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连接点 激活生产力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t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始终相信,每个学生内心都潜藏着一个凝聚无限能量的小宇宙。最好的教育,就是引领他们开发出蛰伏于心的智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激活他们向善向上的巨大内驱力,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这,应该是当前教育的核心任务!
  爱的教育,创建师生连接,激发学生内驱力
  亲其师,信其道。经营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1. 为爱包装,用细节赢得“一见钟情”
  每接手一届新生,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我都会十分重视,充满仪式感。首先,我会在个人形象上“包装”,力求让学生“一见钟情”。为此,我在与孩子们初相识的关键第一面中,煞费苦心地经营自己,将自己包装成形象漂亮、气质优雅、满含微笑的“有料”老师,让他们对我“一见钟情”,让他们“爱屋及乌”的“钟情”学校,“钟情”学习,“钟情”老师们的辛勤播撒耕耘。
  两年前与七(4)班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我特意将自己收拾得年轻又时尚,温婉又俏皮。当我适时出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喧闹的教室立马安静下来,五六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了我。啊,那眼神分明都闪耀着欣喜,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当然,要想这美妙的“一见钟情”不会悲催的“昙花一现”,还得“有料”的向孩子们宣告你的新打算、新思路、新做法,接受他们的“检阅”和评判;期待孩子们能接纳你这个将要和他们日日相伴的人;接纳你即将实施的教育管理办法;接纳你即将推行的全新教学做法。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彼此信赖的美好境界,才是教育可以真正发生的前提。
  2. 用心呵护:善待并尊重每位学生
  春催桃李吐蕊,只待花儿绽放,他在丛中笑,教师就是这样一种职业。作为教育者,应该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才更能靠近和温暖每一个孩子。
  与学生个体建立持久连接的有效方法,是持续地关注、欣赏、鼓励与支持。班主任要善于在细节处营造爱的教育,使师生之间无时无处都在建立美好的连接,爱屋及乌的心理特征,一定会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幅提高。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刘贝,第一次点名的时候,我故意将她的名字喊成“刘宝贝”,全班同学大笑起来,小姑娘的脸都羞红了。我笑着说:“你乖乖女的模样,老师看着就心生欢喜,以后就叫你刘宝贝了。” 这样一说,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她,小姑娘的脸更红了,眼睛里闪出了光亮。我知道我和这孩子连接成功了。果不其然,在后來的学习中,小姑娘特别的努力上进,成绩和表现节节上升。
  给孩子一点时间,就像对花儿含苞欲放的等待,静候花开,何尝不是一份悠长的快乐;给孩子一点空间,就像给小鹿一片奔跑嬉戏的绿地,不要害怕他们会受伤,谁不是在跌跌撞撞中学会奔跑;给孩子一份信任,就像狂风骤雨后的晴朗明媚,不要担心他们走弯路,谁的成功不需要厚积薄发?从事教育时,班主任要用父母般的悲悯和怜爱来理解学生、体谅学生。
  3. 成人之美:相信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
  教育就是尊重差异,成全个性,在尊重与成全中,引领、帮助和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
  天凡,是我七年前的学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生。记得他初二从武汉插班过来,留着长发,还蓄着小胡子,一副玩世不恭的神情,除了一口纯正的普通话给人好感外,很容易让老师拿他当“问题学生”。在往后的两年里,我们师生也多次“较量”,我一直不愿放弃他,和家长携手齐心协力,终于磕磕绊绊把他送进了一中。
  如今的天凡脱胎换骨,在新西兰留学。英俊挺拔,好学敬业,为了美好明天,卯足劲地积累,拼了命地加油,立志要成立自己的公司,活脱脱一个踌躇满志的“高富帅”!
  五年前在我班毕业的小静,因文化成绩不理想,我鼓励她根据自身特长,去读中职学幼师专业,平时就喜唱爱跳的她在新学校如鱼得水,未毕业就开始在健身房带瑜伽课。如今的她白天在幼儿园做老师,晚上做兼职教练,小姑娘越来越自信。如她所言,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累并快乐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是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下,也有无数实例证明:分数,并非评价的全部;高考,并非唯一的出路。为人师者,我们要有成人之美、积德行善之心,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和挖掘自己的特长与优点,引领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小组合作,搭建生生连接,引爆学生竞争力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采用“小组合作” 的学习形式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能激发、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引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1. 小组管理合作化
  9月初接手一批七年级新生,我一直在思索:该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孩子们的内驱力呢?我想到把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设计成类似过关晋级的形式,让孩子们因热爱、因梦想,将苦学变为自发主动充满乐趣的游戏。
  于是,我将全班56个同学按照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均衡搭配组建成 “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7个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将小组成员捆绑进行每周考评。组内抱团结集,组外公平竞争;每周积分量化,考核等级排名;在小组合作中创建生生连接,最大限度地引爆了学生的竞争力,依靠团队的力量使孩子们不断完善自身。整个班级良好面貌蔚然成风:朝读时书声琅琅,课堂互动热烈,作业整洁干净,活动精彩纷呈。
  2. 活动开展规范化
  开展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热爱,使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锻炼了能力,又收获了欢乐。
  学期过半,孩子们开学初对学习的新鲜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归于平淡。如何再一次掀起求知的高潮,除了继续沿用上学期开展良好的“微信播报我主持”“课前三分自由秀”“班级博客我更新”等自主活动外,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征集、部分商议、班干定夺、责任到人的步骤部署,我班又新成立了五个“主题策划组”。   “主题策划组”方案试行以来,明显感觉孩子们再一次精神焕发:各小组负责人在班级“贴海报”做宣传,争相“招贤纳士”建团队;各组员群情激扬“我寻我爱”,双向选择不亦乐乎;经过各“策划组”精心“包装”后的传统活动,不仅保障了各项活动的持续开展,而且“玩出了新花样”使孩子们更乐此不疲。我想,这样的创意活动,其收益绝不仅仅是孩子们渐涨的语文卷面分,更是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3. 展示途径现代化
  互联网 时代为现代教育教学推开了一扇更美妙的窗:先进的教学理念,现学现用;前卫的百家争鸣,教你思辨;多样的方法途径,任你选择。
  创建《梦之翼》班级博客。将孩子们亲自设计制作的班徽作为图标放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按组别开辟了多个板块,将学生的精彩佳作在班级博客留存展示,7个小组比、学、赶、帮、超,争着写稿,抢着发表,小组竞技比优劣,我写你评他点赞,不亦乐乎!如今,上传的师生原创作品近700篇,一年多的时间,点击量已达到3万多次。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不做“看客”做“导演”;不做“嫁衣”做“主角”;不被动听课死记,主动活学活用。
  微信互通,铺设家校链接,激活教育生产力
  在当前大班制教育环境下,如何进行高效的针对性教育,让孩子们各尽其才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校携手。让家长,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最佳搭档。
  1. 家长是老师的“黄金搭档”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接受的教育主要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父母的教育素养将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的品质,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
  近二十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越来越意识到,家校携手的重要性和高效性。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从传统的家访、电话联系到微信互通,改变的是沟通方式,是从事务性告知到情感型互动的转化,家校沟通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而是平等的携手合作。在家长愿意关注和参与教育的新形势下,通过建立微信平台,铺设家校连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教育生产力。
  2. 家长微信群,学生“大舞台”
  为了让家长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我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开辟了“每日微信播报”栏目。
  每一届新生伊始,我就会发动学生邀请家长加入我的微信朋友圈,新建一个本班家校携手的交流平台。然后,指导孩子们模仿新聞联播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在微信群进行每晚8点的文字和语音两种方式播报,向家长汇报当天的班级要闻和作业公告,既让家长了解孩子每天在校的学习动态,锻炼了孩子们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家长朋友把自己孩子获得播报机会当成一种殊荣,耐心地陪伴并指导孩子进行完美的播报。
  作为班主任的我变身为欣赏者,只需及时点评和鼓励。同时号召和引导家长,当场关注、点赞和具体评价,力求让每一个播报的孩子都享受到“举班瞩目”的自豪感。
  合理的开发利用,让微信互通平台成为家校联系的“传声筒”,老师、家长沟通的“新渠道”, 还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3. 每日微信播报,铺设家校链接
  每日微信播报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借助学生的表达,我指导播报员将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具体要求公布于众,期待家长与我联手培养;将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传授给家长,让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学以致用;最美的赞美是转述的表扬,借每日播报将同学们小小的进步表现“晒”在群中,让家长孩子偷着乐;学校是容许犯错的地方,但更需孩子知错就改,让孩子记录孩子的不足,让孩子告知家长,避免了许多误解和矛盾。同时,也有许多热心的家长乐于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创意,也让我们老师受益无穷。家校间的真诚携手,激活了教育的巨大促进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
  这种类似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拉近了家校的距离,无意无痕间使家长参与了班级的教育教学过程,让家长成了老师的“最佳搭档”。
  连接,就是思想交流的碰撞,情感维系的润泽。当师生之间用爱连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当生生之间因小组合作,点燃孩子向上向善的竞争力;当家长和老师用微信为载体携手教育,定会实现合作共赢的大好局面。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何欣容)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传统节日文化与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近年来,各种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校广泛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鉴于此,构建新型的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蕴含了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为我们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如果学校能够与时俱进,在欢庆佳节时通过“三补”,让学生爱上传统节日文化,就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补全传统节日的“文化课”]  传统节日拥有丰富的文
这个班像个蜂窝,谁也不愿接手。每当别人问我最讨厌什么?我总是说当这个班的班主任。  可惜,事与愿违,我一不小心,得罪了小叮当,她一怒之下,竟把我变成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唉,现在想起来我还毛骨悚然呢!  我捧着教科书,走进教室,很多同学都在外面玩,教室里呢,比蜂窝还吵,打架的打架,扔东西的扔东西,哼歌的哼歌,讨论电视的在绘声绘色地讲着……我真是火冒三丈,但我拼命对自己说,要冷静。我和颜悦色地对他们
某种意义上讲,超常学生就是“钱学森之问”中寻觅的创新之“苗”!我们切不可一面喊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面却又做那“好龙”的“叶公”——嘲讽、冷落了真正的创新之“苗”!跳出刻板之圈,放飞创新之才,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责无旁贷!  身份互换,将心比心  面对智力超群、学习需求不同寻常的学生,班主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当年钱钟书、季羡林没有因为数学成绩差而被清华大学拒之门外,臧克家也没有因数学薄弱而被青岛
一般来说,老师的孩子总能得到一些特别的“优待”。但是细细想来,这些优待往往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负担一:说教模式  长期的职业习惯,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厉,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反常的举动。渐渐地,孩子失去了独立的空间,屈从的心理日益显著。  很多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琐碎的细节,把孩子个性化的举动视作大
[情境设置]    最近,河北廊坊市实验小学五二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老师利用晨会、读书课为大家朗读了经典的书籍故事,同学们也各自读了大量文章,读后有了许多的体会、收获。在读书活动中,班级积极开展关于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有诵读展示、佳作欣赏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这次读书交流会还评选出了“读书星级人物”。    [七嘴八舌]    中队长丁建明第一个说话:“《水浒》是
带着爱心我们走进了“白白”的世界,光亚同学和他的好朋友是如此的默契,如此的心心相印,真让人感动和羡慕。你喜欢小动物吗?喜欢文中的白白吗?其实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所有动物伙伴都是可爱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们哦!  (睿 景)  我有一个好朋友,它的名字叫白白。它全身长着洁白的又长又软的毛,像一个穿着白色礼服的“小绅士”。圆圆的脑袋上耷拉着两只小耳朵,小脸上镶嵌着两只机灵的大眼睛,小小的鼻子黑黑的、湿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