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鸣“课”,例谈高中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8899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微课,即“以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基础,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展开的教学活动”,这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教学方式,其肥沃的生长土壤是网络的普及。面对网络在知识传输上所表现的优势,以及学生对网络的青睐,传统的教育难以为继,这就需要教师变换教学思路,将传统教育面临的冲击当做一种新式教育萌生的机会,在教学中以“微”鸣“课”。
  一、以微课的形式导入写作背景,使学生全神投入
  由于语言内容的局限性,学生很容易觉得教师精心准备的溢美之言只不过是课堂的一个花瓶,美而无用,对课堂并没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放下语言这一限定性的包袱,进行微课形式的导入,利用视频的流动、形象、简短、省时、有趣将悬念道出,促使学生全心投入,并在适当的关键点停止,引出所学课文。这种方式既能体现接下来文章的感情基调,又很好地营造了课堂氛围。
  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这篇文章的背后隐藏着一堵厚重的历史墙壁,学生只有推倒它,才能看清作者每一句话的用意,感受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如何推倒这面墙壁?这就可以发挥“微课”的独特作用,用视频替代文字叙述,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历史,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成效。书中所提:“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即1926年“三·一八惨案”。关于这段历史的视频资料应有尽有,教师可以查找,并进行对比,选出最优材料,目的是蕴藉学生情感,使学生激情澎湃,产生对接下来文章的急迫期待之情。在这里,教师可以选出几段视频,如纪录片《无声的中国》里面有关三·一八惨案的部分视频;纪录片《红色地图》关于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的资料;纪录片《“三一八惨案”林语堂目睹学生惨死》等有关资料。当然,不可塞得太满,教师可择其一二进行课文导入。这既可以吸引学生进入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环节,又为课堂营造了历史氛围,在学生内心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以微课的形式经营教学过程,使学生循序理解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的形式进入课堂,它快捷、丰富、直接,这种种优势,向教师发出邀请,使其以微课的形式经营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微课惊人的知识承载量、图像声音立体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使课堂表现出层次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深的理解。并循序地一点点跟随多媒体的推移脚步进入文章的领地。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一情节选段引出了贾府的盛景、贾府的重要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关系,为下文的展开蘸下最饱满的一笔。这一部分,作者不满足全视角,在呈现在场所有人的状态时,还借用黛玉的视角描绘人物。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可利用微课形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形象感受。例如,当文中说到王熙凤,教师可播放王熙凤从门外走进来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结合视频对人物形态的形象化表现来感知文字的跃动。当然,人物是一个个出现的,有一个整体的顺序存在,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随同作者的视角,慢慢展开人物画像。当镜头锁定某一个人时,教师又可按照作者的描写顺序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再分析人物性格预示着怎样的结局。
  三、以微课的形式为教学作结,使学生深化思考
  教师的作结实际上除了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之外,还是对学生接下来深入思考方向的指示。因此,一堂课的结束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开始。教师为了使教学内容发人深省,让学生印象深刻,可以微课的形式作结,利用視频色彩、动画的效果,对文章做一次总结和延伸。在这里,教师依然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
  以曹禺《雷雨》为例,这一剧本涉及到周朴园、蘩漪、鲁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贵、鲁大海等重要人物,其实这些也可以算是脸谱化人物,他们的人生也可以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生。因此,为了使学生达到感情的高度,可以针对其中一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视频的方式展现与人物相关的片段,选择哪一人物,视深入的方向来定。比如,教师想让学生深入思考女性生存形态,便可播放关于蘩漪这一人物的片段。学生可由蘩漪独特而悲惨的人生经历,分析那个时期女性的命运、出路,还可由此探究其他与此类似文学名著中女性的命运。如《简·爱》中的简·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等。
  一个“微”字便能涵盖说明有限到无限的相互转化,这正是我们所要获得的效果——见微知著,小篇幅大教学。可以说,微课这一教学方式,值得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应用。
  杨涛,江苏淮安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针对西藏地区医学院校而言,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若是人文精神缺失,则会造成学生品德上的不足,人性会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最终会阻碍社会的有效发展。因此,提高人文精神培养,成为了现阶段大学语文教育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西藏地区医学院校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人们精神上的不足存在显著的特征,针对大学语文而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学语文教育需要利用相关手段,
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存在一些发展困境。破解这些困境必须坚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取向、贯彻以人为本、提高实际效果和落实系统培养。推进科学取向必须科学
一、导入   初中《口技》的学习让我们心驰神往,“折一把纸扇, 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话不尽这千古流芳,言不止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總让人向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聆听他说古道今。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师陀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中国现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说书人》最初收集于短篇小
通过长时间的摸索与总结,对于写作及教学,我们的方法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自主习作,叙真情,表实感;学生感到困难或迷茫时,教师给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释放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看作文  许多孩子有很好的观察力、想象力,也有很不错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他们可以像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感都讲出来,而且会讲得有声有色,常常令大人都佩服不
【正】急性血栓栓塞症是院内常见死亡病因之一,尤以创伤性患者发病隐匿,致死率较高。我院自2004年5月以来,选择性针对下肢骨折患者放置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取得良好临床结果,现
【教学目标】把握本文故国之思的痛苦感情   【教学难点】对作者在文本中体现的自嘲自侃及内在的悲痛的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作者表面的自嘲自侃,让学生把握作者内在的思念故国的悲痛情感   一、导入   师:“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明月清风四漂流。”这是《鸳鸯蝴蝶梦》的歌词,道尽了往事如梦不可追,忧愁缠绕不能散之苦。   二、梦  
修辞学视阈下的受众具有显著的动态特征,而这一特征既体现在受众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起起伏伏,又体现在受众的真实性、受众在篇章建构中的作用以及受众与言说者间的
基于生态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随笔,是以生态语文的理念为基础,针对课堂阅读教学实践,采用“阅读随笔”的方式,推动深层次阅读的实现,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师生双方最终收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幸福体验。   一、生态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一种方式   在课堂生态研究的影响下,生态语文研究有了突出成果。语文,永远是每一个人的语文。语文是一门言为心声的学问,是一门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发展、交流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