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的“错觉”:差异与认同

来源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anlo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历史上的民族建构对内追求同质化,对外追求差异性。事实上,民族国家内部相对均质的状态只存在了相当短一段时间,而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融合与同化也并非政治统一的充要条件。民族国家理论对均质化的假定是民族主义的'乌托邦'。由于微小的差异一旦被政治化便可能造成严重的群体对立,执着于消除异质性的民族建构最终会被证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对于内部长期存在异质性的多民族国家而言,真正需要消除的不是具体的差异,而是对界限的过度关注和对差异的过度政治化。良性的民族建构必须能够保持族群身份一定程
其他文献
沈从文立足于全民族抗战,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所构建的国家民族精神、人的文化心理,与鲁迅、老舍等作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视野,"具有更深长的延伸性"。梳理抗战
分析了高职建筑装饰CAD课程的传统教学现状以及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并对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教学设计,旨在提高高职建筑装饰CAD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目的探讨宫外孕胚胎组织中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其受体(LIFR)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其受体(LIFR)在30例宫外孕、30例人工流产以及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