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必须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有关的非智力因素问题。 学生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能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数学素养;兴趣;方法;毅力
教学实践证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外,另一个主要的学习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如缺乏自信,没有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刃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而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能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 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让每个学生尝试“我能行”的体验。在课堂上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提示,即使回答不畅,教师期待的情感,鼓励的目光,往往能产生激励作用,促使他们继续用心思索。回答正确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要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平时改作业时,对一些独特的、新颖的解题方法,给予相应的鼓励或公开表扬;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即使题解得不好而字写得较好,也要适当表扬,使学生从成功中尝试学习的乐趣。一般地讲,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同样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二、 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出版编辑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及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的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强了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1、 实施“阅读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数学本身枯燥无味,不象语文、英语课本那样充满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知识难易理解程度的不同,使理科教师的课堂充满了讲与练,而忽略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同时给自己的教学增加了负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本,在读中理解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方法。通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使他们增长见知,开阔视野,激发兴趣。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学生慢慢地养成了象读语文、英语一样读数学书的习惯,一些简单的问题迎刃而解,良好的数学素养逐渐形成。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大多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等待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少。不能提出问题,就不会善于思考,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加以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而应耐心指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第三,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并将其概括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也突出了新教材实用性强的特点。使学生感觉到学是了为了用,让他们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他们才会不断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三、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点是不容置辩的。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首先,课堂上让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我们不妨让学生自由地走上讲台充当教师,向同伴分析问题和展示学习成果。在大胆猜想,展示、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培养兴趣。其次,学生应有选择权。有些问题,思考的方法,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设计解答方案。或者设计两套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比较自由的空间,按照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去进步。真正作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学好数学的一个法宝,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品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当他们稍有发现时,积极点拨、鼓励,当他们完全迷茫时,适时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知难而进,获得最后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要采取一切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生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促使他们学习成绩持续不断地提高。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数学素养;兴趣;方法;毅力
教学实践证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外,另一个主要的学习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如缺乏自信,没有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刃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而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能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 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让每个学生尝试“我能行”的体验。在课堂上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提示,即使回答不畅,教师期待的情感,鼓励的目光,往往能产生激励作用,促使他们继续用心思索。回答正确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要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平时改作业时,对一些独特的、新颖的解题方法,给予相应的鼓励或公开表扬;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即使题解得不好而字写得较好,也要适当表扬,使学生从成功中尝试学习的乐趣。一般地讲,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同样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二、 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出版编辑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及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的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强了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1、 实施“阅读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数学本身枯燥无味,不象语文、英语课本那样充满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知识难易理解程度的不同,使理科教师的课堂充满了讲与练,而忽略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同时给自己的教学增加了负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本,在读中理解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方法。通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使他们增长见知,开阔视野,激发兴趣。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学生慢慢地养成了象读语文、英语一样读数学书的习惯,一些简单的问题迎刃而解,良好的数学素养逐渐形成。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大多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等待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少。不能提出问题,就不会善于思考,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加以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而应耐心指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第三,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并将其概括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也突出了新教材实用性强的特点。使学生感觉到学是了为了用,让他们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他们才会不断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三、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点是不容置辩的。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首先,课堂上让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我们不妨让学生自由地走上讲台充当教师,向同伴分析问题和展示学习成果。在大胆猜想,展示、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培养兴趣。其次,学生应有选择权。有些问题,思考的方法,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设计解答方案。或者设计两套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比较自由的空间,按照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去进步。真正作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学好数学的一个法宝,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品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当他们稍有发现时,积极点拨、鼓励,当他们完全迷茫时,适时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知难而进,获得最后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要采取一切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生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促使他们学习成绩持续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