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态课是一堂真实可信、实实在在的课。一堂真正的常态语文好课,应自然灵动,不应带有任何造作的色彩。我认为语文常态课的自然和谐应主要体现在自然灵动的导入,自然灵动的创设情景,自然灵动的师生互动,自然灵动过渡语。自然灵动的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返璞归真,是反映教学本质的正常状态的课。
关键词:自然灵动;创设情景;师生互动;过渡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7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载体,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常态课就是自然的回归。人们常说“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一节质量好的语文课,是常态的体现,是自然的再现,应和谐自然,不应带有任何造作的色彩。我认为语文常态课应是自然灵动的。那么,如何来使语文常态课走向灵动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自然灵动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开展有效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做好有效导入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对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视,所以很在意课文导入的精心雕琢,但常态课是一堂真实可信、实实在在的课。这种精心雕琢,无可厚非,但把课上得常态一点,自然一点,没必要过分渲染。力求在从容、自然灵动中导入新课,在常态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导入。
第一种方法:教师结合所学内容的情感氛围来设计与之一致的、富有诗意和艺术性的导入,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接受起来很自然。例如,在进行七年级教材内容《散步》这一课内容学习时,文本内容包含的亲情、关爱、中年人的责任等核心情感非常明显。文本内容从学生熟悉的家庭情境出发,通过描写初春时节,祖孙三代人走在田野小路的场景,表达出让一家人感到温暖的,除了初春明媚的阳光之外,更是一家人的亲情,这是家人之间心灵的呵护。课文内容温馨自然,富有诗意,会给学生沁人心脾的感觉。所以在设计导语时,就可以用这样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导入:“同学们,大家设想这样一幅画卷,初春的南方田野,庄稼已经泛出了新绿,旁边有波光粼粼的池塘,小路上祖孙三代在漫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美文《散步》。”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第二种方法:切中主题,可以学习文本的内容或者文章的标题入手,结合学生已知的知识储备来灵活设计导入,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亲切和自然的。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文言文《醉翁亭记》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如文笔优美、布局匀称,表述多以四字为主,节奏和谐,有叙事也有抒情。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想象过一位喝醉酒之后的人的行为和语言吗?如果一位太守喝醉后又会是怎样的呢?”设计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带着兴致、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导入新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够迅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被激发出来。当然,导入新课还要注意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相适应,要和谐自然,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要力求自然、真实,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自然灵动的过渡语
自然灵动的语言过渡,会让课程显得不生硬,不脱节。上好一堂语文课,过渡语言的设计十分重要,体现了教师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一篇课文,它的情节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过渡,也可以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过渡,精心设计教学中每两个问题之间的过渡语,将自然过渡的语言贯穿于教学内容之间,要注意教学的节奏性和衔接性、联系性,特别是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系列的问题探究式来进行衔接,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把各个知识点连接为一个整体,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进行自然的过渡,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灵动的过渡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要有思想性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教书育人,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同等重要,所以在应用过渡语时务必要重视其思想性,切忌为单纯追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采用低级趣味的方法。语文语言具备了思想性,才会使学生感知到语文学科的厚重与魅力所在。
(二)要有整体性
过渡语的应用本身就是要实现教学流程的有序衔接,实现承上启下的效果,这也有利于学生知晓所学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过渡语言有了整体性,会使整节语文课更加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会更加和谐,这也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整体性,反而容易出现节外生枝,使知识脱节,也容易带来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三)要有启发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激励、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契机,教师要重视每一个环节。所以在过渡语言的应用上也要重视其启发性。过渡语言讲求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这样才更适合助力学生开展有效语文学习活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于新鲜事物兴趣浓厚。而教师的语言也是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工具。有趣味性、幽默感的多样化过渡语言,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语文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过渡语的设计,巧妙的过渡语,会让课堂更加自然、有情趣、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这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创设自然灵动的情境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教师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创设相关情境,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来落实三維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常态课教学创设情境一定要自然,绝不能牵强附会,要善于发现、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创建适合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情境。创设情景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正面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学习好新课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情境一定要自然,绝不能生硬。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同时播放范读课文的音频,耳闻目睹,亲切自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讲授新课,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自然,而且要在自然中寻求灵动,这种灵动是平和中的自然升华,而不是生搬硬套。当然,这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掌控力,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设计自然灵动的情境,从而使课堂教学走向生动、自然、灵动。
四、自然灵动的师生互动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而教育也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必须的、必要的。通过师生互动,既能够传递知识,也能够体现思想交流的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引导;通过互动,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情,教学的针对性会更强,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对于常态课来说,它不应该仅仅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讲到底,这样的课堂是死板、低效的。真正的常态课堂也应该是自然灵动的,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在此基础上细致地分析教材,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来营造富有灵动性、创造性且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密切契合的,是扎实的,更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这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当然,一堂有质量的语文常态课,师生之间的互动应是即兴的,而不是通过事先预演预设,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表演性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以及积极参与,应该是在课堂上教师有效设计、有效引导下的互动,应该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课堂生成的互动,是学情在课堂上自然的表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深度、有价值,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才是灵动的。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非常鲜明地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指出了新时期的教育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而不是完全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这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自己质疑的时间、机会,使语文教学这种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所以,语文常态课体现了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责任。
总之,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首先要上好常态课,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扎实、自然的课堂,是师生密切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利于教师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让常态课自然灵动起来,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兰.关注常态课,演绎真精彩[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
[2]陈冬娥.平实中见灵动 差异中显和谐——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常态课的反思[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
[3]朱金良.家常便饭最养人——常态课教学体会之一[J].小学时代(教师),2011(10).
[4]陈以军,严长江.不妨在常态课基础上打磨公开课[J].语文教学之友,2011(6).
关键词:自然灵动;创设情景;师生互动;过渡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7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载体,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常态课就是自然的回归。人们常说“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一节质量好的语文课,是常态的体现,是自然的再现,应和谐自然,不应带有任何造作的色彩。我认为语文常态课应是自然灵动的。那么,如何来使语文常态课走向灵动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自然灵动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开展有效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做好有效导入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对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视,所以很在意课文导入的精心雕琢,但常态课是一堂真实可信、实实在在的课。这种精心雕琢,无可厚非,但把课上得常态一点,自然一点,没必要过分渲染。力求在从容、自然灵动中导入新课,在常态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导入。
第一种方法:教师结合所学内容的情感氛围来设计与之一致的、富有诗意和艺术性的导入,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接受起来很自然。例如,在进行七年级教材内容《散步》这一课内容学习时,文本内容包含的亲情、关爱、中年人的责任等核心情感非常明显。文本内容从学生熟悉的家庭情境出发,通过描写初春时节,祖孙三代人走在田野小路的场景,表达出让一家人感到温暖的,除了初春明媚的阳光之外,更是一家人的亲情,这是家人之间心灵的呵护。课文内容温馨自然,富有诗意,会给学生沁人心脾的感觉。所以在设计导语时,就可以用这样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导入:“同学们,大家设想这样一幅画卷,初春的南方田野,庄稼已经泛出了新绿,旁边有波光粼粼的池塘,小路上祖孙三代在漫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美文《散步》。”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第二种方法:切中主题,可以学习文本的内容或者文章的标题入手,结合学生已知的知识储备来灵活设计导入,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亲切和自然的。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文言文《醉翁亭记》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如文笔优美、布局匀称,表述多以四字为主,节奏和谐,有叙事也有抒情。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想象过一位喝醉酒之后的人的行为和语言吗?如果一位太守喝醉后又会是怎样的呢?”设计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带着兴致、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导入新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够迅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被激发出来。当然,导入新课还要注意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相适应,要和谐自然,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要力求自然、真实,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自然灵动的过渡语
自然灵动的语言过渡,会让课程显得不生硬,不脱节。上好一堂语文课,过渡语言的设计十分重要,体现了教师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一篇课文,它的情节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过渡,也可以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过渡,精心设计教学中每两个问题之间的过渡语,将自然过渡的语言贯穿于教学内容之间,要注意教学的节奏性和衔接性、联系性,特别是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系列的问题探究式来进行衔接,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把各个知识点连接为一个整体,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进行自然的过渡,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灵动的过渡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要有思想性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教书育人,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同等重要,所以在应用过渡语时务必要重视其思想性,切忌为单纯追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采用低级趣味的方法。语文语言具备了思想性,才会使学生感知到语文学科的厚重与魅力所在。
(二)要有整体性
过渡语的应用本身就是要实现教学流程的有序衔接,实现承上启下的效果,这也有利于学生知晓所学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过渡语言有了整体性,会使整节语文课更加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会更加和谐,这也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整体性,反而容易出现节外生枝,使知识脱节,也容易带来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三)要有启发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激励、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契机,教师要重视每一个环节。所以在过渡语言的应用上也要重视其启发性。过渡语言讲求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这样才更适合助力学生开展有效语文学习活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于新鲜事物兴趣浓厚。而教师的语言也是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工具。有趣味性、幽默感的多样化过渡语言,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语文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过渡语的设计,巧妙的过渡语,会让课堂更加自然、有情趣、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这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创设自然灵动的情境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教师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创设相关情境,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来落实三維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常态课教学创设情境一定要自然,绝不能牵强附会,要善于发现、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创建适合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情境。创设情景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正面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学习好新课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情境一定要自然,绝不能生硬。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同时播放范读课文的音频,耳闻目睹,亲切自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讲授新课,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自然,而且要在自然中寻求灵动,这种灵动是平和中的自然升华,而不是生搬硬套。当然,这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掌控力,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设计自然灵动的情境,从而使课堂教学走向生动、自然、灵动。
四、自然灵动的师生互动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而教育也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必须的、必要的。通过师生互动,既能够传递知识,也能够体现思想交流的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引导;通过互动,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情,教学的针对性会更强,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对于常态课来说,它不应该仅仅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讲到底,这样的课堂是死板、低效的。真正的常态课堂也应该是自然灵动的,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在此基础上细致地分析教材,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来营造富有灵动性、创造性且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密切契合的,是扎实的,更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这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当然,一堂有质量的语文常态课,师生之间的互动应是即兴的,而不是通过事先预演预设,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表演性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以及积极参与,应该是在课堂上教师有效设计、有效引导下的互动,应该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课堂生成的互动,是学情在课堂上自然的表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深度、有价值,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才是灵动的。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非常鲜明地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指出了新时期的教育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而不是完全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这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自己质疑的时间、机会,使语文教学这种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所以,语文常态课体现了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责任。
总之,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首先要上好常态课,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扎实、自然的课堂,是师生密切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利于教师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让常态课自然灵动起来,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兰.关注常态课,演绎真精彩[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
[2]陈冬娥.平实中见灵动 差异中显和谐——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常态课的反思[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
[3]朱金良.家常便饭最养人——常态课教学体会之一[J].小学时代(教师),2011(10).
[4]陈以军,严长江.不妨在常态课基础上打磨公开课[J].语文教学之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