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以降,战败、赔款、割地,几乎三位一体。一贯万国来朝安享富贵尊荣的天朝上国,一败于英、再败于法也还罢了,最不能忍受的,居然败于我们几乎正眼都不瞧瞧的蕞尔小邦小东洋,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改良还是革命,成为中国近代最为重要的两大主旋律,结果如何、过程怎样、后果孰轻孰重、是否还有他途,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笔墨官司一直打到今天,棺盖而定论不了。也许改良和革命,是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割舍。因为,双方共同的指向,都是一个“变”字。
事后想来,真是好笑,老佛爷他们满脑子“祖宗之法不可变”,最违背的就是“祖宗之法”了,说是“打着红旗反红旗”也不过分。中国文化哲学的核心,就是“变”字。六经之首的《易》,“易有三义”,虽然“不易”占其一,但人们最乐道的还是“变易”与“简易”,连“易穷而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系辞》文句,都是妇孺皆知了的。
中世纪的欧洲,上帝创世、宇宙秩序一成不变是不可撼动的铁律,那个叫布鲁诺的教士,就因为坚持哥白尼“太阳中心”的“歪理邪说”,受到跟荒淫无道的殷纣王发明的刑罚相似的迫害,真是可怜可叹。放在咱们这儿,脚下的大地虽然厚德载物,但从来没有超过天的地位,天时第一地利其次,“日月行焉,四时生焉”,这次序错不了。就是山呼万岁的时候,伟大领袖被誉为太阳,但没谁有胆量给他来个“地球中心论”嘛。晚至19世纪中叶,《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还要给人拉着猴子认祖先的事儿,咱们看着还是好稀奇。
所以在西方天翻地覆的太阳中心说、进化论,挨过打的中国,观念上,几乎毫无阻力地与“变”的传统接了轨。流风所至,一个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的绩溪少年,将名字改为适,就取自严几道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的总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时的跟风少年,估计自己都没料到,会影响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一百年,并还将影响下去。
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中,再次叙述了那个著名的沧桑故事:“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麻姑的大场面、长时段沧桑,当然不是如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所可见的。但方寸之间,依然沧桑,还是斑斑可考。
譬如我的老家,豫南小村西杨家,即使将父辈近乎夸张的祖辈最阔时算起,最大占地,方圆不会超过10平方公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说是螺丝壳上的道场,也不算太污蔑。这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及身所见,山形虽然近似,细部大有不同,大概跟着“农业学大寨”、家庭承包以及近年的国家级“国土整治”和“新农村”工程的节奏,每有犁锄、钩机、铲车的手术。庄稼就不必说了,单是山头的植被,都换了好几回,由杂木灌木丛生的荒山,而松木、而杉木、而板栗,如今是不及一尺的油茶幼苗。
山光水涸的有形改变,几十年过去,健忘而卑微的记忆中,似乎一贯如此,其实远非旧章。聚族而居别无二姓的西杨家,没数过是我的多少辈,洪武年间被朱明所迫,从江西南昌启程,过鄱阳、越长江、溯倒水河而上,历经艰辛,在大别山腹地的一小块山间丘陵盆地中扎下根来。口口相传的记忆如朝露一般,早就在烈日下无影无踪,多少年的恩怨情仇筚路蓝缕,地名如同朝露的水迹,留下点联想的印痕。西杨家现在耕作的土地上,我能记得的就有胡家洼、张家坳、辛家坳、叶家塘,很显然,胡张辛叶这些家族曾经也在那片土地上生息过的。好听点说是尊重历史,不好听点说,也幸亏了祖辈的懒惰,继承的地名,还透出无限的信息。
稍远几步,我小妹婆家所在的那个村子大张家,鲁姓占了多数;我砍柴出省的第一站,一岭就是大张家的湖北红安陶家边,全村千把人,男人全姓方,媳妇中不知有没有姓陶的;我堂姐婆家所在的向家湾,现在都姓了陈;我妈妈娘家王岗边上的一个村子朱岗,稍微上点年纪的,辈分上我都要喊舅舅姥爷,显然都姓了王;我四姨的婆家高湾,最后一家高姓,据说也消失了几十年;……
所以,多少年不变、几搞几不搞什么的,说起来简单,做到怕也不容易。
事后想来,真是好笑,老佛爷他们满脑子“祖宗之法不可变”,最违背的就是“祖宗之法”了,说是“打着红旗反红旗”也不过分。中国文化哲学的核心,就是“变”字。六经之首的《易》,“易有三义”,虽然“不易”占其一,但人们最乐道的还是“变易”与“简易”,连“易穷而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系辞》文句,都是妇孺皆知了的。
中世纪的欧洲,上帝创世、宇宙秩序一成不变是不可撼动的铁律,那个叫布鲁诺的教士,就因为坚持哥白尼“太阳中心”的“歪理邪说”,受到跟荒淫无道的殷纣王发明的刑罚相似的迫害,真是可怜可叹。放在咱们这儿,脚下的大地虽然厚德载物,但从来没有超过天的地位,天时第一地利其次,“日月行焉,四时生焉”,这次序错不了。就是山呼万岁的时候,伟大领袖被誉为太阳,但没谁有胆量给他来个“地球中心论”嘛。晚至19世纪中叶,《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还要给人拉着猴子认祖先的事儿,咱们看着还是好稀奇。
所以在西方天翻地覆的太阳中心说、进化论,挨过打的中国,观念上,几乎毫无阻力地与“变”的传统接了轨。流风所至,一个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的绩溪少年,将名字改为适,就取自严几道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的总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时的跟风少年,估计自己都没料到,会影响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一百年,并还将影响下去。
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中,再次叙述了那个著名的沧桑故事:“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麻姑的大场面、长时段沧桑,当然不是如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所可见的。但方寸之间,依然沧桑,还是斑斑可考。
譬如我的老家,豫南小村西杨家,即使将父辈近乎夸张的祖辈最阔时算起,最大占地,方圆不会超过10平方公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说是螺丝壳上的道场,也不算太污蔑。这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及身所见,山形虽然近似,细部大有不同,大概跟着“农业学大寨”、家庭承包以及近年的国家级“国土整治”和“新农村”工程的节奏,每有犁锄、钩机、铲车的手术。庄稼就不必说了,单是山头的植被,都换了好几回,由杂木灌木丛生的荒山,而松木、而杉木、而板栗,如今是不及一尺的油茶幼苗。
山光水涸的有形改变,几十年过去,健忘而卑微的记忆中,似乎一贯如此,其实远非旧章。聚族而居别无二姓的西杨家,没数过是我的多少辈,洪武年间被朱明所迫,从江西南昌启程,过鄱阳、越长江、溯倒水河而上,历经艰辛,在大别山腹地的一小块山间丘陵盆地中扎下根来。口口相传的记忆如朝露一般,早就在烈日下无影无踪,多少年的恩怨情仇筚路蓝缕,地名如同朝露的水迹,留下点联想的印痕。西杨家现在耕作的土地上,我能记得的就有胡家洼、张家坳、辛家坳、叶家塘,很显然,胡张辛叶这些家族曾经也在那片土地上生息过的。好听点说是尊重历史,不好听点说,也幸亏了祖辈的懒惰,继承的地名,还透出无限的信息。
稍远几步,我小妹婆家所在的那个村子大张家,鲁姓占了多数;我砍柴出省的第一站,一岭就是大张家的湖北红安陶家边,全村千把人,男人全姓方,媳妇中不知有没有姓陶的;我堂姐婆家所在的向家湾,现在都姓了陈;我妈妈娘家王岗边上的一个村子朱岗,稍微上点年纪的,辈分上我都要喊舅舅姥爷,显然都姓了王;我四姨的婆家高湾,最后一家高姓,据说也消失了几十年;……
所以,多少年不变、几搞几不搞什么的,说起来简单,做到怕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