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这块田地中留一片“空白地”给学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创新的前提,针对当前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现象,首先分析了成因,然后提出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他的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说: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对100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结果是:教师平均每节课向学生提问37次,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平均每节课0.001次.当被听课教师根据我们的意图在课结束前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但问题没有探索性。可见,学生确实缺少问题意识,基本上课堂里是教师问学生答。
  1、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问的根本原因
  笔者曾经专门调查了十所中心小学3到6年级5000名学生,问:“为什么不提问”,98%学生选择了老师没有让我们提问。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最好评价是“听话”,不让提问只是一种现象,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1)如果让学生提问教学秩序就乱了,教学任务就完不成;(2)能提问的学生看上去很灵活,考出来的成绩不一定好。看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评价。“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仍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學,无论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 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必然会造成学生与教师都产生“唯书至上”的观念,凡是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凡是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2、传统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以提问代替启发式。首先考虑教师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问题。显然,大多数问题是为了便于教而设立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既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那种一问一答,你(师)讲我(生)听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用得着探究?还会探究吗?当然也就“不会”提问了。
  二、问题意识的意义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人们去完成—个任务,而对于这个任务,由他们的经验,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个人面对某种不清楚的事物而不能应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它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应确立下面三个观念:
  创新精神”为灵魂的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工作航标,又是教学工作的归宿。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改革过去课堂教学目标的结构,确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灵魂的新型目标结构,以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的灵魂,以这一灵魂目标统帅其它诸目标,指导学生与教师的活动。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组织适合学生的生活性、情景性、研究性的学习素材
  学生头脑中问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情境。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则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意识潜能,使问题的潮水更加“汹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具有“先天不足”。比如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相吻合。比如在新知引入时,通过竞赛、故事等形式设置问题情境;在探究新知识时通过类比、归纳、猜想设置问题情境;在应用知识时,设置实际生活情境。把枯燥乏味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形式呈现,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建立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轴线”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课堂结构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轴线。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提出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把课堂结构安排为(1)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具有三角形的实物提出问题: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2)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铅丝条,让学生自己搭三角形。(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4)观察同伴搭成的各种三角形提出: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5)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分一分得出三角形内角特点。这样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轴”的课堂结构,学生自主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留一片“空白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培养个性。
  参考文献:
  [1]王家明.影响学生“问题发现”的因素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9-10
  [2]王斌华.问题学习法[J].上海教育,2001(2):40-41
  [3]刘兼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新学期,新校园。我成了一名“新”班主任,身后每天都跟着三十七名二年级小朋友。  我常常对他们说:“在二(1)班,你们时刻记住两个词:规矩和责任!”虽然孩子们不一定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在我整天“威逼利诱”及“怂恿鼓动”之下,他们都表现得很不错,每周都轻轻松松地拿回了流动红旗。  新学校有了食堂,我们班有17个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饭。按照学校的规定,学生不能浪费粮食,否则扣班级的分。刚开始,孩子们不能正
期刊
现代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如何引导学生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自律能力的内涵  自律能力,指道德选择和行为是依据通过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人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只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了,才能使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愿望。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终生。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
期刊
摘要:在高中教学的工作岗位中,我们每个教师时时刻刻都有对教学的体会。我们应该注意把这些点滴的认识进行整理,对已有的成功经验我们要保持发扬,而存在的不足更要找出有效地方法,加以克服。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阐述了高三复习中的有效形式,改变机械、孤立的因循守旧模式,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高三复习中的有效内容问题:要改变简单勾画课本内容的备考习惯,实现高效复习;高中学生的具体
期刊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这座小县城拥有了许许多多来自不同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班主任,投入大量的关爱,倾注丰富的情感。如果他们也拥有了这份爱,就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实现自我,感受成功,班主任也才能在学生的成功中,体会成功,享受成功,拥抱成功!   担任班主任这么多年,有一件事一直感动着我:  小杰是一年级的新生。我去家访时,他正好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绘
期刊
摘要:镇江乡土历史内涵丰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有新的课程观,要主动将乡土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本文就组织学生尝试装置磁针和参观沈括故居的活动课,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升华其爱乡爱国之情。  关键词:沈括《梦溪笔谈》活动课能力情感  沈括故居位于镇江市区梦溪园路21号。沈括就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8年,在这里完成了不朽的科技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作为镇江地方史中一颗
期刊
班会是以班集体为单位,以一定的目的为指向,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班会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主题班会就是深受师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就小学主题班会课而言,我们要想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就得走进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的班会课必须具有有效性。笔者试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谈谈自己初浅的体会。  一、上什么——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 
期刊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及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的血清及局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32 的含量,观察白细胞介素-3
摘要:从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起,每上完一节课,都要休息10 分钟。看看你周围的一些学生, 有的在休息的时候比上课还紧张,急急忙忙地赶写作业、背书;有的低着头,津津有味地看着漫画;因为他们在这段时间没有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上课时学习的效率自然也不高。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这个休息时间呢?  关键词: 课间十分钟有效利用  活泼好动本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到学校里来不只是学习、学习、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