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决定这门课程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总体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对于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质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 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稳定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良好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师队伍职称、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学历层次有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过硬,绝大多数教师讲党性,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和“真讲”马列主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多年来一直强调仍未解决的老问题和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职称结构不合理;平均学历偏低;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数严重偏少;具有副高职称者不多,讲师及助教职称者则占大部分。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结构上先天不足,高层次的科研攻关课题和重大教改立项领军人物匮乏,整个学科建设受影响;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从事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基本上均具有硕士学历。但这支队伍的专业背景相当复杂,教师原来所学专业以非思政教育专业者占绝对多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理科专业出身,还有一些原来是行政管理人员,因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训练,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整体上趋向年轻化,35岁以下的教师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老教师在短时间内逐渐退休,这支队伍在教学科研上的“断层”问题日益严重。
(二)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且不均衡
从整体上看跟专业教师队伍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校际之间的科研水平也存在着明显差距,一些院校存在科研意识不强、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数目达到历年的新高,但就质量而言,在专业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较少,专著、教材多限于一般出版社,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更为少见。
(三)培训进修机会不多,知识更新速度比较缓慢
由于教师队伍基数庞大及其他各种原因,与专业课教师相对比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少,培训交流机会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在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方面显得薄弱,教学缺乏时效性、针对性,教学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四)教师队伍中有职业倦怠情绪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制度,工作量标准高。高校的连续扩招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课程设置的多次调整及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上压力较大,在忙于备课、教学之余,还要考虑科研达标、职称晋级等。同时,由于课时费收入低,缺乏创收的条件和手段等客观原因,在大部分高校中他们仍属于低收入群体。一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工作热情降低,积极性减退,无心钻研本职业务,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体制
优化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建立教师选聘上岗制度,完善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制度,建立教学检查和表彰制度,完善课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制度等,形成吸引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的良性机制。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务评聘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健全评价体系。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效,同时也要考察其科研成就。考核结果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考核不合格的,要待岗学习,不能胜任的,要转岗分流。通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在全体教师中营造注重教学、追求卓越、增强竞争的气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度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通过学科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吸引到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上来,尽快明确自己的任务,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地位,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以学科建设支撑教育教学,以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各高校要创设良好条件,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团队,以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为载体,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思考和研究,使教师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汲取学界最新的理论成果,增强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进性的时代性和完整性。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与机制,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短期培训、社会实践、出国考察、挂职锻炼等措施,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大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访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研讨班和热点问题专题报告会,经常性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帮助广大任课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武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提高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各宣传教育部门、各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有计划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西部地区等开展社会实践、学术考察和学术交流,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四)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以正确的定位、充分的关心和肯定,在定编定岗、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进修学习等方面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并列入学校预算,用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图书资料、教学研究条件、现代化教学设施等问题,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经济待遇,在工资、课时津贴上给予适当的提高,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个高校中属较低收入者的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通过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队伍的稳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2005.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R].2008.
[3]胡涵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关键在教师[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 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稳定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良好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师队伍职称、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学历层次有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过硬,绝大多数教师讲党性,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和“真讲”马列主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多年来一直强调仍未解决的老问题和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职称结构不合理;平均学历偏低;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数严重偏少;具有副高职称者不多,讲师及助教职称者则占大部分。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结构上先天不足,高层次的科研攻关课题和重大教改立项领军人物匮乏,整个学科建设受影响;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从事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基本上均具有硕士学历。但这支队伍的专业背景相当复杂,教师原来所学专业以非思政教育专业者占绝对多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理科专业出身,还有一些原来是行政管理人员,因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训练,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整体上趋向年轻化,35岁以下的教师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老教师在短时间内逐渐退休,这支队伍在教学科研上的“断层”问题日益严重。
(二)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且不均衡
从整体上看跟专业教师队伍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校际之间的科研水平也存在着明显差距,一些院校存在科研意识不强、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数目达到历年的新高,但就质量而言,在专业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较少,专著、教材多限于一般出版社,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更为少见。
(三)培训进修机会不多,知识更新速度比较缓慢
由于教师队伍基数庞大及其他各种原因,与专业课教师相对比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少,培训交流机会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在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方面显得薄弱,教学缺乏时效性、针对性,教学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四)教师队伍中有职业倦怠情绪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制度,工作量标准高。高校的连续扩招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课程设置的多次调整及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上压力较大,在忙于备课、教学之余,还要考虑科研达标、职称晋级等。同时,由于课时费收入低,缺乏创收的条件和手段等客观原因,在大部分高校中他们仍属于低收入群体。一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工作热情降低,积极性减退,无心钻研本职业务,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体制
优化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建立教师选聘上岗制度,完善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制度,建立教学检查和表彰制度,完善课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制度等,形成吸引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的良性机制。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务评聘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健全评价体系。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效,同时也要考察其科研成就。考核结果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考核不合格的,要待岗学习,不能胜任的,要转岗分流。通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在全体教师中营造注重教学、追求卓越、增强竞争的气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度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通过学科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吸引到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上来,尽快明确自己的任务,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地位,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以学科建设支撑教育教学,以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各高校要创设良好条件,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团队,以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为载体,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思考和研究,使教师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汲取学界最新的理论成果,增强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进性的时代性和完整性。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与机制,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短期培训、社会实践、出国考察、挂职锻炼等措施,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大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访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研讨班和热点问题专题报告会,经常性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帮助广大任课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武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提高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各宣传教育部门、各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有计划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西部地区等开展社会实践、学术考察和学术交流,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四)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以正确的定位、充分的关心和肯定,在定编定岗、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进修学习等方面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并列入学校预算,用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图书资料、教学研究条件、现代化教学设施等问题,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经济待遇,在工资、课时津贴上给予适当的提高,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个高校中属较低收入者的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通过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队伍的稳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2005.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R].2008.
[3]胡涵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关键在教师[J].思想理论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