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安丰镇高效农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高效农业在更高层次上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建议;江苏兴化;安丰镇
中图分类号F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8-0392-02
发展高效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1]。兴化市安丰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注重高效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受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市场变化的制约,该镇发展高效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思路,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1发展现状
安丰镇农业产业化已经呈现出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格局,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已初步形成,高效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1)政策引导,产业板块初具规模。近年来,为积极引导、扶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镇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目前已形成高效农业产业的“三大板块”:一是镇南部畜禽产业。畜禽是镇南的特色农业主打产品之一,现养殖生猪1.3万头以上,家禽养殖50万羽。二是镇中部水产养殖产业。水产养殖面积2 991 hm2,其中堤水养殖面积2 067 hm2,实现产值2.2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三是镇北部优质果蔬产业。蔬菜种植面积400 hm2,其中商品蔬菜面积286 hm2。有钢架大棚面积80 hm2。
(2)结构调优,农业增收效果显著。安丰镇种植业首先要确保水稻、小麦种植面积,以稳定粮食生产。2010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3 400 hm2,小麦种植面积3 243 hm2,分别占种养面积的55.1%和52.6%。水稻小麦生产采取品种更新、简化栽培技术,优质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实施科学种田,保证粮食增产,水稻平均效益8 280元/hm2,小麦4 875元/hm2。2009年农民人均总收入9 156元。高效农业产业方面,平均收益分别为蔬菜60 240元/hm2,水产43 470元/hm2。
(3)产业聚集,辐射效应日渐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水平的有效载体。目前,全镇有省级高效农业基地2个,即江苏红膏公司的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场和江苏省金龙果蔬公司的出口果蔬基地;地市级、县市级、镇级高效农业基地多个。
安丰镇是“泓膏大闸蟹”的原产地。泓膏大闸蟹在第三届中国生态河蟹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第1名,影响极其深远。江苏金龙果蔬公司是兴化市首个集蔬菜生产、培、种、加、储、销一体化企业,种植的“西兰花”远销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全镇已有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家专业协会,支撑高效农业发展,放大了带动效应。
(4)科技兴农,高效规模渐成共识。科技含量高是高效农业的一大特点。安丰镇每年举办农业科技培训数十次,内容涵盖传统农业、高效农业的方方面面,种养殖户100%参加培训。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基本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模式,形成了做大做强高效农业产业的共识。
(5)品牌是科技兴农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必然要求。到目前为止,安丰镇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00个以上、绿色食品10个以上、有机食品3个以上。安丰镇的“泓膏大闸蟹”、“金香来大闸蟹”、“金龙果蔬”均已连续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名优产品奖。
2制约因素
安丰镇高效农业取得了可喜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阻碍了全镇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资金瓶颈制约。高效农业效益高,产出高,但种养殖设施和基础建设投入大,农民自有资金有限,信贷门槛较高,社会资本一般不愿意投入农业,发展高效农业缺少相应的配套资金。
(2)土地瓶颈制约。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首先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但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受农民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的制约,使土地流转困难。
(3)市场因素制约。目前安丰镇2个龙头企业内部农产品销售不成问题,但还有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因组织化程度不高,投资存在市场风险,影响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技术因素制约。近年来,高效农业发展速度快、面积大、技术新,原有农技人员在高效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上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5)传统种植因素制约。大部分农民受传统思想束缚,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承担风险,宁可继续停留在投入大、效益差、较保险的稻麦种植上。
3建议
(1)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种植规模。扩大种植规模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基础。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转移,使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到可种养总面积的60%以上。金龙果蔬有限公司基地继续向西、向南扩展,新建农业产业园,打造精品果蔬区、观光果蔬区、无公害果蔬区、绿色食品果蔬区、有机食品果蔬区。红膏大闸蟹基地向北扩展到镇东郊和南郊,新建特种水产养殖园,打造高效渔业、观光渔业、现代渔业示范点。建成集生产、科研、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2]。
(2)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做大做强竞争主体,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效規模化农业,需要解决小生产与大流通之间的矛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要内培外引龙头企业;二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三要在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四要依托中介产业狠抓产品的营销,组建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农业经纪人的作用[3]。
(3)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多措并举增加资金投入。现代农业是工业的农业、城市的农业,要主动以第二、三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机制武装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要争取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到高效农业发展中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服务,促进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合理使用。鼓励工业企业参与高效农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担保体系建设,增加农业设施投入,帮助农民解决高效农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4]。
(4)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与成果转化,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立足现有高效农业板块进行创新和改造,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养和科技示范。重点抓好高效果蔬园、特色水产园、生态畜禽园建设,实行“专家 基地”边实践、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模式,努力打造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加强品质品牌建设,带动高效农业发展。根据当地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名特优拳头产品,开发创汇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力争高效农业产品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鼓励和引导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
当前高效农业必须走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道路,推进高效农业经营的新优化、精致化、特色化、标准化、优质化、商品化、品牌化建设,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规模优势明显、质量效益俱佳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体系,快速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促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李洪根,汤在兴,滕才红.推进土地流转 发展高效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10(1):22-23.
[2] 张小兰.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10(1):37-38.
[3] 秦正宝.做好现代高效农业大文章[J].农村工作通讯,2009(24):24.
[4] 孟娟.秦安县旱作高效农业的发展之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3):11.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建议;江苏兴化;安丰镇
中图分类号F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8-0392-02
发展高效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1]。兴化市安丰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注重高效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受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市场变化的制约,该镇发展高效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思路,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1发展现状
安丰镇农业产业化已经呈现出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格局,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已初步形成,高效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1)政策引导,产业板块初具规模。近年来,为积极引导、扶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镇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目前已形成高效农业产业的“三大板块”:一是镇南部畜禽产业。畜禽是镇南的特色农业主打产品之一,现养殖生猪1.3万头以上,家禽养殖50万羽。二是镇中部水产养殖产业。水产养殖面积2 991 hm2,其中堤水养殖面积2 067 hm2,实现产值2.2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三是镇北部优质果蔬产业。蔬菜种植面积400 hm2,其中商品蔬菜面积286 hm2。有钢架大棚面积80 hm2。
(2)结构调优,农业增收效果显著。安丰镇种植业首先要确保水稻、小麦种植面积,以稳定粮食生产。2010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3 400 hm2,小麦种植面积3 243 hm2,分别占种养面积的55.1%和52.6%。水稻小麦生产采取品种更新、简化栽培技术,优质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实施科学种田,保证粮食增产,水稻平均效益8 280元/hm2,小麦4 875元/hm2。2009年农民人均总收入9 156元。高效农业产业方面,平均收益分别为蔬菜60 240元/hm2,水产43 470元/hm2。
(3)产业聚集,辐射效应日渐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水平的有效载体。目前,全镇有省级高效农业基地2个,即江苏红膏公司的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场和江苏省金龙果蔬公司的出口果蔬基地;地市级、县市级、镇级高效农业基地多个。
安丰镇是“泓膏大闸蟹”的原产地。泓膏大闸蟹在第三届中国生态河蟹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第1名,影响极其深远。江苏金龙果蔬公司是兴化市首个集蔬菜生产、培、种、加、储、销一体化企业,种植的“西兰花”远销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全镇已有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家专业协会,支撑高效农业发展,放大了带动效应。
(4)科技兴农,高效规模渐成共识。科技含量高是高效农业的一大特点。安丰镇每年举办农业科技培训数十次,内容涵盖传统农业、高效农业的方方面面,种养殖户100%参加培训。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基本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模式,形成了做大做强高效农业产业的共识。
(5)品牌是科技兴农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必然要求。到目前为止,安丰镇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00个以上、绿色食品10个以上、有机食品3个以上。安丰镇的“泓膏大闸蟹”、“金香来大闸蟹”、“金龙果蔬”均已连续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名优产品奖。
2制约因素
安丰镇高效农业取得了可喜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阻碍了全镇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资金瓶颈制约。高效农业效益高,产出高,但种养殖设施和基础建设投入大,农民自有资金有限,信贷门槛较高,社会资本一般不愿意投入农业,发展高效农业缺少相应的配套资金。
(2)土地瓶颈制约。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首先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但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受农民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的制约,使土地流转困难。
(3)市场因素制约。目前安丰镇2个龙头企业内部农产品销售不成问题,但还有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因组织化程度不高,投资存在市场风险,影响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技术因素制约。近年来,高效农业发展速度快、面积大、技术新,原有农技人员在高效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上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5)传统种植因素制约。大部分农民受传统思想束缚,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承担风险,宁可继续停留在投入大、效益差、较保险的稻麦种植上。
3建议
(1)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种植规模。扩大种植规模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基础。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转移,使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到可种养总面积的60%以上。金龙果蔬有限公司基地继续向西、向南扩展,新建农业产业园,打造精品果蔬区、观光果蔬区、无公害果蔬区、绿色食品果蔬区、有机食品果蔬区。红膏大闸蟹基地向北扩展到镇东郊和南郊,新建特种水产养殖园,打造高效渔业、观光渔业、现代渔业示范点。建成集生产、科研、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2]。
(2)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做大做强竞争主体,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效規模化农业,需要解决小生产与大流通之间的矛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要内培外引龙头企业;二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三要在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四要依托中介产业狠抓产品的营销,组建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农业经纪人的作用[3]。
(3)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多措并举增加资金投入。现代农业是工业的农业、城市的农业,要主动以第二、三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机制武装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要争取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到高效农业发展中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服务,促进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合理使用。鼓励工业企业参与高效农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担保体系建设,增加农业设施投入,帮助农民解决高效农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4]。
(4)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与成果转化,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立足现有高效农业板块进行创新和改造,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养和科技示范。重点抓好高效果蔬园、特色水产园、生态畜禽园建设,实行“专家 基地”边实践、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模式,努力打造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加强品质品牌建设,带动高效农业发展。根据当地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名特优拳头产品,开发创汇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力争高效农业产品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鼓励和引导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
当前高效农业必须走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道路,推进高效农业经营的新优化、精致化、特色化、标准化、优质化、商品化、品牌化建设,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规模优势明显、质量效益俱佳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体系,快速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促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李洪根,汤在兴,滕才红.推进土地流转 发展高效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10(1):22-23.
[2] 张小兰.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10(1):37-38.
[3] 秦正宝.做好现代高效农业大文章[J].农村工作通讯,2009(24):24.
[4] 孟娟.秦安县旱作高效农业的发展之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