,铁木真之对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对廉希宪、马可·波罗,似都
读了2016年第12期《时代邮刊》的“独家策划”《我们为什么对老家魂牵梦绕》,一股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  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都免不了的。不管你是不是游子,都會有乡愁。我们为什么对老家魂牵梦绕?因为我们需要乡愁。不忘乡愁,就是不忘初心、不忘根本。  年关将至,《时代邮刊》给我们送来一个温暖的“老家”,这股乡愁来得那么及时,来得那么猛烈。我们为之陶醉了!  湖南省安仁縣永乐江镇日光路80号 李成秋
《编辑忆旧》是以良友图书公司作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的,主要论述了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国民党所控制的出版业,所出的图书是以量胜质的,由于有钱有势又控制了印刷厂,粗制滥造,歪曲现实,粉饰太平,歌功颂德,诅咒革命等等,乃是他们的天职。更下流者,则不惜造谣中伤,甘作统治者的鹰犬,与图书检查委员会同流合污,封闭进步书店,查禁革命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最肮脏的一页。  老牌的出版机构商务印
近日,有幸拜读陈建远先生主编的《中国社会——原型与演化》一书。该书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变迁。其中“中华民族”一章,将重生意识列为中华民族国民性格的首要特征,引起我颇大兴趣。  作者以深邃的目光,返顾我国远古时代盛行的太阳崇拜现象,并把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东亚文化崇拜太阳的精神,同西亚文化崇拜月亮的精神作了比较,从文化隐喻角度发现,太阳孕育万物,是生命的象征。崇拜太阳实即是崇拜生命。重视生命、
伍晓鹰:对“经济人”的研究实际上涉及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是仅仅用道德评价来对待人和社会,还是用分析的观点来对待人和社会。记得经济学说史上曾有过这样一场关于经济学研究目的的争论: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单纯追求财富的增加是不对的,应该以人的幸福为目的,为此必须以公平的分配来克服增长的矛盾。而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则指出,人的发展只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为了发展生产力,一切应在所不惜。马克思在评论这场争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把科学发现归结为“从错误中学习”。在他看来,理论是试验性的假说,它们是否成立要经过检验。如果理论与实验不相符合,就需要我们认识到错误并批判地加以反思,从而推动科学进步和知识增长。  换个角度理解,在实验确认之前,谁也不能断定哪一种理论建构是正确的,就只能通过“试错”来寻找经得起实验检验的理论框架。这样的方法论智慧,通俗表达就是:如果未来是未知的和不确定的,那么要找到通往未来的路径,
稍阅佛经的人都知道,佛没有指定传法继承人,只有“授记”,即预言某人将来成佛。佛教初来中国盛行时正值天下分裂。南朝虽作各种文献总结,佛教也还没有确立以“统”相传,只有《释迦谱》、《高僧传》。佛典中有一部《付法藏因缘经(传)》,说是元魏时译,亦为梁僧著录。本世纪三十年代已有欧洲人在《通报》上撰文考证,认为这是中国人所编,至少是个可疑的本子。到唐朝,“道统”之说兴起。照中国人习惯,这么多不同经典必须纳入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家庭、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素养有所下降,如何进行好历史课教学,特别是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历史教学加强人格教育的原因    1.人格教育的提出是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  21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人格心理冲突,这就注定,我们未来的一代或几代
《布鲁诺传》    在中古后期的欧洲,方生未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这个斗争表现在各方面。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热情宣传并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捍卫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在世界上的主宰地位,动摇了宗教的基础,因而遭到教会极端仇恨,竟至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成为后世景仰的“哲学烈士”。布鲁诺的生平事迹是许多人都知道而都不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