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创新的前提,针对当前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现象,首先分析了成因,然后提出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他的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说: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对100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结果是:教师平均每节课向学生提问37次,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平均每节课0.001次.当被听课教师根据我们的意图在课结束前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但问题没有探索性。可见,学生确实缺少问题意识,基本上课堂里是教师问学生答。
1、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问的根本原因
笔者曾经专门调查了十所中心小学3到6年级5000名学生,问:“为什么不提问”,98%学生选择了老师没有让我们提问。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最好评价是“听话”,不让提问只是一种现象,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1)如果让学生提问教学秩序就乱了,教学任务就完不成;(2)能提问的学生看上去很灵活,考出来的成绩不一定好。看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评价。“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仍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學,无论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 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必然会造成学生与教师都产生“唯书至上”的观念,凡是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凡是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2、传统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以提问代替启发式。首先考虑教师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问题。显然,大多数问题是为了便于教而设立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既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那种一问一答,你(师)讲我(生)听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用得着探究?还会探究吗?当然也就“不会”提问了。
二、问题意识的意义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人们去完成—个任务,而对于这个任务,由他们的经验,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个人面对某种不清楚的事物而不能应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它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应确立下面三个观念:
创新精神”为灵魂的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工作航标,又是教学工作的归宿。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改革过去课堂教学目标的结构,确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灵魂的新型目标结构,以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的灵魂,以这一灵魂目标统帅其它诸目标,指导学生与教师的活动。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组织适合学生的生活性、情景性、研究性的学习素材
学生头脑中问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情境。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则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意识潜能,使问题的潮水更加“汹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具有“先天不足”。比如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相吻合。比如在新知引入时,通过竞赛、故事等形式设置问题情境;在探究新知识时通过类比、归纳、猜想设置问题情境;在应用知识时,设置实际生活情境。把枯燥乏味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形式呈现,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建立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轴线”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课堂结构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轴线。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提出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把课堂结构安排为(1)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具有三角形的实物提出问题: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2)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铅丝条,让学生自己搭三角形。(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4)观察同伴搭成的各种三角形提出: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5)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分一分得出三角形内角特点。这样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轴”的课堂结构,学生自主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留一片“空白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培养个性。
参考文献:
[1]王家明.影响学生“问题发现”的因素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9-10
[2]王斌华.问题学习法[J].上海教育,2001(2):40-41
[3]刘兼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说: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对100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结果是:教师平均每节课向学生提问37次,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平均每节课0.001次.当被听课教师根据我们的意图在课结束前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但问题没有探索性。可见,学生确实缺少问题意识,基本上课堂里是教师问学生答。
1、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问的根本原因
笔者曾经专门调查了十所中心小学3到6年级5000名学生,问:“为什么不提问”,98%学生选择了老师没有让我们提问。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最好评价是“听话”,不让提问只是一种现象,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1)如果让学生提问教学秩序就乱了,教学任务就完不成;(2)能提问的学生看上去很灵活,考出来的成绩不一定好。看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评价。“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仍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學,无论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 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必然会造成学生与教师都产生“唯书至上”的观念,凡是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凡是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2、传统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以提问代替启发式。首先考虑教师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问题。显然,大多数问题是为了便于教而设立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既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那种一问一答,你(师)讲我(生)听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用得着探究?还会探究吗?当然也就“不会”提问了。
二、问题意识的意义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人们去完成—个任务,而对于这个任务,由他们的经验,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个人面对某种不清楚的事物而不能应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它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应确立下面三个观念:
创新精神”为灵魂的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工作航标,又是教学工作的归宿。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改革过去课堂教学目标的结构,确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灵魂的新型目标结构,以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的灵魂,以这一灵魂目标统帅其它诸目标,指导学生与教师的活动。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组织适合学生的生活性、情景性、研究性的学习素材
学生头脑中问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情境。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则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意识潜能,使问题的潮水更加“汹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具有“先天不足”。比如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相吻合。比如在新知引入时,通过竞赛、故事等形式设置问题情境;在探究新知识时通过类比、归纳、猜想设置问题情境;在应用知识时,设置实际生活情境。把枯燥乏味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形式呈现,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建立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轴线”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课堂结构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轴线。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提出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把课堂结构安排为(1)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具有三角形的实物提出问题: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2)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铅丝条,让学生自己搭三角形。(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4)观察同伴搭成的各种三角形提出: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5)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分一分得出三角形内角特点。这样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轴”的课堂结构,学生自主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留一片“空白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培养个性。
参考文献:
[1]王家明.影响学生“问题发现”的因素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9-10
[2]王斌华.问题学习法[J].上海教育,2001(2):40-41
[3]刘兼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