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雪过后,不少人为了改善体质而急于进补,反而给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多麻烦。中医认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佳的进补季节,但因每个人体质各异,不同人的进补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应该因证施膳,避免走入冬令进补的误区。
老少不辨“蛮补”
由于人有男女之别和老少之异,因而对冬季“进补”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大多体质虚弱,所以适当适量“进补”可增强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然而小儿生理机能旺盛,无论是正常发育的健康儿童,还是生病尚未痊愈的患儿,都不宜“进补”。尤其是甘温、温热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这些只适宜于成年人,儿童即使体质弱,也应忌食或少食,反之则有损无益。
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注意饮食营养的调节补充,一般不宜以药物进补。
无虚盲目“求补”
某老人平时喜欢吃些补药、补品,有一次感冒了,几天都没有胃口,自认为是身体虚弱,就自行服食高丽参。结果因服食过量,被送到医院时目呆口张,面赤无神,四肢颤栗,气息奄奄。幸亏救治及时,才转危为安。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国外对这类保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只能使你的亚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水平。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
有些人认为补品越贵越有功效,其实高价补品大多是加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草药,如人参、冬虫夏草、藏红花、燕窝、熊掌、蜂王浆等。然而,没有针对性的用药,一般不会显出特殊效果。
辨证不清“乱补”
某人长期睡眠不好,白天精神疲困,认为自己体质差,自行服用人参、西洋参、参芪大补膏,其量又大,结果出现兴奋、烦躁,失眠更厉害了。值得注意,这是典型的“乱补”,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为使冬季“进补”能更准确地达到预期效果,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和食物的属性进行辨证施补。中医按照食物的性味,可分为平补、温补和清补等类。所谓平补食物是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药补绝对不如食补
冬令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食补和药补。食补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食补安全,一般没有不良反应,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另外食补烹饪方法多样,炖、煮、蒸和煲汤,任凭自己的喜好,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蔬等食物本来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冬令进补,还得用力峻、效专的药补,否则难以奏效。当然药补的难度大,需要辨病、辨证施补,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总的来说,药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
老少不辨“蛮补”
由于人有男女之别和老少之异,因而对冬季“进补”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大多体质虚弱,所以适当适量“进补”可增强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然而小儿生理机能旺盛,无论是正常发育的健康儿童,还是生病尚未痊愈的患儿,都不宜“进补”。尤其是甘温、温热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这些只适宜于成年人,儿童即使体质弱,也应忌食或少食,反之则有损无益。
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注意饮食营养的调节补充,一般不宜以药物进补。
无虚盲目“求补”
某老人平时喜欢吃些补药、补品,有一次感冒了,几天都没有胃口,自认为是身体虚弱,就自行服食高丽参。结果因服食过量,被送到医院时目呆口张,面赤无神,四肢颤栗,气息奄奄。幸亏救治及时,才转危为安。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国外对这类保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只能使你的亚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水平。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
有些人认为补品越贵越有功效,其实高价补品大多是加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草药,如人参、冬虫夏草、藏红花、燕窝、熊掌、蜂王浆等。然而,没有针对性的用药,一般不会显出特殊效果。
辨证不清“乱补”
某人长期睡眠不好,白天精神疲困,认为自己体质差,自行服用人参、西洋参、参芪大补膏,其量又大,结果出现兴奋、烦躁,失眠更厉害了。值得注意,这是典型的“乱补”,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为使冬季“进补”能更准确地达到预期效果,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和食物的属性进行辨证施补。中医按照食物的性味,可分为平补、温补和清补等类。所谓平补食物是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药补绝对不如食补
冬令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食补和药补。食补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食补安全,一般没有不良反应,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另外食补烹饪方法多样,炖、煮、蒸和煲汤,任凭自己的喜好,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蔬等食物本来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冬令进补,还得用力峻、效专的药补,否则难以奏效。当然药补的难度大,需要辨病、辨证施补,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总的来说,药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