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tian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分析林冲形象演变的主要模式,总结其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要素,深入分析林冲形象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 林冲人性人格
  从宋史中的宋江起义开始,梁山好汉的传说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而林冲是众多梁山英雄中最独特的一位。从在早期水浒故事流传过程中被拉凑数的一个若有若无的人物,到后世成为家喻户晓的“豹子头”,林冲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他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展现出来。有关林冲的故事众多,各个时代的创作者们以不同的时代背景为依托,从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入手,以各自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塑造林冲这一形象。林冲在被反复地塑造和演绎中变得有血有肉、复杂立体,成为家喻户晓、独具魅力的重要英雄形象,充分显示出不同时代的作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价值追求和表现能力。
  一、惜林冲之才
  在梁山所谓的108个“好汉”中,以我们今天的角度看,真正能够称得上“英雄好汉”的委实不多,更多的是一些滥杀无辜、杀人放火的恶棍、强盗等。如欺行霸市的张横、张顺兄弟;杀人放火、吃人心肝的燕顺、郑天寿;贪财好色、强抢民女的周通、王矮虎;还有开黑店,把人麻倒做人肉包子的张青、母夜叉孙二娘贼夫妻。即使是梁山最高领导宋江,也是个在逃的杀人犯。真正具有英雄行径和英雄品质的,林冲算一个。
  林冲是梁山的另类。他出生世家(父亲做过提辖),追随名师(老师是当时最杰出的武学名家周侗,卢俊义岳飞都是其弟子),仕途顺利(年纪轻轻就做到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美满,而且还相貌堂堂(燕颔虎须,八尺身材),这一切都说明他是当时那个社会的精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他是社会的白领,是最没有动机和意愿反社会的人。
  他品行纯正,心地善良,扶危济困,在梁山只有鲁智深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酒生儿”(饭店小工)李小二一个社会最低层的人。因一念之差偷了主人的东西,眼看他的人生方向就要被改写之际,萍水相逢的林冲能够“主张赔话,救了他’,又资助他盘缠,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具有侠义心肠、扶危济困的真正英雄好汉,即使是面对坏人,林冲也是一副慈悲心肠。
  面对要取他性命的卑劣小人董超、薛霸,当鲁智深要打这两个恶棍时,林冲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宽宏大度,劝阻鲁智深“师兄不可下手,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侯吩咐他两个公人要还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倘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从中我们看出林冲即使在被陷害,家破人亡之际,依然保持着可贵的理性和善良,恩怨分明。并没有因为社会的黑暗和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怨恨社会,报复他人,这与武松的不分青红皂白狠杀、李逵的滥杀有着天壤之别。
  他是最无辜最不幸的人。
  在众多投奔梁山的“好汉”中,大多数人是因为杀人越货,做尽坏事不容于一个正常社会而上的梁山,可以说这些人很多是天生的强盗,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投奔。林冲不一样,他是个一心想为国效力,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模范公民”。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上梁山,变成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他上梁山完全是被高太尉一伙恶势力的逼迫,天下之大,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他被“逼”上梁山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一个最不可能做强盗的人做了强盗。
  从性格上来说,他几乎是个完美的人,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性格缺陷。做事周密,小心谨慎,理性冷静。放在现代就是一个典型的好男人(林冲看管草料场的细节可以看出)。
  二、悲林冲之遇
  身世凄苦。人生存于世间,有三大精神支柱,那就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缺了任何一项,人生就是残缺的,就是不幸的。林冲曾经都幸福地拥有过,但都一一失去了。随着娘子的自杀,他失去了心中最温柔的部分,永远地失去了亲情和爱情。他遭遇了自幼相交的朋友的背叛和恶毒的迫害,感受到了残酷的现实,失去了友情,在以后的梁山岁月里,我们很少看到林冲的言语。只看到一个战将林冲,手持长矛,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冲杀,冷冰冰的武器是他和那个世界对话的主要方式,在他凄风苦雨的内心世界里已经不可能有什么温暖。即使这样,我们看到林冲还是无法完全变成一个滥杀无辜的强盗,他还是和身边那些真正的强盗有着明显的差别。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梁山里深深地孤独,他没有朋友(鲁智深除外)也不可能真正成为梁山里的“兄弟”。
  晚景清凉。在经历了一生的征战后,英雄末路的林冲“染患风病瘫了”,留在了青灯孤影的六和寺中,最后陪伴他的只有缺了一条胳膊的武松,在孤独中“半载而亡”。武松残缺的手更像是林冲一生的写照,象征着他那残缺的人生。
  出不了手的悲情。正像水浒电视连续剧主题歌里说的“该出手时就出手”。梁山的这些“英雄好汉”们的世界里,拳头和刀枪是他们和那个世界打交道的唯一方式。毫无顾虑,快意恣睢。典型如李逵。该出手时出手了,不该出手时也出手了。林冲虽然武艺高强,可是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其他梁山好汉那种快意恩仇、毫无顾忌的行为特征。
  在面对高衙内调戏自己的妻子时,他遭遇了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即使是不是“好汉”也会控制不住时,他举起了手,看到是高衙内时“先自手软了”。在不共戴天的仇人高俅被梁山好汉战败押上梁山时,他也只能“怒目而视”,却没有像手刃王伦一样出手。面对高衙内的无力,面对高俅的无奈,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反映了林冲这个悲剧英雄悲剧的最大原因。那就是他对当时伦理、道德、法制规则等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社会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并以这些规则自觉地约束自己。即使是他最绝望时也没有想到突破它。看到高衙内的手软反映了他对权势的自觉服从,对高俅的无奈反映了他对宋江领导地位和梁山事业的尊重。实际上正是这些不合理不公平规则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三、解林冲之惑
  我们看到林冲不管是言语上还是行为上都是那个社会的模范公民,他心地善良,性格深沉,做事周密,人品高尚。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堪称完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模范公民,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却遭受了如此之命运,为什么?也许,临终前的林冲还在思考和发问:苍天啊,为什么要如此待我。我们也在问,为什么是林冲。在看似偶然的背后有没什么必然呢?   其实很简单,在那个时代里,有一个运行了千年的社会潜规则在无形中决定了他的命运。可悲的是这是林冲一辈子也无法明白的。那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左传·桓公十年》中记载,古代有个虞国民夫得到一块宝玉,当时朝廷虞王想搜罗天下的奇珍异宝。民夫不想贡献上去,后来人家劝他,说有谚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不交上去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民夫觉得有理,后悔当初,就赶忙把璧玉献给虞王。
  你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林冲当然没有任何过错,却拥有一位令高衙内心动的妻子,这就是林冲之“璧”。相对于高衙内背后的高俅,尽管林冲是个武艺高强的军官,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弱者,在强者通吃的社会里,弱者拥有了令人心动和向往的东西,就有可能为他带来灾祸。一个社会里,因为各种原因,总会有弱者和强者,当然是相对的。强者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更多的更好的社会资源。弱者拥有比较少的社会资源,这本属正常。只要弱者和强者之间有一个明确的边界,互不侵犯,能够达成平衡,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就是稳定的。弱者一般只要能够生存下去,对于强者拥有的更多的社会资源,只要不是太出格,一般情况下,弱者是认可这种分配格局而安分守己的。
  如高衙内拥有三妻四妾而林冲只有一位妻子,林冲决不会因为自己妻子少,而高衙内女人多而仇“富”,想要来个“均贫富”。但麻烦在于强者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高衙内不会满足于自己比弱者更多的女人,权势能够很容易让一个人的欲望无止境地膨胀起来,很容易让一个人产生这样一个错觉,只要有了不受约束的权力,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想做什么就可以做成什么。林冲拥有美丽的妻子,就成了他遭受灾祸的源泉,只要林冲不愿意把自己的妻子双手奉给高衙内,那么林冲的悲催命运就不可避免了。于是弱者和强者的边界被打破,平衡被破坏,冲突不可避免。像林冲一样的弱者们生无所依,除了反抗别无出路,这个现象一旦蔓延,那么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将不远了,这个社会就快崩溃了,我们看到模范公民林冲死了,一个梁山强盗产生了。北宋很快就完了。
  四、启示和意义
  中职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军,走上社会后其行为状态和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状况。而且中职学生基本上来自社会底层,并且将来仍有很多在社会底层里生活,处于弱者的地位,所以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如何让中职学生成为社会建设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林冲的形象具有很大教育和启迪意义。
  (一)恪守社会边界,善待弱者。
  弱者和强者总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两者是会互相转换的。在林冲的“朋友”陆谦看来:在高太尉和林冲两个人的天平上,强弱是极为分明的。虽然他和林冲是朋友,是哥儿,有着一定的感情。可是靠上了高太尉,就靠上了强者。靠上了强者就是靠上了荣华富贵,所以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出卖朋友和良知。可悲的是他并没有得到荣华富贵却丢了性命。在山神庙,曾经的弱者林冲变成了让陆谦害怕的强者,曾经的追杀者变成了被追杀者。陆谦等人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善待弱者就是善待自己,前不久的厦门陈水总焚烧公交的大火,殷鉴不远。
  (二)让人性光辉照耀每一个人。
  我们看到在林冲凄苦的人生中,即使在黑暗的官场中,还有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的腾知府和孙孔目,尽最大努力为林冲开脱。自幼相交的同窗陆谦背叛了他,可是还有认识不久的“兄弟”鲁智深一路相随,在他大难临头之际现身救了他。还有善良的李小二夫妇。正是这些善良的人性光辉在温暖着林冲那凄苦的内心。即使他遭遇了那么多的苦难之后,也没有选择仇恨和报复社会,自始至终,他还保持着一颗善良之心,一颗慈悲之心,没有变成滥杀无辜、冷血的杀手,没有成为真正的强盗。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用善良去温暖他人,报效社会,点亮自己的人生。
  (三)善良人格的教育。
  新课程语文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人文精神的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中心任务之一,通过语文这一人文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的温情,“人’的善良。不仅仅是学到了一技之长。职业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会从事某种工作的机器,而且要培养出大写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职业教育就没有任何价值。
  “善良”人格教育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造就了独特的社会结构,那就是社会中多的是顺民和暴民,而缺少具有理性的公民。在这样的社会中,国民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恭顺的奴才,要么就是残暴的暴民。中国历史上数量惊人,破坏力巨大的农民起义就是有力的明证,这也是社会不正常的体现。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应该有暴民,也不需要顺民,而应该是公民,尊重他人的生命和人格,拥有慈悲之心,对生命怀有怜悯之心。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才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建设公民社会,语文学科应该是大有可为的,因为选入教材的文本基本是经典名著。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总能挖掘新的养分滋养中职学生干涸的心灵,使他们具备善良的本质。“善良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既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何彩连.在妥协与反抗的旋涡中沉浮——试论林冲的性格悲剧及其美学价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1).
  [3]刘蓓萱.林冲形象演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0(11).
  [4]陈仓.林冲“被犯罪”全记录[J].各界,2012.(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鲁迅日记和《申报》电影专刊,对鲁迅三十年代的观影情况进行回顾,从中发现鲁迅的观影类型多为纪录片、动物片和历史片,他的择片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  关键词: 鲁迅日记 《申报》电影专刊 观影取向  据鲁迅日记可知,他从1927年10月7日看第一部电影,到1936年10月10日看最后一部电影,十年间共观影一百四十余部,约占其观影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可以说,在
摘要:《大学》为四书之一,是我国最著名的教育经典。它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确立其立教鹄的,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为修己达人之实践路径。其立意之高,实践之要,皆由近而远,有卑而高,下学上达,切实紧要,为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学习之宝贵资源。  关键词:《大学》 高校德育教育 教育启示  现代中国大学自清末才效法西方始建,京师大学堂、武汉自强学堂、天津北洋西
摘 要: 利用“网络智能采集系统/RYC-SA-POMAS-S”采集互联网上标题中含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文本,运用PYTHON语言的大数据自然语言分析软件分析采集回来的网络文本,结果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为五个传播维度,每个传播维度均有其独特特征,同时每个维度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现象。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传播维度 网络文本  习
摘 要: 《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与意义。本文就閱读《史记》中所疑惑之处作了一些分析与研究:其一,庞涓是如《史记》中所载自刭而死,还是死于桂陵之战,或是有其它原因;其二,陈豨谋反的时间;其三,“离石”和“硰石”、“信都”和“新都”孰更为妥当。  关键词: 《史记》 疑误 校勘  一、庞涓自刭之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写庞涓为兵败自刭:“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摘 要: 苏南苏北高职生因地域、经济等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从而引发高职阶段的文化适应问题。本文从“人际交往”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苏南苏北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上的差异表现,并通过差异背后的成因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文化适应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 人际交往 苏南 苏北 文化差异  “苏南”和“苏北”,是以长江为分界线的江苏省南北地区的统称,因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水平等差异,
摘 要: 视点是文艺创作活动的重要叙事元素,也是影像系统中易被忽视却尤为关键的概念,视点的选择,在决定故事叙事角度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整体氛围营造与观众的情绪感知。本文将选取某些通过展示个体回忆来折射大时代的格局的作品作为研究文本,在这些电影中,创作者选取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对历史有所参与却不曾深切体悟的孩童,对回忆或伤痛进行着童稚的铺陈与回望,从而同成人的思考与体悟产生对比。其所运用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绍兴市政府官网英文版存在的翻译问题,提出了要利用生态翻译理论对绍兴政府官网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翻译转换,提高官网翻译质量。  关键词: 生态翻译 官网 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  一、引言  中国的電子政务建设起步较晚,1999年,才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40多家部委(办公室、局)信息主管部门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主网站正式启动(毛
摘 要: 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翻译以传播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翻译与跨文化阐释视角,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为例,探讨翻译儒家经典和文学著作策略。翻译工作者应认真严谨,胸怀博大,思维开阔,热爱原著;采用跨文化阐释式翻译,合理把握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翻译与阐释的度,再现源语作品精神内涵和文化风格,体现其文学艺术美、思想哲理美,传播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关键
摘 要: 本文从毕飞宇和苏童两人的作品中分别选取了四本影响力比较大的小说组建成语料库来作为本次实验的语料来源,选取出50多个可量化统计且具有稳定性的语言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若以语气词(啊、吗、呀等)、标点符号(逗号、句号、分号、问号、感叹号等)和实词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些语言特征为基础的话得到的结果比较好,说明这些语言特征在区别毕飞宇和苏童的小说时具有区别性作用。  关键词:
摘 要: 《上海幻梦》是西班牙作家胡安·马尔塞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本文以该小说为例,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解读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以此一窥西班牙文学中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描述,并探究作家如是创作的原因,审视作品的同时达到反思自我、重释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 《上海幻梦》 中国形象 东方主义  胡安·马尔塞(Juan Marsé)是西班牙“半个世纪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于1933年出生在巴塞