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的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心态
由于小学生的岁数偏小,对于很多事物无法做到准确理解,在很多教科书上关于数学题的图画以及示范例题都过于传统化,导致学生拿起数学书时都提不起兴趣,这样很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形成。如何调動学生学习的心态才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只有真心喜欢数学,才能够学习好数学知识,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数学知识产生厌恶的情绪,那么会对他今后的数学学习都产生不利影响,一旦这种厌恶情绪变成习惯,学生就不仅仅是讨厌数学学科这么简单,而是每当在学习路上遇到种种难题时,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出现,会让学生习惯性放弃。所以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心态的培养才是最关键的,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3.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4.贴近生活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受兴趣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受兴趣的事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创设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数有30个1角硬币,小明找爷爷想办法。爷爷说好办,收了小明30个1角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觉得有点吃亏。我问学生想想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了3张1元钱亏不亏。先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分硬币中找规律。看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从讨论和实践中得出“1元与10角相等”。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运用的东西。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会用数、字母、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的简单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
5.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听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6.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多让孩子动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把不好操作的转为好操作的,这样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老师可和孩子一起做数学游戏,通过有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例题:有两堆石子,如果从第一堆中取5粒石子放到第二堆中,则两堆的石子数相等,由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关于这两堆石子的什么判断?这道题显然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的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心态
由于小学生的岁数偏小,对于很多事物无法做到准确理解,在很多教科书上关于数学题的图画以及示范例题都过于传统化,导致学生拿起数学书时都提不起兴趣,这样很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形成。如何调動学生学习的心态才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只有真心喜欢数学,才能够学习好数学知识,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数学知识产生厌恶的情绪,那么会对他今后的数学学习都产生不利影响,一旦这种厌恶情绪变成习惯,学生就不仅仅是讨厌数学学科这么简单,而是每当在学习路上遇到种种难题时,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出现,会让学生习惯性放弃。所以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心态的培养才是最关键的,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3.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4.贴近生活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受兴趣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受兴趣的事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创设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数有30个1角硬币,小明找爷爷想办法。爷爷说好办,收了小明30个1角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觉得有点吃亏。我问学生想想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了3张1元钱亏不亏。先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分硬币中找规律。看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从讨论和实践中得出“1元与10角相等”。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运用的东西。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会用数、字母、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的简单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
5.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听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6.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多让孩子动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把不好操作的转为好操作的,这样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老师可和孩子一起做数学游戏,通过有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例题:有两堆石子,如果从第一堆中取5粒石子放到第二堆中,则两堆的石子数相等,由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关于这两堆石子的什么判断?这道题显然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