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这就要求广大生物教师顺利、迅速地摆脱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形成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让自己早日具备全面而娴熟、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能力、技能”,自觉克服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理念与其他方面的干扰,敢于并善于冲破各种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清规戒律和条条框框,勇于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在这我要通过短期的实践教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江泽民同志曾在全教会上提出: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二、要学会处理新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以及改变教材与教学实践不适应的现象。如使教学内容与季节气候相一致,利于采集到新鲜的植物标本,方便观察研究。有利于过程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在生物教学改革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的教育,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認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调整教材的进度和结构,使教材与教学实践结合,便于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校内实习活动。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就是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时,学生以鼠妇为研究对象,对影响鼠妇分布和环境因素进行了科学探究。有人从墙角石板下捉到许多鼠妇,于是提出“阳光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观点;有人从麦垛下捉到许多鼠妇,于是提出“水分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我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三个组认为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另一组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最后该组改用瓦片作遮阳材料后也得到了和其他组相似的结果。实验成功了,小生命又被学生放回了大自然。通过这次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还懂得了科学研究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特殊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监控能力,从而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应付自如。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改精神,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才能为祖国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江泽民同志曾在全教会上提出: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二、要学会处理新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以及改变教材与教学实践不适应的现象。如使教学内容与季节气候相一致,利于采集到新鲜的植物标本,方便观察研究。有利于过程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在生物教学改革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的教育,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認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调整教材的进度和结构,使教材与教学实践结合,便于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校内实习活动。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就是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时,学生以鼠妇为研究对象,对影响鼠妇分布和环境因素进行了科学探究。有人从墙角石板下捉到许多鼠妇,于是提出“阳光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观点;有人从麦垛下捉到许多鼠妇,于是提出“水分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我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三个组认为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另一组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最后该组改用瓦片作遮阳材料后也得到了和其他组相似的结果。实验成功了,小生命又被学生放回了大自然。通过这次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还懂得了科学研究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特殊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监控能力,从而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应付自如。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改精神,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才能为祖国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