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该结合当前学校教学实际,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做到“六个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出来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上的作用,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结合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16号文件,之后,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6号文件。根据这两个文件精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来根本扭转长久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也就成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试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概而言之有以下“六个结合”:
一,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我们一致认为,不能限于就理论讲理论,要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理论原理,结合案例分析是一种必要的选择。因此,近年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都普遍重视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结合。总结出案例选择的四个原则:其一,选择的案例要有代表性,突出时代感。只有这种案例分析,才能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政理论原理。其二,选择的案例要有生动性,富有幽默感。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十七大报告关于“以创业带动就业”内容时,就播放青年创业培训演讲的《创业我能》中的精彩片断,得到学生的好评。其三,选择的案例要有新颖性和可辩性。比如讲“对外开放”这部分的内容时,先给大家抛出来一个观点,有人说“越开放越安全”;在让学生先行讨论交流后,再分析《对外越开放,经济越安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相当大的讨论兴趣。其四,选择的案例最好能“一案到底”,像连续剧一样前后衔接,使教学内容更为紧凑。如安徽小岗村案例,我们在讲农村改革时就使用这个案例,在讲农业产业化时也使用这个案例。当然,前者是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后者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落伍者”(小岗村后来成了国家扶贫对象);我们在讲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精神时,又再使用这个案例,介绍中央电视台把新时期农村致富的典型请到小岗村,由土地承包大户介绍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并与小岗村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就有层层深入的意义,改革原理与案例分析也结合得更为紧凑。
总之,近年来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法改革,已经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基本实践。我们的实践体会是:通过案例分析,有利于我们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再通过教学互动方式,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通过案例分析的实践,也有利于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又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辅以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较多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有两种类型:
一是与校外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概括出了三种结合途径:其一,与各学院、各党支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多年来,我院已经与一些企业、部队、社区等单位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一些学生深入敬老院和街道,坚持为孤寡老人服务;有的学生深入景区,担任旅游景区的义务导游员。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同时成为思政课进行社会实践的一条途径。其二,与各学院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结合起来。各学院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一般说来组织工作比较严谨,实习时间也比较长,学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实际情况了解也比较多。思政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切入,向这一实践领域很自然地延伸,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其三,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近年来每个暑假学校团委都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就近、就便深入街道和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思政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利用的一条较好途径。这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虽然有“借鸡生蛋”和“搭便车”之嫌,但我们认为,专门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而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相比较,二者并无实质性差别,关键是看实践过程和实践后果。由于我校经费还比较困难,专门组织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活动的时间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特别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辉煌成就,提高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并无不可。实践也证明,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我部曾组织2011级学生进行广泛的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五项,即高职新生适应情况问卷调查、校园文明行为问卷调查、“感恩的心”主题团队活动、“与爱同行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家庭职业领域的道德法律知识宣传。在我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引导下,2011级学生1804人都志愿报名参加,组成了“新生问卷调查”与“感恩的心” 团队各60支,“与爱同行”团队25支、“校园文明问卷调查”团队48支、“家庭职业领域中的道德法律知识宣传”团队58支。各学生团队均显示出积极活跃的态度,积极参与自己选择的活动。有些老师还采取其它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课前新闻播报、主题教学活动、学生讲课活动、课堂讨论活动、主题演讲活动、播放有关的影片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知行统一”的思想,现代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推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认真设计和引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近年来,我们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这也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亮点。例如,有些老师在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的改革实践中,就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即“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即把课堂教学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理论导引。即先简洁阐明需要讲授的理论内容、主要观点和问题所在,并寻找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步是案例分析。即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学生关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对《“父子协议”了断了什么》.《口齿伶俐却遭冷遇》、《骨髓缘》等案例分析,就很受学生欢迎。不仅传授了知识,也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三步是问题讨论。即在讲授理论、分析案例之后,再结合社会现实或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也有助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老师们在互动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视寻找那些能够引起教学互动效果的“问题”,并注意选择相应的互动方式。一是由老师选择提出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二是根据热点问题的重要或复杂程度,必要时组织专题辩论会,如低碳经济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系的辩论;三是鼓励学生设疑提问,师生共同探讨。由于互联网普及,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很多,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深度或广度的问题;因此,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是思政教师必须研究和加强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学效果。因此,近年来我们一直鼓励、推广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亲身体会到互动教学法的优点和成效;因此,可以这么说,互动教学法已经成为我部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教学模式。
六,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教学领域。作为大学的教师,首先掌握、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条件。目前,采取现代教学手段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精心制作课件。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已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各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精心制作课件,课件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质量普遍较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配有视频,如《军事科技》、《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等,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由此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加强了教学总体效果,也得到学生好评。二是课外延申,开通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或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发邮件给老师,从而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以外,而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感情距离。
我们在采用现代教手段时,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而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所说传统教学方式,是相对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而言,因此它主要是指课堂讲授式传统,包括“释难解疑”这种面对面的教学传授模式等。这种貌似“落后”、“陈旧”的传统教学,仍然具有它的优点,我们应该给予继承,并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努力创造能适应新形势和新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结合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16号文件,之后,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6号文件。根据这两个文件精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来根本扭转长久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也就成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试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概而言之有以下“六个结合”:
一,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我们一致认为,不能限于就理论讲理论,要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理论原理,结合案例分析是一种必要的选择。因此,近年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都普遍重视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结合。总结出案例选择的四个原则:其一,选择的案例要有代表性,突出时代感。只有这种案例分析,才能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政理论原理。其二,选择的案例要有生动性,富有幽默感。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十七大报告关于“以创业带动就业”内容时,就播放青年创业培训演讲的《创业我能》中的精彩片断,得到学生的好评。其三,选择的案例要有新颖性和可辩性。比如讲“对外开放”这部分的内容时,先给大家抛出来一个观点,有人说“越开放越安全”;在让学生先行讨论交流后,再分析《对外越开放,经济越安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相当大的讨论兴趣。其四,选择的案例最好能“一案到底”,像连续剧一样前后衔接,使教学内容更为紧凑。如安徽小岗村案例,我们在讲农村改革时就使用这个案例,在讲农业产业化时也使用这个案例。当然,前者是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后者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落伍者”(小岗村后来成了国家扶贫对象);我们在讲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精神时,又再使用这个案例,介绍中央电视台把新时期农村致富的典型请到小岗村,由土地承包大户介绍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并与小岗村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就有层层深入的意义,改革原理与案例分析也结合得更为紧凑。
总之,近年来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法改革,已经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基本实践。我们的实践体会是:通过案例分析,有利于我们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再通过教学互动方式,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通过案例分析的实践,也有利于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又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辅以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较多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有两种类型:
一是与校外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概括出了三种结合途径:其一,与各学院、各党支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多年来,我院已经与一些企业、部队、社区等单位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一些学生深入敬老院和街道,坚持为孤寡老人服务;有的学生深入景区,担任旅游景区的义务导游员。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同时成为思政课进行社会实践的一条途径。其二,与各学院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结合起来。各学院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一般说来组织工作比较严谨,实习时间也比较长,学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实际情况了解也比较多。思政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切入,向这一实践领域很自然地延伸,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其三,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近年来每个暑假学校团委都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就近、就便深入街道和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思政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利用的一条较好途径。这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虽然有“借鸡生蛋”和“搭便车”之嫌,但我们认为,专门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而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相比较,二者并无实质性差别,关键是看实践过程和实践后果。由于我校经费还比较困难,专门组织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活动的时间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特别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辉煌成就,提高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并无不可。实践也证明,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我部曾组织2011级学生进行广泛的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五项,即高职新生适应情况问卷调查、校园文明行为问卷调查、“感恩的心”主题团队活动、“与爱同行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家庭职业领域的道德法律知识宣传。在我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引导下,2011级学生1804人都志愿报名参加,组成了“新生问卷调查”与“感恩的心” 团队各60支,“与爱同行”团队25支、“校园文明问卷调查”团队48支、“家庭职业领域中的道德法律知识宣传”团队58支。各学生团队均显示出积极活跃的态度,积极参与自己选择的活动。有些老师还采取其它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课前新闻播报、主题教学活动、学生讲课活动、课堂讨论活动、主题演讲活动、播放有关的影片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知行统一”的思想,现代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推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认真设计和引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近年来,我们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这也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亮点。例如,有些老师在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的改革实践中,就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即“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即把课堂教学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理论导引。即先简洁阐明需要讲授的理论内容、主要观点和问题所在,并寻找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步是案例分析。即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学生关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对《“父子协议”了断了什么》.《口齿伶俐却遭冷遇》、《骨髓缘》等案例分析,就很受学生欢迎。不仅传授了知识,也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三步是问题讨论。即在讲授理论、分析案例之后,再结合社会现实或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也有助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老师们在互动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视寻找那些能够引起教学互动效果的“问题”,并注意选择相应的互动方式。一是由老师选择提出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二是根据热点问题的重要或复杂程度,必要时组织专题辩论会,如低碳经济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系的辩论;三是鼓励学生设疑提问,师生共同探讨。由于互联网普及,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很多,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深度或广度的问题;因此,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是思政教师必须研究和加强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学效果。因此,近年来我们一直鼓励、推广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亲身体会到互动教学法的优点和成效;因此,可以这么说,互动教学法已经成为我部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教学模式。
六,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教学领域。作为大学的教师,首先掌握、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条件。目前,采取现代教学手段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精心制作课件。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已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各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精心制作课件,课件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质量普遍较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配有视频,如《军事科技》、《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等,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由此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加强了教学总体效果,也得到学生好评。二是课外延申,开通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或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发邮件给老师,从而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以外,而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感情距离。
我们在采用现代教手段时,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而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所说传统教学方式,是相对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而言,因此它主要是指课堂讲授式传统,包括“释难解疑”这种面对面的教学传授模式等。这种貌似“落后”、“陈旧”的传统教学,仍然具有它的优点,我们应该给予继承,并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努力创造能适应新形势和新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