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探究的欲望.所以说:凡善教者,必善问 ,教师若能掌握一定的导答技艺,课堂上适时提出一个恰当又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开启学生心智、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从而让物理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1面向全体、重视差异,问题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切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提问,才能确保学生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和思维方法也不同.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既要培养优生,也要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区分不同的层次,设计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应尽量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
提问要想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2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问题要有一定的频度和坡度
教学内容有易有难,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太容易的问题除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外没有太大的价值,过难过深的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那么如何使提出的问题更具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综观全局.其次,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频度和坡度,突出重点.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桃子”.对有些较难问题,预知到学生解决问题时会有一定困难,就得想办法,增设阶梯,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帮助学生扫除思考难题中的障碍;把大题化小题,分步提问,引导过渡.这样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如果直接提问:凸透镜成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问题”太大,缺乏层次性,学生一时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若采取层层设问,逐渐深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用同一个凸透镜从近到远地观察课本上的字,注意像的大小正倒的改变,然后提问:凸透镜成像有无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它们的关系?这样学生思考、回答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问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课堂中要真正开启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填空式问答,也不能判断式发问,而应将“问”与“启”有效结合起来.
首先,不能问而不启,学生想不出就批评,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进步没有丝毫帮助.问了之后要让学生先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能刚问完马上就自己把思路和解答和盘托出,这跟填鸭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当学生尝试过自己的分析而又尚未搞懂时,教师再加以启发或指出他的错误所在,从学生较熟悉的类似情况中予以指导,旁敲侧击,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后再不断引导、步步向前,这样既解决了教学问题又锻炼了学生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新颖的、充满悬念的、与生活经验冲突的提问,会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根索源的欲望,自然就会全身心投入,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浮力”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画面,再围绕如何来拯救这条邮轮,改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就会迸发出来.
4横向联系,触类旁通,问题提出要注意适时性和生成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也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才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从而积极思考,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要把握好时机,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题眼处、知识点联系处等.在这里提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向纵深发展.另外,教学中有时要结合课堂实际,生成一些问题,通过架桥铺路,诱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或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举一反三,达到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在探究电阻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将行人类比作电荷,让大家考虑:人在路上行走速度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可能马上说出与道路的平整度、宽度和长度等因素有关,从而顺利地猜出电阻与其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有层次、有重点、有启发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课堂上不仅要注意问题提出的方式,也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适的评价,使学生对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直充满着热情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更自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1面向全体、重视差异,问题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切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提问,才能确保学生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和思维方法也不同.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既要培养优生,也要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区分不同的层次,设计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应尽量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
提问要想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2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问题要有一定的频度和坡度
教学内容有易有难,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太容易的问题除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外没有太大的价值,过难过深的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那么如何使提出的问题更具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综观全局.其次,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频度和坡度,突出重点.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桃子”.对有些较难问题,预知到学生解决问题时会有一定困难,就得想办法,增设阶梯,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帮助学生扫除思考难题中的障碍;把大题化小题,分步提问,引导过渡.这样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如果直接提问:凸透镜成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问题”太大,缺乏层次性,学生一时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若采取层层设问,逐渐深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用同一个凸透镜从近到远地观察课本上的字,注意像的大小正倒的改变,然后提问:凸透镜成像有无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它们的关系?这样学生思考、回答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问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课堂中要真正开启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填空式问答,也不能判断式发问,而应将“问”与“启”有效结合起来.
首先,不能问而不启,学生想不出就批评,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进步没有丝毫帮助.问了之后要让学生先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能刚问完马上就自己把思路和解答和盘托出,这跟填鸭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当学生尝试过自己的分析而又尚未搞懂时,教师再加以启发或指出他的错误所在,从学生较熟悉的类似情况中予以指导,旁敲侧击,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后再不断引导、步步向前,这样既解决了教学问题又锻炼了学生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新颖的、充满悬念的、与生活经验冲突的提问,会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根索源的欲望,自然就会全身心投入,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浮力”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画面,再围绕如何来拯救这条邮轮,改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就会迸发出来.
4横向联系,触类旁通,问题提出要注意适时性和生成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也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才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从而积极思考,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要把握好时机,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题眼处、知识点联系处等.在这里提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向纵深发展.另外,教学中有时要结合课堂实际,生成一些问题,通过架桥铺路,诱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或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举一反三,达到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在探究电阻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将行人类比作电荷,让大家考虑:人在路上行走速度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可能马上说出与道路的平整度、宽度和长度等因素有关,从而顺利地猜出电阻与其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有层次、有重点、有启发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课堂上不仅要注意问题提出的方式,也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适的评价,使学生对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直充满着热情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更自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