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常态课走向自然灵动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do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态课是一堂真实可信、实实在在的课。一堂真正的常态语文好课,应自然灵动,不应带有任何造作的色彩。我认为语文常态课的自然和谐应主要体现在自然灵动的导入,自然灵动的创设情景,自然灵动的师生互动,自然灵动过渡语。自然灵动的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返璞归真,是反映教学本质的正常状态的课。
  关键词:自然灵动;创设情景;师生互动;过渡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7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载体,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常态课就是自然的回归。人们常说“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一节质量好的语文课,是常态的体现,是自然的再现,应和谐自然,不应带有任何造作的色彩。我认为语文常态课应是自然灵动的。那么,如何来使语文常态课走向灵动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自然灵动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开展有效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做好有效导入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对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视,所以很在意课文导入的精心雕琢,但常态课是一堂真实可信、实实在在的课。这种精心雕琢,无可厚非,但把课上得常态一点,自然一点,没必要过分渲染。力求在从容、自然灵动中导入新课,在常态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导入。
   第一种方法:教师结合所学内容的情感氛围来设计与之一致的、富有诗意和艺术性的导入,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接受起来很自然。例如,在进行七年级教材内容《散步》这一课内容学习时,文本内容包含的亲情、关爱、中年人的责任等核心情感非常明显。文本内容从学生熟悉的家庭情境出发,通过描写初春时节,祖孙三代人走在田野小路的场景,表达出让一家人感到温暖的,除了初春明媚的阳光之外,更是一家人的亲情,这是家人之间心灵的呵护。课文内容温馨自然,富有诗意,会给学生沁人心脾的感觉。所以在设计导语时,就可以用这样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导入:“同学们,大家设想这样一幅画卷,初春的南方田野,庄稼已经泛出了新绿,旁边有波光粼粼的池塘,小路上祖孙三代在漫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美文《散步》。”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第二种方法:切中主题,可以学习文本的内容或者文章的标题入手,结合学生已知的知识储备来灵活设计导入,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亲切和自然的。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文言文《醉翁亭记》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如文笔优美、布局匀称,表述多以四字为主,节奏和谐,有叙事也有抒情。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想象过一位喝醉酒之后的人的行为和语言吗?如果一位太守喝醉后又会是怎样的呢?”设计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带着兴致、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导入新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够迅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被激发出来。当然,导入新课还要注意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相适应,要和谐自然,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要力求自然、真实,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自然灵动的过渡语
   自然灵动的语言过渡,会让课程显得不生硬,不脱节。上好一堂语文课,过渡语言的设计十分重要,体现了教师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一篇课文,它的情节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过渡,也可以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过渡,精心设计教学中每两个问题之间的过渡语,将自然过渡的语言贯穿于教学内容之间,要注意教学的节奏性和衔接性、联系性,特别是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系列的问题探究式来进行衔接,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把各个知识点连接为一个整体,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进行自然的过渡,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灵动的过渡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要有思想性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教书育人,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同等重要,所以在应用过渡语时务必要重视其思想性,切忌为单纯追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采用低级趣味的方法。语文语言具备了思想性,才会使学生感知到语文学科的厚重与魅力所在。
   (二)要有整体性
   过渡语的应用本身就是要实现教学流程的有序衔接,实现承上启下的效果,这也有利于学生知晓所学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过渡语言有了整体性,会使整节语文课更加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会更加和谐,这也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整体性,反而容易出现节外生枝,使知识脱节,也容易带来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三)要有启发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激励、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契机,教师要重视每一个环节。所以在过渡语言的应用上也要重视其启发性。过渡语言讲求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这样才更适合助力学生开展有效语文学习活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于新鲜事物兴趣浓厚。而教师的语言也是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工具。有趣味性、幽默感的多样化过渡语言,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语文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过渡语的设计,巧妙的过渡语,会让课堂更加自然、有情趣、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这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创设自然灵动的情境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教师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创设相关情境,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来落实三維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常态课教学创设情境一定要自然,绝不能牵强附会,要善于发现、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创建适合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情境。创设情景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正面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学习好新课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情境一定要自然,绝不能生硬。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同时播放范读课文的音频,耳闻目睹,亲切自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讲授新课,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自然,而且要在自然中寻求灵动,这种灵动是平和中的自然升华,而不是生搬硬套。当然,这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掌控力,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设计自然灵动的情境,从而使课堂教学走向生动、自然、灵动。
   四、自然灵动的师生互动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而教育也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必须的、必要的。通过师生互动,既能够传递知识,也能够体现思想交流的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引导;通过互动,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情,教学的针对性会更强,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对于常态课来说,它不应该仅仅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讲到底,这样的课堂是死板、低效的。真正的常态课堂也应该是自然灵动的,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在此基础上细致地分析教材,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来营造富有灵动性、创造性且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密切契合的,是扎实的,更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这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当然,一堂有质量的语文常态课,师生之间的互动应是即兴的,而不是通过事先预演预设,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表演性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以及积极参与,应该是在课堂上教师有效设计、有效引导下的互动,应该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课堂生成的互动,是学情在课堂上自然的表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深度、有价值,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才是灵动的。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非常鲜明地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指出了新时期的教育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而不是完全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这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自己质疑的时间、机会,使语文教学这种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所以,语文常态课体现了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责任。
   总之,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首先要上好常态课,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扎实、自然的课堂,是师生密切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利于教师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让常态课自然灵动起来,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兰.关注常态课,演绎真精彩[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
  [2]陈冬娥.平实中见灵动 差异中显和谐——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常态课的反思[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
  [3]朱金良.家常便饭最养人——常态课教学体会之一[J].小学时代(教师),2011(10).
  [4]陈以军,严长江.不妨在常态课基础上打磨公开课[J].语文教学之友,2011(6).
其他文献
摘 要:经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究和实践,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逐渐得到学生的认可,并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教学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目前的基本教育情况,呈现出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学的新状态。由于实行的时间不长,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笔者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被提出以来,一线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究,指出深度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我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受到深度教学理念的影响,尝试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主要就应用到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愈发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是语文学科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其中,写作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一项必备技能,写作综合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反映出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效果。但在当前的初中语文写作活动中,很多学生习作存在词语运用不当、内容空洞、情感表达不足等问题。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展开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以及家长的广泛重视。信息技术时代,想要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让农村的学生也能够充分意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让相距万里的优秀美术作品能够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得美术课堂教学更加丰富,以此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农村小学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探究。  关
摘 要:随着创新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活动不斷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探索,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借助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推动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理念;微课教学;读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属于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是小学生比较排斥、抵触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更是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在阅读的时候无法做到理解文章的中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而好奇与兴趣则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所以对于小学科学这种强调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学科教学而言,在兴趣引导下开展教学活动是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践行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以创新模式为载体的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想学习语文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各种创新环节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他们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在主动意识支配下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使他们能获得高效的学
摘 要: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等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逐渐将信息技术投入到农村小学教育领域当中。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探究,意在使得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摘 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相当重要,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的学习效果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并没有实现两者的有效提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既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又能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改善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