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应有活力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e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过后,东西部开始打起了农民工争夺战。在东部的上海,一些用工企业开着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农民工家门口去接他们。而西部的重庆,当地官员更是在春节期间就有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即设法把那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多少。这一接一截,反映的到底是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央视《新闻1+1》对此进行了追问。
  所谓沿海用工荒,近些年來其实早巳不是新闻。我一贯认为,这是完全站在部分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招人困难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如果是站在工人找工作的角度,这样的问题其实根本不存在,至少在当前,中国依然不会缺少劳动力。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只要工人可以理性选择,那么有的企业从不缺人,有的企业却招不到人,都实在太为正常不过。所以说,用工荒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伪问题。
  毕竟,一个始终以廉价劳动力众多而著称的经济体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始终依靠廉价劳动力默默奉献而保持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所谓用工荒非但不值得忧虑,相反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套用一个流行句式来形容,如果不能说“没有用工荒就没有新中国”,也许至少可以说“没有用工荒就没有新进步”。
  首先,用工荒对于提高普通工人待遇,纠正劳动回报率与资本回报率严重失衡,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都非常有益。用工荒说到底就是“廉价劳动力荒”。究其本质,不过是工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民工不仅有权而且必须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给应有的福利,不给应有的权利,只想着廉价工人仍像从前那样大批从外地涌来,这样的情景如果在今天依旧延续,那才是改革的最大悲哀。
  其次,用工荒是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有利于倒逼沿海经济更好更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人总是有依赖性的,如果只需依赖传统经济就能稳赚稳发,也就不会真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搞转型升级,上至政府部门下至企业内部皆是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方方面面都具备竞争优势的先发地区,现在反过来要和中西部这些后发地区争夺同一批、同一类的人才,足以说明产业转型政策在企业层面并未得到很好贯彻。
  再次,用工荒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民工进城的原因,一是落后农村的“推力”,二是先进城市的“拉力”。沿海地区用工荒的出现,意味着农村落后面貌日益得到改善,在家乡工作的机会和所得日益增多,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更何况,本来就不应该是工人跑着很远的路去追工厂,而应该是资本围着劳动力转,“有工人所以有工厂”要远远优于“有工厂所以有工人”。
  工人待遇得到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得到改善,沿海经济更好更快转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最终都必然反映到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强,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有市场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并没有那么可怕,相反却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应有活力。
其他文献
前不久,中国人大网就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刚过1天,就收到10万多条意见,体现出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据4月27日《北京日报》)  作为一个正在履行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公民,或是有可能成为个税贡献者的公民,起征点的变化,计税层级的调整,都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工资性收入,所以,首日意见就超10万条丝毫不令人意外。公民意见最终会起到多大作用,当然有待评估,但是,
近年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早期儿童教育的干预力度,期望通过整合原来独立的、碎片化的实践措施,形成项目、服务与决策相互协调的
路线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部分,路线设计的合理性决定了桥梁、隧道、路基等工程规模的数量,进而决定了工程投资的大小。文章介绍了路线方案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比选方法,
冬季变冷,雨水逐渐增多,客货运输进入旺季,雨雾、冰雪日益增大,是交通事故的多发时期,给交通安全管理和安全行车带来一定难度。为了搞好交通安全,预防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笔者仅以从事交通管理多年的实践,谈谈冬季安全行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冬季安全行车是每个司机的头等大事,必须牢记心上。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切实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和对国家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千方百计避免各种
人与车的关系。通过对许多车辆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事故的发生是由于驾驶员的疏忽大意、疲劳驾驶等诸多原因造成,而与车辆自身关系甚微。人为车所载,车为人所驾,这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