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Mete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均常规给予氧疗、抗病毒、止喘,及必要的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生脉注射液,<6个月给5ml,6个月以上给10ml,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30~50ml静滴,1次/日,至症状体征消失。疗程均7~10天。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818%,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显效率55.00%,总有效率75.00%,两组总有效率及咳喘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生脉注射液毛细支气管炎小儿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09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4例,其中男45例,女39例;年龄<2个月12例,~4个月38例,~6个月24例,6个月以上10例。临床表现:发热21例,三凹征46例,呼吸困难54例,双肺闻及哮鸣音及湿啰音84例,胸片见小片状阴影3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氧疗、抗病毒、止喘,及必要的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生脉注射液,<6个月给5ml,6个月以上给10ml,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30~50ml静滴,1次/日,至症状体征消失。两组疗程均7~10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客观检查指标明显改善;②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客观检查指标有所改善;③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客观检查指标好转不明显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咳喘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仅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1],容易反复发作而形成哮喘。研究表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中存在免疫损害[1],易反复发作,最终形成哮喘。常规治疗用抗感染、止喘、激素等治疗,由于反复发作,使药物的耐药性和治疗费用较前明显上升,生脉注射液主要成分是红参、麦冬、五味子,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的功效。红参可提高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加强心脏收缩力,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2]。麦冬有祛痰、镇咳、利尿、抑菌、提高机体适应性、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对试验动物在低氧条件下能明显提高耐缺氧能力。五味子有兴奋呼吸、祛痰、镇咳、抑菌、增加支气管黏膜上皮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增加肺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3]。生脉注射液通过增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兴奋呼吸、增强呼吸功能、抗炎抑菌、祛痰止咳等综合效应得以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增加通气量而改善症状。结果显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在抗感染、止喘、激素等治疗基础上,使用生脉注射液明显提高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8-309.
  2李明华,殷凯生,蔡映云.哮喘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8.
  3王永,张峰,杜莉,等.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观察.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23(4):374-375.
其他文献
摘 要 500例急诊超声报告,并经手术或其他辅助检查及超声复查证实的病例。其中泌尿系急诊206例,妇科急诊84例,外伤性急诊20例,胆系急诊110例急性胰腺炎36例,产科急诊44例。  关键词 超声 急诊
期刊
目的:探讨治疗呃逆的方法及提高。方法:回顾本院住院及门诊中的2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使用地西泮及vitk3在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5.044  資料与方法  2004年7月~2010年2月共实行LC术987例,其中急性胆囊炎102例,男47例,女55例。年龄17~74岁,平均55.7岁。本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37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5例,发病时间72小时19例。  手术方法:均行LC术。除胆囊三角致密粘连,解剖不清4例中转开腹外,余者均手术成功。 
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预防脑卒中的主要措施是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然而,临床研究显示,以往的预防措施并不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2].支架成形术作为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措施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现将我们诊治的3例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翼状胬肉方式的手术效果。方法:对原发性翼状胬肉54例72眼进行显微切除联合结膜覆盖或羊膜移植术,对照观察角膜创面上皮修复、散光度和复发率。结果:结膜覆盖术式组与羊膜移植术组角膜创面修复时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结膜覆盖组1年内复发率为5.6%。羊膜移植术组复发率为11.1%。结论:羊膜移植术组在角膜恢复情况和复发率方面优于结膜覆盖组,两组在改善术后的散光度并没有明
目的:观察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混悬剂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1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止咳、平喘及其他对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35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67岁,因咳嗽,咳痰,发热3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院外不规则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35/85mmHg左右。否认糖尿病病史。入院时BP:130/85mmHg,T38℃,P82次/分,右下肺闻及湿啰音,心率82次/分,律齐,神经系统阴性。血常规:WBC 12.8×109/L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5.037  胃及食管手术患者胃管一旦脱出,一般情况下不能再次插入,所以对胃管的固定要求很高。我科以往采用的方法是胶布交叉固定法,稳定性较差。  病人出汗或烦躁时,胶布粘性减弱,烦躁病人容易就将胃管拔出。我科2008年3月采用胶布交叉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在120例患者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摘 要 目的:探讨及验证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阶梯式治疗。方法:对204例哮喘儿童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每1~3个月随访1次,审核治疗方案,根据病情阶梯式调整治疗方案。结果:204例哮喘兒童在治疗1年后,日夜间症状改善总有效率100%,90%以上哮喘儿童达到GINA方案中规定的“哮喘成功管理目标”。结论:哮喘儿童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治疗1年,能达到GINA方案规定的哮喘成功管理目标,不良反应低,长期有效地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36    病历资料    患者,男,56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年再发加重3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血压控制不理想,最高达240/120mmHg。入院查体:BP 150/100mmHg,神志清,表情痛苦,双侧颈静脉未见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