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支点撬起整个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外貌一般是不做描写的,不管是在负有盛名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中,还是在《苦恼》中,人物都是直截了当地出现并活动着,外貌往往不着一字。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浓墨重彩、极度夸张地展开了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個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这些外貌描写在契诃夫的作品中颇为特殊,因为契诃夫说过:“描摹寻常的外貌恐怕多此一举。”那么这样的写法是不是违背了他的宗旨?没有,他说的是“寻常的”外貌描写,别里科夫的外貌如果是“寻常的”,又用了这么长的篇幅,则肯定会令读者厌烦,然而,他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却有着不寻常的意味。
  如果从作者的构思技巧来考虑的话,结合全文,我们就会十分清楚地了解到作者外貌描写的写作意图,长篇幅的外貌描写无非是要用一般性描述对别里科夫的突出特点进行刻画,解释其套子性格,是对别里科夫套子式的人物形象做些面的广度铺写。同时,作者又独出心裁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恋爱事件”中,做集中的画龙点睛的深度刻画,这样点面结合的描写使别里科夫的形象既有了深度又有了广度。
  那么作者在做一般性描述和集中刻画时为何没有描写别里科夫的眼睛?全文共有六次写到了他脸色的变化,唯独不肯写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睛,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对眼睛进行描写。
  针对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资料,使我对全文为何没有描写别理科夫的眼睛的疑问迎刃而解。于是我就把它设计成一个问题作为本堂公开课的亮点呈现出来,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深入文本的支点。问题设计如下:
  问题: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一般性描述和集中刻画时为何没有描写别里科夫的眼睛?请你试着给别里科夫画一双眼睛,并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这个问题抛出来之后,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起来。学生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后,他们的回答令我惊讶。
  学生A:“没有描写别里科夫的眼睛是因为他戴着黑眼镜,所以无形中让黑眼镜遮住了眼睛,也就是说他的眼睛也被眼镜装在了套子里。”
  学生B:“或许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一片空白,企图让读者想象别里科夫到底长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学生C:“像别里科夫这样装在套子里的套子式的人物,他是一个丢失了自我,缺失了灵魂的人,这样的人与没有眼睛的人是何等的相似,如果描写了他的眼睛反而会弱化他的套子形象。”
  学生的一番回答不仅把思考问题的角度展现了出来,而且也将问题的深度更深入了一步。
  接下来我让学生试着给别里科夫画一双眼睛并用文字描述出来,为了能更准确的给别里科夫画一双眼睛,我给出了几个关键词:胆小、多疑、孤僻、害怕、恐惧。让学生根据关键词的提示画出别里科夫的眼睛。几分钟后,我找了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了他们心中别里科夫的眼睛。一位同学画了一双貌似卡通的大眼睛,起初我心里觉得并不合适,等他画完之后用文字描述了一番,才令我豁然开朗。他是这么描述和解释的:“别里科夫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但仔细观察,我画的大眼睛缺少了什么?我没有给眼睛画瞳仁,因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失去自我、失去灵魂的人,一个失去灵魂的人就好比一双眼睛失去瞳仁一样。”他讲完之后掌声四起。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只画了一只眼睛,全班同学无比惊奇,他却描述和解释道:“别里科夫整日惶恐不安,胆小如鼠,逃避现实,他的一双眼睛肯定是不停地转来转去以便寻找着出现了什么乱子吗?我画的一只眼睛就代表着他的眼睛转动极为频繁。”他讲完之后同样掌声不断。
  听完同学们的描述与解释后,我又回到原问题,作者为何没有描写别里科夫的眼睛?难道伟大的作家不懂得通过眼睛来刻画这个套子式的人物的重要性吗?我们大家都能为别里科夫刻画一双眼睛,作家为何不能?
  最后,通过我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充分探讨后,学生总结出了以下两点作家为何不描写别里科夫眼睛原因。
  第一,别里科夫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他将自己的一切“物事”“生活行为”“思想意识”都装在套子里。由此可见,作者不写他的眼睛,是因为别里科夫把自己的眼睛也装在了套子里,而眼镜是眼睛再合适不过的套子了,所以文中三次写到了眼镜:第一段“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第四段“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第三十四段“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睛碎了没有。……”从三次写到眼镜来看,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眼睛完全是被装在眼镜的套子里的,直到第三次,他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他站起来看了看眼睛的套子——眼镜碎了没有。
  第二,作家不写别里科夫的眼睛是有意而为之的,正是因为作家知道眼睛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刻意对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丢失了自我,缺失了灵魂的人不做眼睛的刻画。作家通过没有描写别里科夫的眼睛这一细节来无形中深化他根深蒂固的套子式形象。
  通过这堂课,我觉得学生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老师能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能撬起整个课堂。
  作者通联:宁夏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因此,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常常进行细节描写。因此,我们在阅读叙事写人的作品时,需要细读细节描写,推敲细微之处,往往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一、拨开云雾见天日——认识细节描写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同学认为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
文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生活原本丰富多彩,然而一旦转变为语文文本,成为一个个方块汉字,那些反映生活的声音、语式、手势、姿态、表情都已不复存在了,很是遗憾!而这种遗憾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像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那样,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生活的所见所闻去感悟语文文本,尽量还原历史的生活原貌,对语文文本“演义”一番,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拓展语文教学的“事业”,达到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阅读与鉴赏”版块,传记类文本中有许多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如《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和李陵等,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吸引着万千目光,又以其形象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引人深思。对于传记类人物形象的解读,不能单单只立足于教材选本,而是应将人物还原到历史情境中探究人物个性。下面我将以廉颇为例,通
《选读》是文化论著类的选修课程,同时从本质上讲又隶属于古文教学。“选修”与“古文”二者兼有的特质,决定了《选读》的教学,我们应该处理好“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对《论语》选读的教学适当侧重“文化内涵”。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立足诵读品味,落实语言文字  在学习《选
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先生在他的《让语文安静》中这样写到:“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这就是每一个人语文学习的真实状态!”  可是,现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将语文教师能否使
《再别康桥》被视为了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代表作,既是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代表,也是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结合的代表产物。自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都有过百篇论文论述这首诗歌,无论是从新批评方法的角度,还是从新诗变化或新月诗社的“三美”理论,抑或从考证考据学角度,都作了大量、全面的分析。但笔者试图通过色彩心理学来介入诗歌情感、诗歌意境及诗歌节奏等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扩大视野、启发思考,
玉石,总在经过精细的加工雕琢后,更具欣赏价值。古典诗词也一样,它所蕴含的意韵情趣往往经过解读这一环节来实现其价值,实现对学生的熏陶教育作用。而教师的文本教学解读,则是实现语文熏陶教育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文本教学解读能力高低关系着古典诗词教学的成败。  应永恒老师在《扬州慢》的教学解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以其深度广度及依文本和学情进行解读的特点,向学生展现了诗词的无限魅力。  一、挖掘内
曾有人戏言,某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面对形形色色事物翻天覆地的大更新,茫然无措。当他来到校园,走近语文课堂时,说道,“总算有一个没有改变,我依然明白的事物了”。当然这只是个故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故事中的现象。这个故事一方面折射出语文教育、教学特质中普遍适应性与延续继承性的大优势,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的滞后,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脱节的现状。  可见,
周作人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做跋的时候说道:“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夫子自道。周作人的散文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  “涩”味实际上是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对语言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一种追求。周作人在语言选用、情感表达和意境呈现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文章中相互作用和影响,造成读者阅读欣赏上的某些阻梗与
《论语》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经典,无论是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角度,还是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将《论语》纳入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已经无需论证。在专题式教学的基础上,如何挖掘《论语》中的阅读与写作资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读《论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