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的草床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香的草床
  半个多世纪悄然而过。然而,有一种莫名的乡愁却总是激荡在每一天的光阴里。
  这种悠悠乡愁,来源于与人生大部分时间的相依、相亲和相伴。床,我的家乡又叫“眠床”。我把人在一生中与眠床的朝夕相处比喻与家乡饲养的蚕宝宝一样。蚕宝宝从幼蚕、中蚕,再到大蚕,要经历小眠、中眠和大眠的阶段。蚕宝宝到了大眠,也就是快到了老龄的时候,吃桑叶已是很少了。蚕农们会不失时机地准备好“草龙”,它是一种由稻草或麦秸秆做成的,给蚕宝宝做好“上山”作茧的准备。人的一生,其实也如蚕宝宝的生活习性一样,到了大眠时,就是蚕宝宝的高龄阶段,不久,与眠床就要分别了,做茧化蝶的精彩时刻,便会乐在另一个美好的世界了。
  我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我的眠床铺的还是稻草。与稻草床的体验,有二十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体验不仅没有那种失落与痛苦,而是享有一种不同生活的满足感、幸福感,比起任何时候,那种回味实在是美妙。这种美妙,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我亲爱的母亲。用稻草铺床,可以说,我在结婚之前,一直都是母亲用爱心用双手,一根一根梳理,平整地铺在我的眠床上。
  那时,生产队里一年中的春夏两季,种植早稻、单季稻或晚稻。用于铺在眠床上的稻草,只能选用早稻与单季稻中的籼稻草,晚稻一般是粳米稻草和糯米稻草。粳米稻草与糯米稻草,不同于粳米饭和糯米饭的那种糅糅的、滑溜溜的爽口性质。可说是,这种大米讨人喜欢是上等品,其稻草可说是与人不好相处。这种稻草与籼米稻草恰恰相反,它的草秆上好像长有针芒,肉眼很难清晰看出,一旦触及到皮肤上,就会痒得难受。当然,这种干草给冬日里的牛吃,或用在其他方面,如盖在屋顶防雨等等,又另当别论。
  早稻收割时节,又称“夏收夏种”,这是大集体生产劳动中最繁忙、最劳累、最吃苦的日子。早稻谷穗都熟得笑弯了腰,把金灿灿的谷子抢收进来是当务之急。而此时,又是雷雨台风频繁季节,脱粒后的稻草也如同翻晒稻谷一样,最好不让它受雨淋。新鲜的稻草,如连续赶上几个高温的日头暴晒之后,其色泽不仅雪白得光亮剔透,而且还散发出一股独有的清香味。由于欢欣,有时也会将一根半截的稻草放在嘴里嚼味,甜津津的,香喷喷的,特别有趣味。
  这个时候,我会将晒在田边地头,以及田埂上的早稻草挑回家。我的母亲总会在这个时候对我说:“群儿,你把最好的、干净的稻草挑些出来,再将它们晾晒一下,姆妈会将家里几张床上的稻草都换上新的。”母亲每当这样说,我会很乐意,即使当时劳动回来很累,我也会很听母亲的话,更多的是想到将眠床里的陈旧稻草,换上簇新干草,就像添上了新家具时的那种快乐。
  夏日里铺在眠床上的稻草,不像冬天铺得厚厚的,只要薄薄的一层,上面就是一张竹席或草席,觉得躺下后平坦舒服即可。母亲将稻草铺在床上,还很讲究艺术,不是将一把稻草随意地放上去就完事,而是将稻草的根部修剪整齐,朝向床沿两侧,将稻草的末梢放在床的里侧。这样不仅床面做到了平整,而且均匀美观。就像母亲担任生产队、大队会计时,将发票、凭证,处理得平平整整一样,看上去十分爽眼。有时候,我没有看见母亲铺床稻草,但只要午休或晚上睡眠时,就会知道母亲今天已将床上的稻草换上了新的,有当季稻草的独有香味,连空气中也散发出甜津津的味道。还有,刚铺上后的稻草,如席梦思一样有弹性,有筋骨。可以说,稻草的透气性,还要比席梦思更胜一筹。
  寒冬腊月,是一年中眠床铺草用量最多的时候。因为气温低,稻草就要铺得厚实一些,就显得更加暖和。到了年底时,把眠床里的旧草撤下来,再把簇新、优质的稻草铺上去,就意味着即将过新年了。我对过年时的眠床,记忆特别深刻。每当就寝时,就觉得眠床要比夏秋季高得多,稻草的用量是之前的几倍。这个时候,上床时更要小心翼翼,双臂先往床里支撑一下,然后将双腿轻轻地放上去。因为新铺的稻草,由于蓬松,不够实贴,容易划开,等睡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平实服帖多了。农村自从有了杂交稻的种植,这种稻草被称为上等稻草。这种稻草不仅尺度长,而且特别白净,韧性度更好。
  过年的时候,睡在母亲给我铺好稻草的眠床上,特别开心。床上的棉被,请来了弹棉花的工匠,加些新棉花重新弹松过了,会像新的棉被一样。有些年份,还会换上新的被面子、被里子和新的床毯子,一切都是新的,干净的,香喷喷的。
  睡在既新又香的稻草床上,我会想到我母亲的慈爱、勤劳和善良,她的亲切、温暖、和蔼的笑容就会浮现出来。就像我从很小时候起,一直到青年时代一样,母亲总会在夜间检查我的棉被是否盖得稳帖,生怕受凉冻坏。睡在这样的眠床上,感受特别的温馨,很快就进入梦乡了。
  稻草眠床,已离我们远去了。我对它难以忘却的那份情感,也是我对亲爱的母亲的那份真挚情感。因为那个时候,一家人下放到农村,举目无亲,靠双手养家糊口的主粮就是稻谷,有时还会遇到“青黄不接”向邻居借米的时候,从骨子里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的认识。
  躺在由母亲铺就稻草的眠床上,感到有一种富有的满足,那就是对稻谷的感情,土地的感情。
  地藏“金豆”
  我称马铃薯是“金豆”,原因是它像一枚枚圆圆的金球。从地头来到谷场上的这些机灵可爱的小家伙,像铁蛋似的四处溜滚,阳光下传递给你的是暖暖的容颜,也象征着田园人家年景里的圆润与美好。
  我很少去菜市场,如果去了总有一些印象留在脑海里,比如:这些个儿头大的马铃薯,是产自何方的呢?一点也不像我家乡的马铃薯小小圆圆,均均匀匀的。这些个儿头大的马铃薯,除了肤色,长得像一个个番薯的模样。从外表上区分,番薯着装一件鲜亮的玫瑰红外衣,会让你立马闪出:红粉佳人!而马铃薯,则披了一件橙色清透的和暖套装,会让你觉得有一股“珠光宝气”袭来。
  那些个儿头大的马铃薯,我想,它们肯定很适应那里的土壤气候,那里的生态环境,热爱那里的生活,就像眷恋生我养我的故乡一样。个儿头大,当属产量高。我后来才知道这些霸气的马铃薯,有的产自广东、甘肃、江苏和港澳地区。特别是山东滕州,还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获國家地理标志认证,春秋两季可产的马铃薯,产量成倍上升,亩产效益8000元以上。这些可爱的马铃薯,难怪成了世界上除了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主要粮食作物。   我的家乡在浙江西北部。说起马铃薯,我自小对它的印象还有一种情结。我母亲经常说,我的奶奶早年总会有一种神秘感地提问:“你知道什么是马铃薯吗?”母亲总是这样说:“小学生的课本上都读马铃薯了,我们就叫洋芋艿和土豆啊!”洋芋艿就是马铃薯,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也很快叫上它的雅名了。
  许多人认识马铃薯,尤其是城里人,是从市场、餐桌和书本上了解的。而我呢,还与种植马铃薯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60年代,我随父母下放至乡村,不仅认识了各种农作物,而且按人口分配,每人还有几分自留地。自留地就是能够自由支配,愿种什么就种什么。马铃薯,就成了自由选择的当家品种。它也如番薯一样,既能讨人喜欢、爱吃,又能垫饱肚子的那种“实打实”。如果遇到出远门,那时没有钱款上馆子,带上冷饭冷菜不方便,衣袋或背包布袋里,母亲总会先将煮熟的马铃薯备上了。如果是冬天,尽管马铃薯已是冰冰冷冷的,但在饥饿面前还会品尝出美妙的味道来,就像蘸了些白糖似的甜津津的口香,补充了能量,气力也就跟着上来了。
  “土豆,即马铃薯,它的营养价值高,当年苏联领导人在出访匈牙利时,说过‘土豆烧牛肉’(古拉齐)就是共产主义呢。”当然,这是一句笑话,母亲经常这样说。这是母亲对亲自栽种的马铃薯,充满着生活的热望。因而,母亲对自留地上安排种植马铃薯,总会有规划地多留足空地,把握季节适时播种。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对播种马铃薯的印记犹如眼前。每当夏季的六七月份,马铃薯就成熟了,就要及时挖掘回来。许多农作物的藤秆或枝叶,可用于家庭饲养存栏的生猪。而马铃薯的藤叶,有一股独特的气味,生猪不爱吃,只能让它腐烂在地头用作农杂肥了。对此,我至今还认为它还是一个谜呢。挖掘马铃薯也要讲究技巧,不能盲目开挖,要看准藤枝的根部,用铁耙在其四周轻轻地掘人,又轻轻地提拉起来。长在根部的马铃薯呈网状布局,其长势形态,我将其形容为长在地底下的水葡萄,成串成串的,硕果累累,蔚为壮观。
  马铃薯一旦成熟了,母亲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要备足下一年的种子。马铃薯长得不是一个标准,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老有嫩,有滚滚圆的,也有椭圆形的。留种的马铃薯,选择最为标致的那种,既不大又不小,农话有一句“有種像种”,体现的就是优生优育。
  我最喜欢播种马铃薯。首先是把闲置的空地翻掘、平整好,地块通透与畦沟畅通最为关键。当然,泥地能含些沙性的土壤最优了,不会积水,利于马铃薯的生长与高产。浙北地区种植马铃薯的时候,就是年味快浓起来的光景。当然,有的农户是选择在春节后的正月里播种,可谓是大地回暖的第一个“报春”。这个时候,我将盛装着马铃薯种子的竹篮从腾空的挂钩上取下,一个个马铃薯的上端,已长出一些白白嫩嫩的细小芽儿。在将它们一个个轻轻地放人用锄头掘开的坑穴时,我还要在它们的身上放上一把草木灰,再覆上细碎的泥土,既可起到“倒春寒”的防冻,又可利水干燥,适应马铃薯健康抽芽,笑迎春光,茁壮成长。
  “舌尖上的中国”奇妙无穷。马铃薯还可以变着法儿烹饪,好吃,也难忘其味。小时候,每当母亲把马铃薯煮熟,总会叫我剥去马铃薯一层晶莹剔透的外衣,有时我手上沾满了黏稠的“糊状”,母亲还会教我怎么“剥”不粘手。这些被剥去表皮的马铃薯,母亲用菜刀背面在砧板上将它们轻轻地敲扁,在烧得红红的、油亮亮的铁锅里“呼哧哧”地煎烙,那种气味、风味,特别诱惑、馋人。这时,母亲总会亲热地让我先尝尝,那种热乎乎、香喷喷的感觉美得不得了。还有,马铃薯片炒韭菜,黄绿两色搭配,色香味齐全;醋熘土豆丝、土豆煮猪排,等等等等,千变万化,一言难尽,总是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没想到扔到阳台上的那盆仙人掌,居然开起了花。  早饭后,我正欣赏着窗外朝霞满天的美景,不经意发现窗台上那盆仙人掌顶上冒出了个“大包”,定睛一看—是一朵花!仙人掌开花,这可是我第一次见到,我凑上前近距离观察:这朵花差不多雏菊大小,但比雏菊漂亮;别致的双色花瓣—上半部嫩黄,下半部深红,娇艳欲滴……我又观察了下,这朵花旁边还有两三个花苞紧闭着,我猜想等这些花苞一齐绽放,画面一定很美!  “丑东西”居然能
与我住宿一墙之隔的是岳阳电厂,和我们厂建于同期,原本是一家。  夏天的傍晚,我们时常沿着高大的梧桐树,进入电厂,打它的俱乐部门口经过,一排玻璃宣传窗,如一排哨兵盯着我们。俱乐部常放电影,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它的前面有一个露天的游泳馆,这是一个凉爽的世界,如果来迟了,人太多,就进不了游泳馆。还有,它的家属区有一条马路通往巴蕉湖,男男女女接踵摩肩,挎着救生圈,一路说说笑笑,赶集似的奔向巴蕉湖。这湖,似
豌豆,注定不平凡。  尚在娘肚子里,她就有了责任田,那是挺着大肚子的母亲挥舞着镰刀用生命换来的,她上边,是高大威猛的大哥、二哥。豌豆,还没出生就被刻在了族谱上。纺织厂工作的母亲,煤矿上班的父亲都说,豌豆必须生,虽然计划生育已经很紧了。  小时候的豌豆很快活。勤劳能干的姥爷拥有盖屋垒院的脱坯技术,家境殷实。豌豆长期赖在姥爷家不走,深受姥爷姥姥疼爱。洋槐花开了,五姨、七姨会摘下洋槐花做成槐花饼。槐花饼
没有想到,现在大姐反而成了母亲最贴心的人。   当年,母亲于27岁才得大姐,那才是真正的宝贝呢。只是后来,我们姐弟四个有序降临,大姐当初的宝贝分量就一路下跌。为了把年龄小的带在身边方便喂养,父母曾经把大姐留在老家多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使她和母亲之间有了隔阂,以至于母亲放假回去看她,大姐竟然不理不睬,形同陌路,这对母爱丰厚的母亲来说,无异于是沉重的打击。于是,在大姐上中学后,又把她接到身边,
我现在住的房子,有一个很大的阳台。椭圆形,由南至北,还带了个拐弯。当初买下这个房子的时候,因看中了那个大阳台。尽管阳台朝西,然而十分轩敞,一溜儿落地玻璃窗,况且从阳台上的北窗望出去,即是一片湿地公园,有白鹭、灰鹭终日盘旋。  我在阳台的拐角处开辟了一个小书房。起先请了家具店的师傅,量了尺寸,做了一个书架。那家具店老板忒实诚,用黑胡桃木板,做了极厚实的一个书架,还镶嵌了玻璃橱窗。只是,这个书架未免太
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文章要诚实,是文章好坏的关键,也是影响后人最大的一句话。  孙禹先生是一位诚实的人,认真的人,否则,他为什么要写安徽的花鼓灯呢?安徽是他的故乡,他非常热爱故乡安徽淮北的一切一切,包括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啊。为了写好,他辗转数月于淮北各地,顺葫芦摸瓜,遍访花鼓灯艺人,竟然扯出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河灯魂》(原载《海外文摘》2020年第5期)这么个大家伙!之前,没有人写过它。之
母亲今年已90岁了,关于外婆的陈年旧事,如不问清楚,又恐以后成为难解的谜。  母亲说,外婆从40岁时就开始吃长素。因为信菩萨,外婆一生中朝过两次名山。  一是安徽的九华山。外婆当年先斩后奏,瞒着大姨和母亲,在没有任何人的陪伴下,一个人带着自制的干粮(炒面)和咸菜,去九华山烧香拜佛。在上山时,有些游客看到小脚的外婆一个人拄着拐杖,戴副水晶眼镜,既惊讶,又钦佩,就主动搀扶着外婆缓慢地走一段。当后面的游
当我猛然想到这个故事时,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我妈跟我说的这句话:“那个人真狠,杀了自己养的牛。”  他姓王,村里都叫他小王,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半百没有娶媳妇,小王自己,也从来不操心自己娶媳妇的事情。小王的弟弟,倒是正经娶了媳妇,生了一个儿子。  为什么小王大哥和小王都不找媳妇?我妈说,他们都穷,年轻的时候特别穷,该找媳妇的年纪没人张罗,没找着,等着等着,就真找不到了。小王大哥,村里一般叫他大王。大王一
1  孙以明老家屋后阿婆房客的儿子,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走到院门口,张望了几眼。  孙以明坐在木兰花树下看一部外国喜剧片,地下落了一圈儿暮春开败的紫红色木兰花瓣。趴在他脚边的阿郎对院门口恶狠狠地叫了两声,狗毛瞬间倒竖。  它是一条称职的看门狗,除孙家人以外,对任何人都视若世仇,咬伤过两个来借锄头的村里人,一个为非作歹的小偷。孙以明的父亲赔了两千多块钱,心疼了大半年,暴揍了阿郎几回,嚷着要卖掉它,一
高考。我落榜了。父亲要我重整旗鼓,好好复习,明年再考。而我决意放弃梦想,出去做工挣钱补贴家用。僵持不下,父亲就让步说:“那好吧,你妈在河码头挑沙装船,你先去帮帮忙吧。”  在河码头挑沙,一上来,我仗着年轻气盛还不在乎,不一会工夫便全身湿透。半天下来,肩挑满满两畚箕沙子,走上晃晃悠悠的木跳板,腿肚子就开始打战。炎炎烈日下,干这样的重体力活,真不好受。母亲心疼地说:“累了就歇歇吧。”我就挑两三趟坐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