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DR的防治作用.方法 72只3周龄雄性C57BL/ksj db/+小鼠随机分成4组,其中3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2个干预组每日分别予缬沙坦40 mg/kg体重或卡托普利12.5 mg/kg体重灌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则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后4、8、12
【机 构】
:
100089,北京,解放军第四六六医院眼科,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DR的防治作用.方法 72只3周龄雄性C57BL/ksj db/+小鼠随机分成4组,其中3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2个干预组每日分别予缬沙坦40 mg/kg体重或卡托普利12.5 mg/kg体重灌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则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后4、8、12周时各组摘除6只眼球,行免疫组化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的AngⅡ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进行平均灰度和面密度分析.结果随病情进展,糖尿病组的AngⅡ和VEGF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降低,面密度值均明显增加.同一病程阶段卡托普利干预组的VEGF面密度值明显低于缬沙坦干预组的面密度值,而且第8周和第12周卡托普利干预组的VEGF面密度值均明显低于第4周的值.AngⅡ和VEGF呈显著正相关.卡托普利干预组的VEGF面密度值和病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早期应用ACEi或AT1R拮抗剂均可一定程度改善DR,对视网膜起到保护作用.短期内ACEi防治DR的效果优于AT1R拮抗剂。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伴癌综合征(PNS)的临床特征、生化及病理参数的改变规律.方法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24例HC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NS占同期HCC住院人数的32.2% (201/624),男∶女为4.6∶1.PNS主要表现为6种异常:高胆固醇血症(占同期HCC住院人数的15.9%,下同),低血糖症(8.2%),血小板增多症(7.7%),类白血病反应(4.8%),红细胞增多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定量评价室壁运动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技术对15例健康志愿者(A组)和15例心肌梗死患者(B组)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和心尖长轴观组织速度图像.将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分别按照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划分为18个节段,测量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p)、收缩期峰值位移(D)、收缩期最大应变率(SR)和收缩期最大应变(S)4项指标.结果 B组运
目的 比较肝细胞蛋白、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上皮膜抗原(EMA)4种蛋白在Barrett食管化生的肠上皮中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3例肠上皮化生型Barrett食管标本中肝细胞蛋白、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EMA四种蛋白的表达,同时进行爱先蓝-高碘酸-无色品红[AB(pH2.5)-PAS]染色标记,比较表达的差异.结果化生的肠上皮中均可见肝细胞蛋白、细胞角蛋白7、细胞
目的 了解1999~2000年江苏省淮北部分地区发生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并发急性肾衰病例的病因与流行特点.方法运用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999年共在9个县(区)报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并发急性肾衰病例95例,死亡83例,病死率87.37%.6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男女之比为1:1.44,年
目的 观察腹腔复温对腹腔低温海水浸泡伤大鼠存活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腹腔低温海水浸泡组(B组)及腹腔低温海水浸泡后复温组(C组),观察每一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乳酸(LA)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另取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腹腔海水浸泡组(D组)、腹腔海水浸泡后复温组(E组),用以观察腹腔复温后24 h死亡率.结果①术后24h E组大鼠死亡率(6
目的 比较人群伤害调查和医院调查中伤害原因顺位,以及同一伤害在人群和医院就诊病例中的年龄构成的差异.方法比较人群调查和医院调查获得的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同一伤害在人群和医院就诊病例中的年龄构成的差异.结果四县人群调查前四位伤害原因为机械性损伤、跌倒、烧烫伤和道路交通伤害.四县医院急诊科的伤害就诊病例原因构成前四位为道路交通伤害、他人加害、机械性损伤和烧烫伤.人群调查和医院调查中道路交通伤害的年龄构成
目的 探讨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心房颤动(房颤)模型的方法.方法兔10只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房颤模型,起始右房压力为0,逐步递增至12cmh2O(1cmh2O=0.098kPa),在每个压力水平分别给予S1S2刺激诱发心房颤动.结果 9只兔心脏成功诱发房颤,房颤诱发成功率为90%;随着心房压力的升高,房颤诱发率升高.结论改进后的模型诱发房颤成功率高,方法简便,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