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历来就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现代学校承担着传承、创新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工作作风、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它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提升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现代中学实现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 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现代学校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把儒家思想精髓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目前,现代学校还没有体系完整的儒家思想课程,也没有单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与内容散落在相关学科。现代学校通过分布在各学科课程体系的知识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实现儒学的传承。就目前来说,只有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为数不多的学校提出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办学指导思想。我们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学教育中的要求,主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寻找可以体现儒家思想的内容与要求。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课程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实现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挖掘民族精神中的人文传统,提高自我修养,将弘扬民族精神与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与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挖掘民族精神中的人文传统,提高自我修养,将弘扬民族精神与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与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感受民族精神中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了解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能够为积极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和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做出努力。
发挥课程建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传统文化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中学德育课程重点突出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中学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中融入儒家思想的内容;赋权学校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开办以弘扬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实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宣传传统文化的内涵,努力使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二、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不同的校园文化会塑造和培养出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会使人产生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置身于这种多元民族文化精神氛围中的师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影响、熏陶和教育,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在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儒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校园文化载体都成为文化传承的元素,就能更好体现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校园人际氛围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文环境的主要内容。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师德风貌和新时代学生形象的创建活动,形成尊重、和睦、快乐、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展示师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昂扬向上的学校精神。比如,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和谐”一直是广雅中学崇尚的境界和追求的目标。当年,张之洞定名“广雅”,取义“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即强调所培养的人才要做到知识广博、品行雅正,寄寓育人目标中“知识”与“品行”的和谐统一。
2. 加强校园媒体,网络的建设和开发。校园网及其它校园媒体的建设开发,是校园精神环境的特殊构成的部分,也是人文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的载体。应组织师生共同参与这一载体的建设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空间,全方位创建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如曲阜师范大学附中利用校园网,让传统文化搭上了数字快车。数字校园的内容包罗万象:大哉孔子、思齐教研、杏坛周末、书锦书香、学而时习、映雪化雨、格致服务、骐骥驰骋、六艺牍等,既反映了曲阜师范大学附中办学的历史与现状,又展现了儒家教育与学术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教育赋予学校新的活力。“六艺牍”取自孔子六艺,又借“6edu”之谐音(牍:古代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能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校环境布置、建筑设计、校园绿化和网络媒体布局设计等方面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校园网开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栏目,用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人物、事件等题材来美化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以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3. 加强校史、校训教育。校史、校训是学校文化的画龙点睛部分,也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窗口。学校历史虽有长短,但每所学校都应将校史作为学校特有的宝贵教育资源,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既进行物化的建设,又加强内涵的开掘。学校校训各有不同,但每所学校都应力求保持传统,适度创新,让校训为师生普遍认同,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载体。比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要求教师“博学、善导”,鼓励学生“勤学、善思”,注重营造“求实、创新、和谐”的学教氛围,形成了“强化精品意识,追求全面发展,弘扬儒家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的办学特色,确立素质教育核心观,以优秀文化塑造崇高人格的办学理念,逐步成为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的特色学校。
儒家思想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对学校优质资源的提炼、整合与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完善和生成。因此,学校应该着力提炼学校的文化特质,提升学校的文化“底气”,潜心研究学校发展史,充分挖掘学校各个发展阶段的办学理念、文化内涵、人文背景、发展历程等,使全校师生自上而下人人崇尚精神追求,让校风校训深入人心,并凝聚和升华为学校个性化的校园精神,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罗峰
一、 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现代学校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把儒家思想精髓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目前,现代学校还没有体系完整的儒家思想课程,也没有单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与内容散落在相关学科。现代学校通过分布在各学科课程体系的知识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实现儒学的传承。就目前来说,只有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为数不多的学校提出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办学指导思想。我们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学教育中的要求,主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寻找可以体现儒家思想的内容与要求。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课程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实现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挖掘民族精神中的人文传统,提高自我修养,将弘扬民族精神与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与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挖掘民族精神中的人文传统,提高自我修养,将弘扬民族精神与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与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感受民族精神中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了解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能够为积极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和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做出努力。
发挥课程建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传统文化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中学德育课程重点突出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中学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中融入儒家思想的内容;赋权学校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开办以弘扬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实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宣传传统文化的内涵,努力使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二、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不同的校园文化会塑造和培养出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会使人产生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置身于这种多元民族文化精神氛围中的师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影响、熏陶和教育,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在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儒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校园文化载体都成为文化传承的元素,就能更好体现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校园人际氛围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文环境的主要内容。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师德风貌和新时代学生形象的创建活动,形成尊重、和睦、快乐、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展示师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昂扬向上的学校精神。比如,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和谐”一直是广雅中学崇尚的境界和追求的目标。当年,张之洞定名“广雅”,取义“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即强调所培养的人才要做到知识广博、品行雅正,寄寓育人目标中“知识”与“品行”的和谐统一。
2. 加强校园媒体,网络的建设和开发。校园网及其它校园媒体的建设开发,是校园精神环境的特殊构成的部分,也是人文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的载体。应组织师生共同参与这一载体的建设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空间,全方位创建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如曲阜师范大学附中利用校园网,让传统文化搭上了数字快车。数字校园的内容包罗万象:大哉孔子、思齐教研、杏坛周末、书锦书香、学而时习、映雪化雨、格致服务、骐骥驰骋、六艺牍等,既反映了曲阜师范大学附中办学的历史与现状,又展现了儒家教育与学术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教育赋予学校新的活力。“六艺牍”取自孔子六艺,又借“6edu”之谐音(牍:古代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能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校环境布置、建筑设计、校园绿化和网络媒体布局设计等方面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校园网开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栏目,用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人物、事件等题材来美化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以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3. 加强校史、校训教育。校史、校训是学校文化的画龙点睛部分,也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窗口。学校历史虽有长短,但每所学校都应将校史作为学校特有的宝贵教育资源,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既进行物化的建设,又加强内涵的开掘。学校校训各有不同,但每所学校都应力求保持传统,适度创新,让校训为师生普遍认同,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载体。比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要求教师“博学、善导”,鼓励学生“勤学、善思”,注重营造“求实、创新、和谐”的学教氛围,形成了“强化精品意识,追求全面发展,弘扬儒家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的办学特色,确立素质教育核心观,以优秀文化塑造崇高人格的办学理念,逐步成为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的特色学校。
儒家思想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对学校优质资源的提炼、整合与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完善和生成。因此,学校应该着力提炼学校的文化特质,提升学校的文化“底气”,潜心研究学校发展史,充分挖掘学校各个发展阶段的办学理念、文化内涵、人文背景、发展历程等,使全校师生自上而下人人崇尚精神追求,让校风校训深入人心,并凝聚和升华为学校个性化的校园精神,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