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回顾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漠,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少之又少。有的学生做惯了“听众”,没有问题意识;有的学生虽有问题意识,但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却不敢问。只有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内心深处总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是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心中是高高在上的,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地服从,这往往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对立,学生不敢向教师提出要求、建议或问题。二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教师怕影响自己的权威,怕打乱教学程序,这样,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破除这种“习惯”和“陈规”,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以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想问”
  
  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探究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毫无疑问,学生只有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才能有兴趣和动力去深入探究。在小学阶段,无论哪一部分的内容,教师所教的往往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要寻找知识的来源,确实有提不完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将指导的重点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放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学生只有自主提出问题,其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激发学生想问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同时教师还要力争把问题留给学生去提,并促使学生去提,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三、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有的教师时常抱怨学生学得太死,不会提问题,但教师是否考虑过造成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学生不是不会思考,而是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让他们害怕出错,不敢发言。有时学生的提问与教学风马牛不相及,教师为了教学进度,索性自己说出答案而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其丧失了思考并提问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在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各种条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与此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应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时,教师不应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应立即予以纠正,而应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其他学生补充、订正。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教师应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总之,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其他文献
摘要: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和创新思维的有力措施和重要环节。本文分析、总结了模电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主要因素,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问题成因教学改革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是所有相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为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教育人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一、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比比皆是,压力处处都有,人们面对的世界也越趋复杂。社会的繁华或落后、人生的高潮或低谷,任何变化都是难以预测、层出不穷的。在成长过程中,复杂的环境因素已逐步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同。如何引导中学生辨清现实,端正心态,在学习上齐心协力,团结共进,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在这个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体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
目的:探讨牙体预备对口腔修复临床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行口腔修复牙体缺损患者20例,按电脑随机选进行分组,将其平均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1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牙体预备
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主体,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成为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改革课堂教学又是教师必经之路。    1.恰当处理“教”
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更是我国教育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学校教育从何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令众多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的事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问题。根据几年从事生物教学的经验,我觉得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